thinkpad sd卡方向 ThinkPad 的新设计方向是什么?

这是我在2014年年末,发布在百度ThinkPad吧的一篇贴子,虽冠以X301评述之名,实际上是我假借一代名机,品味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Kimi】『梦回戊子』·「小太刀」ThinkPad X301/X300评述

【贺岁】【特别企划】【经典机型】【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想,大部分文革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大抵是没过过什么太苦日子的,起码是没有过饿肚子的经历。所以,每当听到老一代的人讲吃糠喝稀的故事时,我基本觉得那应该是在历史书上,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一代熟悉的生活节奏是买新推出的手机、用超薄的电脑,然后迅速地把老旧的家伙淘汰……

记得祖父家曾经有一台彩色的NEC电视机,据说是在1980年左右的时候购得,日本原装进口,陪伴我们家度过了很长时间。即便是后来购入一台个头更大的电视,祖父依然对这台老NEC情有独钟。清脆的按键声音、二十多年都没怎么老化的塑料、阻尼力道从未改变的天线……后来老NEC被转送到了农村的远房亲戚家,据说现在仍然可以显示斑驳的画面……祖父说,现在的电视,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质感了。

我对祖父的固执不解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只是用习惯了。

“习惯”,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很多人的一部手机用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这样,也要时常换个壳、刷个机;壕们新买的衣服还没等到穿旧就已经弃之一边……貌似所谓的“用习惯了”就好似一个贬义词——只有刻板、固步自封的人才沉迷于“用习惯了”的古董……

我跟祖父说,新电视功能多,还清晰,哪点不比老NEC强,换了多好。

祖父说,你们年轻人就是喜新厌旧,出故障了还没等到看看能不能修就直接丢掉了,根本不了解古董的那种感觉……

他这话在理,但也不全对。其实,我也是喜欢古董的,比如说,诺记的老功能机我依然坚持在用,不只是为了那熟悉如初的按键操作感和可砸核桃的坚固耐用,更是为了重温当年诺记伴我走过的岁月。

这,已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习惯,就像罗锤子所说的:这叫情怀……


于是,当我觅得当初神往已久的X301时,心中竟有莫名的感动,因为我目之所及、手之所触,不只是一代神机,也不仅仅是ThinkPad工程师们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代工业设计典范,不输701C。


【壹】 惊若翩鸿,婉若游龙!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Kodachi]

话说戊子年即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依稀记得那年的雪灾、地震、欧洲杯、奥运会、三鹿奶粉、神七发射、还有——次贷危机。但始终让我念念不忘、萦绕在我心中的却是这一年2月发布的ThinkPad X300。

Kodachi(即日文“小太刀”)是一种介于长武士刀与短武士刀之间的传统兵器,比日本武士常用的普通长刀要短近一半,也比长刀更薄,特别利于近战。2006年,Lenovo研发团队形成了产品雏形,并将Kodachi作为ThinkPad X300的研发代号,是取其兼具轻巧便携与强力克敌的特性,以代表X300超轻薄及多功能的设计理念。其官方产品图处处突出其侧面的造型,意在强调机身薄如刀刃、轻盈如风。


(Lenovo集团总裁杨元庆亲自出马为X300宣传)

当然,要是从“S70”“L70”这两个早期命名来看,似乎X300最早的用意似乎并不是作为一款被冠以“X”之名的产品,这个产品突然显得有些神秘。(瞬间觉得S系列、L系列抑或是SL系列的形象愈发地高大起来…)不过,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历史上才会存在这样一代存在变革、创新乃至坚守的机型。

[混血]

话说我一直喜欢的是T系列,对于X系列一直不太感冒,虽然X系列一贯的短小精悍以及各种窄边看起来还是格调很高的。不过,X300甫一推出就打动了我,其实原因很可笑,因为我觉得X300比较符合我心中对T系列期待的造型。

话说回来,X300的外形较之以往的X系列是有不少区别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边框不再像以往的X系列那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了:机身变宽使得键盘两侧不再纠结地贴到机身边缘,两侧有一定宽度的同时,并没有设计成像T61那样密密麻麻的扬声器孔洞(专注坑密集恐惧症患者N年);

13.3英寸 16:10的宽屏其实长宽尺寸和12.1英寸4:3的方屏还是很接近的,不过由于分辨率达到了1440x900,所以显示的面积对比X61的1024x768还是有不少提升的(X61换了1400x1050高分屏的用户请忽略此句)。

此外,比较明显的变化还在于指示灯位置的变化,以往和键盘挤在一起的只有静音、增/减音量、ThinkVantage、电源键,这五个键,但X300则是在ThinkVantage键和电源键之间放置了以往被设置在B面下端的指示灯。由于覆盖的塑料是透明的,所以指示灯在没有亮的时候是隐形的,使整个面板显得颇为简洁(我会说没有加装WWAN模块的话,这辈子都看不到其中某个指示灯的形状吗?)

屏轴终于不再纤细,开启了以后宽屏轴的传统。

还有TrackPoint三键上面标志性的两红一蓝装饰色条的回归,X60、X61、T60、T61这些Lenovo ThinkPad早期的产品中,三键没有两红一蓝的装饰(之前两红一蓝的装饰还是在IBM ThinkPad时期的X41、T43时期)。


右下角的ThinkPad标识继承X61的“去IBM化”,将原本屈居与硕大的IBM标识之下的ThinkPad放大,似乎是在声明:我叫ThinkPad,不叫IBM…..

另外,让人出乎意料的是X300的全新命名方式:字母+三维数字。听闻IBM喜欢用数字给产品命名,从ThinkPad庞大的数字命名的产品系列当中,不难看出端倪。从命名的角度讲,数字存在被用尽的危险,当初臆想的X62或是X70,最后总要到X90吧,然后呢?X300以及后续200、400、500、700的出现告诉我们,多加的一位是用来标识屏幕尺寸的。我隐约感觉这次数字够用好多代了,X301的出现使我以为会有T401、X201。结果X201有了,但是接下来的却是T410。好吧,硬生生的是把数字用尽的危险又给拉近了。现在看来,2015年就会有X250,嗯…好名字!


[轻盈,轻盈,还是轻盈]

ThinkPad X300究竟有多薄,是否真的像当年炒作的那样可与MacBookAir一战?乔帮主治下的Air果真轻薄、惊艳、逼格高:最薄处为4mm,重1.36 kg,而X300最薄处18.6mm,重1.43kg。这么一看似乎是Air胜出,但如果从扩展方面考虑,接口较为完备的X300显然更实用,把光驱换成减重模块(其实就是一个塑料框)之后仅重1.33 kg,这就比没有光驱、几乎省略所有接口的Air要轻了——当年把X300装在档案袋的画面,依稀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当然,这是加装三芯电池的表现,倘若选择6芯+光驱位电池,那就不用比了。

相较之下,只有一个USB接口和一个扩展槽接口的Air似乎用来切菜更为合适。

元庆说:“ThinkPadX300比一份报纸还轻。”

某媒体:“用户到底是会选择为了轻薄不顾一切的MacBook Air,还是在保证便携同时功能上也不妥协的X300?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问一位高端商务人士是选择《华尔街日报》还是《外滩画报》,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悬念。”



[轻盈的背影]

提到ThinkPad的绝大多数机型,基本上很难与“轻”有联系,尤其是装了镁铝合金防滚架之后,所以X300能做到这么轻,让人吃惊。

掩于B面之下的防滚架被官方称之为“Roll Cage II”即第二代防滚架,比起之前的防滚架,这个防滚架轻薄了不少。这种镂空和横梁的搭配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有效减轻质量,成本必然不菲。

当然,仅仅是防滚架方面的努力是并不够的,毕竟,防滚架自身本质上就是额外重量:

全新设计的布局,左右下角的扬声器设计很独特,空前绝后

极为紧凑的屏幕部分, X300/X301的屏幕部分组装和拆解颇为纠结,倒不是因为T60/T61那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屏幕防滚架,是因为X300/X301屏幕整体很薄,而且屏幕所占面积很大,导致放置各种线路的位置十分紧张。这也许就是将指示灯置于C面的原因。

记得有人吐槽置于左侧中部的Mic:有点靠近下面的散热出风口,导致散热负荷较高的时候,会有风扇的噪音同时录入作为伴奏,其实也还可以吧,或许是由于夜晚太幽静。

至于A壳的强度,无需赘述。

强于T61、T60:

1.8英寸硬盘位、SSD:小、薄、无惧振动

7mm、业界最薄刻录光驱(2008)(12.7mm,1998;9.5mm,2003)。唯一可惜的是接口(IDE)速度有点慢,所以采用光驱位硬盘托架的话,速度会受到较大限制)

奇特的前置电池位,与X4_/X6_、T4_/T6_的设计都不同,莫非是受到以前的机器的启发?这样的好处时显而易见的,首先,背后有充足的部位放置接口;其次,我不得不说,这是解决掌托发热的终极大招之一。

主板部分精致到极致,Intel的45nm低功耗小尺寸封装处理器当记头功。所有的元器件虽然摆放得密密麻麻,却显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就像一件艺术品。

thinkpad sd卡方向 ThinkPad 的新设计方向是什么?

即使找来2014年发布的New X1 Carbon的主板来对比一下,X300/X301仍然可以稳操胜券。虽然有人会说NX1C可是要在主板上插M.2(NGFF)接口的主硬盘的!但我会说X300/X301的主板上可以插两条可替换的内存吗?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板上面覆盖的黑色防静电绝缘贴纸,总有人再说新的40系列偷工减料,主板上面覆盖着廉价的贴纸,听到这种言论我也是醉了,只想拜托某些人分析一下当年的X300/X301算不算偷工减料呢?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前文已有提到X300/X301的屏幕——13.3英寸、分辨率1440x900(WSXGA+)。至少个人感觉,这个分辨率非常合适,就像现在的14英寸搭配1600x900(HD+)、15.6英寸搭配1920x1080(FHD)。因为既不需要为Windows纠结的高分屏适应性着急,也不需要担心字体太小。这对于之前的普分屏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至于4:3和16:10的优劣比较,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X300的屏幕带有LED背光,所以在亮度表现上要优于X61。另外,LED背光除了减少厚度这一优点之外,还很省电,电池表示十分感动。

以太网RG45接口、无线网卡和支持以太网、GPS、蓝牙2.0,支持WiMax、802.11n、WWAN以及UMB等各种网络的连接方式。不夸张地说,这应当算是新时代移动办公的标榜了。

新的布局设计使得接口不在拥挤,妈妈在也不用担心各种USB设备会挤在在一起打架了。(注: X301比X300多了1个Displayport接口)


[美中不足]

纵使X300/X301被后世捧上云端,也难免有不完美的地方。

CPU、显卡性能略差(SU9400、X4500、4G)。运行CINEBENCH 11.5的OpenGL测试时,渲染动画无比卡顿,仅测得0.80fps,CPU测试仅有0.75pts(注:AtomZ3795、4G ThinkPad 10的跑分是6.01fps、1.32pts)。这种性能,在当时,这是够用的配置;在现在,也只是个上网本的水准了。这个级别的产品,或许各种无线连接一应俱全、电池续航卓越超群才是要点。

64GSSD空间堪忧,预装XP还好,要是预装Vista,结果就是系统依然占据超过三分之一的空间。

虽然16:10和WSXGA+足够亮眼,但是X300/X301被吐槽最多的仍是屏幕,硬盘再不济可以换128G的SSD或是更大的HDD,但是屏幕就……这块屏幕的可视角度(左右还好,上下不忍直视)以及色彩显示只能用勉强中规中矩来形容。对于大和研究所来说,也许他们觉得商务可能不需要这些,也许屏幕厂商没有其它更好的规格吧。

由于机身轻薄、主板袖珍,所以传统扩展坞接口欠奉,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么轻薄,而且官方提供了USB Dock。


【貳】 追根溯源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逸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培养]

虽说X300/X301为了轻薄舍弃了一些方面,但是一定的可替换性和扩展性还是具备的。

一直以来,ThinkPad部件便捷的可替换性以及扩展性就颇受好评。这一特点使得很多用户能够自行维修、升级手中的ThinkPad。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试想,一个起初就使用MacBook这种集成度颇高的工具的人,久而久之,会对硬件产生多少敏感的体会呢?哪怕只是一条内存、一块硬盘的替换,对一个用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时间长久了,拆机、换CPU也许都不在话下。


突然想起了今年完结的著名赛车漫画头文字D里面的经典台词:“86是一台培养车手的好车”。尽管漫画把一辆Toyota Corolla GTS (AE86)刻画得过于神化,但是这的确是一辆培养车手的好车:良好的配重布局、没有任何电子辅助、输出性能也不高、抓地力也不怎么样,一切全靠驾驶者自己锻炼摸索。


ThinkPad就是这么一种风格,给用户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它并不胜在账面硬件的堆砌,而是着眼于细节,于不经意之间体现其价值。

当然,以现在的普适价值来看,那台AE86不过是性能平平的车子罢了,哪里好?

这一观点之于ThinkPad不也是如此吗?


[ 变革?]

正如前文所述,X300/X301是处于变革之中的机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 ——摩尔定律(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所提)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前面提到的Corolla一样,1983年第五代Corolla由前置后驱改为了前置前驱,这种改动对于信奉后驱的那些车迷的打击,不亚于当年ThinkPad推出EDGE系列时,一些死忠粉的感受。于是,现今的丰田花冠、卡罗拉只有经济实用的前驱了。

那么,ThinkPad的变革呢?

前ThinkPad首席设计师、大和研究所所长内藤在正把ThinkPad分为五个世代,还有前ThinkPad世代:

“前ThinkPad世代”主要包括当时非常前卫的“能够携带的台式PC”PS/2 P70,以及能够以电池驱动的PS/2 L40SX。内藤桑表示通过对前时代产品的学习和积累,才有了以后的ThinkPad。

第一世代:700C的诞生象征着一个经典品牌的横空出世,从此黑盒子、小红点成为ThinkPad重要的产品标志。90年代命名方式是三位数加一两个字母。期间,伴随着各种第一,不少神机涌现出来。

2000年到2005年的ThinkPad进入了第二世代,“T、A、X、I”四大系列各自代表不同的细分市场。在A系列中,继承了700系列的高性能的机型,产品名的最后一位是“P”,与继承了300系列的普及型机型相区别。T系列是600系列的后续机型、大约也是A4大小。而X系列是500系列的后续,是B5大小的薄型轻便笔记本电脑。本来,这款产品被设计为570系列的后续机型,在A4大小的机体上搭载了13.3英寸显示屏,但是通过日本市场调查,对机器进行了压缩,最后变成了再B5大小的机体上搭载12.1英寸显示屏的普及型系列计算机。

Lenovo收购IBM PC部门之后,ThinkPad全线产品进入第三世代,变为T、R、Z、X四大系列,这一代的基调大致是为了表明ThinkPad的品质不会改变。这一代ThinkPad虽然没有冒险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但是其大企业市场有所扩大,是为下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

以2010年的EDGE为标志,ThinkPad进入第四世代,也正是从这一代开始,ThinkPad开始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其实,我觉得第四代应该从2008年的X300算起,X300的设计风格应当是引领200、400、500直到230、430、530这4代TXW产品的思路的。也许内藤桑更加看重市场……)

第五世代的开始是以2012年发布的ThinkPad X1 Carbon为标志。

(从T400S-T430S到T440S/T431S,我隐约看到了当年X300/X301的影子,虽说X1 Carbon号称是13寸的机身14寸屏幕的新旗舰。从40这一代开始,可以看到各种轻薄化的痕迹,至于我觉得最像T系列的X系列机型,应当算是X240/X240S/X230S:远远看去,没有各种窄边的新X系列,辨识度略微降低,不过从面积略小的键帽来看,还是可以辨认出来的。)

(图为T420S、X300)

[ 精髓?]

的确,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演变,ThinkPad这个产品的精髓是什么?

便当盒?指点杆?防泼溅键盘?鹰翼风扇?防滚架?

黑色?

“这是权力的颜色,是死亡的颜色,是性的颜色,它是是一种寓意丰富的颜色,它也是ThinkPad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留下的是一种具有权威、手握权职、精明老练的形象。”——David Hill(联想集团工业设计部副总裁)

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概括这个品牌的精髓……

“从第二代到第四代基本上算是某种意义的传承,将原本好的ThinkPad设计、理念带到新的产品上去。第五代产品,我们则是在真正的思考,重新去定义什么才是最好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否真的适合商务人士?什么才是商务人士最需要、认为最好的产品。最显著的比如就是重新设计的6行键盘,虽然不再是传承,但是我们目前认为目前最好的产品,最适合商务人士的产品。”——内藤在正

这个时代在变,人心在变,事物也在变。

在蹒跚学步的二十年前,ThinkPad拿着严谨的设计和优良的可靠性打天下;在羽翼丰满的十年前,即便是过继到Lenovo,也依然可以凭借严谨的设计和优良的可靠性做得比别人更好;但是在后乔帮主时代,假如还只拿着设计和可靠性说事,还会有多少人买账?ThinkPad需要找些新的理由说服用户,这是一个有内涵的品牌,而不只是可靠、可靠以及可靠。

用户们最初喜欢的并不是PC,而是PC能做的事;并不是对电脑屏幕感兴趣,而是对上面显示的东西感兴趣;并不是喜欢键盘,而是喜欢通过敲打键盘而逐渐成形的文章、企划、数学公式及程序。因此,ThinkPad绝对不是主角,而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便利而又专业的工具。

如今,很多人认为便携式计算机不过就是日常消费品罢了,以为便携式计算机的所谓便携或是移动性能无关紧要。说到底,如果使用一台日常消费品化的PC就能够轻易满足自己工作的需求的话,那么,这种人的水平也不过是“消费品”级别而已。由于是消费品级别的工作,所以对PC的各项性能自然也没什么要求。

ThinkPad不应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化的产品,使用ThinkPad工作的原因就是为了使工作不流于“日常消费品”的低端形式,而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提高商务人士的工作效率以及培养其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务人士。

所以,就像当年蓝色ThinkVantage键开启的ThinkVantage Productivity Center 的名字一样。

ThinkPad的精髓就在于Productivity,即生产效率。也就是说,ThinkPad必须以未来为着眼点,以更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



[ 三个代表!]


“ThinkPad是以提高商务人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工具。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ThinkPad的性能至今为止的进化、发展,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从来都不接受忽视客户价值的达成的、工程师一个人自以为是的发展。并且,以企业法人为销售对象的ThinkPad,不只要提高企业的终端用户的工作效率,还为提高企业IT管理者的生产效率,而研发、安装了新的机能。”——内藤在正

因而,我谨以“三个代表”来概括ThinkPad的精髓:

ThinkPad必须始终代表移动工作生产效率的发展需求,代表便携性专业性工具的前进方向,代表的最广大的专业用户的根本利益!


[ 灵魂!]

画龙需点睛,一个再完美的产品需要有亮点,才能显得灵动。

“去IBM化”进行完之后,虽然一些沿用多代的元素被取消使人略感惋惜,但一些亮点还是很值得称道的:最好的一点是突出ThinkPad这一品牌的地位,更大的标志以及“i”上红色的点堪称点睛之笔,使整台机器显得有了生气。

久而久之,红色的TrackPoint简直成为了ThinkPad的典型象征,这也许就是品牌的价值!

品牌其实也应当算是一种营销手段,它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一幅图画、一段视频抑或是一次活动作为载体,就可以将传播者心中的意图传播到消费者心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消费。

而今,品牌的力量似乎早已大过产品自身。

当全聚德被附以北京名吃的标签,刚到北京的人恨不得踏破全聚德的门槛;当苹果这个词在人们心中被附以顶尖手机和潮流之选的标签,无数人趋之若鹜,甚至卖肾也在所不惜;同样,倘若没有这种附加的标签或是情怀,技术早已落后、乘坐起来也不算舒服的老爷车会何去何从?

所以,我相信品牌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灵魂。就像可口可乐能够豪言壮语:就算全世界厂房都没了,我依然可以复活;就像Tony Stark可以面对众人,不卑不亢地说出:我就是钢铁侠!

[ 大和!]

YamatoLab大和研究所在应当算是ThinkPad真正诞生的地方,Fujisawa Lab则是其前身,区别在于前者所在地为大和市,后者所在地为藤泽市。那么2010年末到2011年1月,大和研究所迁至横滨,其名称是否应当改为“横滨研究所”?

从研究所高层到Lenovo高层,都希望继续沿用“大和研究所”这个名字,当然期间也收集了客户以及销售团队的意见。特别是欧洲销售团队,在销售时甚至并没有提到Lenovo,而是告诉客户说这是“大和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

ThinkPad,既不等同于IBM,也不等同于Lenovo,而是成为了一个“大和品牌”。而“大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变成了一个新的固有名词。“大和”,从一个地名,早已悄然升华为一个品牌。


【參】 需求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神论!]

不过,多数国人对所谓的品牌、灵魂甚至情怀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花同样的价钱买的产品,不光账面数据要震惊旁人,而且放到秤上称一下起码要多半斤才好。多年来,我听到了很多看似牛X的言论,甚至很多很多俨然有成为公理的趋势,比如说:阳极氧化铝优越论、合金机身包覆结实论、防滚架偷工减料论……

这些年形成的这些理论不得不让我想起更早的一批奇葩言论。一个很巧合的地方是,国人同样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颇高,甚至是将其摆在首位。这么一看,也就不难理解中国车市蓬勃发展以来,坊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神乎其神的安全理论了——竟然同上段所说的如出一辙:铁皮厚度论、防撞钢梁论、出身国籍论……

起源较早、由来已久,当年被视为赤裸裸的伪科学的怪诞“理论”现在已然“登堂入室”发展成为“自成一派”的“学说”,甚至已俘获一票人心。当初随意撷起些许定律即可说服的某些人,现在竟然都有了所谓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大有“不服来辩”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呜呼!我无话可说……

多年之前,我一直很费解:为何曾经不重视科学的国人会如此看重铁皮,认为多出来半斤金属,安全就会有了保障?后来我看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看来达到小康、解决温饱即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国人进阶到了对安全的迫切需求。

这样分析的话,IT产品和车辆的异曲同工也就绝非偶然,国人对半斤八两铁皮的迫切需求以及对伪科学的狂热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搞市场调研的同志们反馈到产品经理、研发工程师那里的,如果是这么一种畸形的要求,那工程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国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听“砖家”帮忙选选型号:于是,我们喜闻乐见地看到砖家用铁皮厚度来衡量车辆的安全性;于是,我们喜闻乐见地看到砖家称阳极氧化铝完爆CFRP(碳纤维加强塑料)十条街;于是我们看到了SUV车型愈发好卖;于是我们看到了某粉对某本的坚固信心爆棚。


其实,绝大多数车直到报废都不会有大的碰撞,就像你看到的SUV基本上都在铺装路面上开一样。只不过对于某些以偏概全的人来说,那就不同了,“上秤称多半斤”的产品自然会带给其无比的信心;倘若看到些许问题,那必然会殚精竭虑、杞人忧天……

「当用户数超过10万,产品直接获得用户意见的渠道就失效了。在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上,如果有1%的用户对你不满,其中又有1/10的用户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天天有100个用户在骂你。那种感觉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而你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100个人还是1万个人在骂,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你已经无法去衡量。」——豆瓣“十万用户定律”

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如果每天有1%的投诉,那就是好几百万!

那工程师是应该像哥白尼、布鲁诺那样庄严地维护科学的尊严,还是应该选择“加半斤铁皮”以讨好某些无知的消费者呢?

这种对“半斤铁皮”的畸形需求岂是仅仅加厚钢板、防滚架就可以轻易满足的?

哪怕良心低价卖给某些人一辆装甲车,他们会转而研究地雷的破坏力以及车辆的越野通过性的……

哪怕良心低价卖给某些人一台加装贫铀装甲、包覆凯夫拉纤维的ThinkPad,他们会转而研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否能够击穿装甲、装甲的安装角度是否容易产生跳弹……

[ 进击的工程师!]

科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无数人的质疑之声,但却无法也绝不能倒退。倘若工程师们相信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即便所谓的用户反馈多是如上所述的神论。

奔驰的安全工程师在回应“Smart车型车身尺寸特别小,但为什么碰撞安全却很好”的时候,强调了Smart的安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车身虽小,但乘员的生存空间非常大;二十要绝对保证碰撞中乘员空间不能变形,为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自身结构坚固,还要通过设计合理的“吸能区”来吸收碰撞时的动能。

MercedesBenz于1952年获得专利号为854157的“承载式车身结构”的专利,原理即是承载式车身由坚固的乘客舱和缓冲溃缩区所组成。这是现在世界上所有承载式车身车辆被动安全的设计准则。

某些人不是总批评日本车“擅长”利用“吸能区”吗?事实上,“吸能区”是德国人发明的,而非日本人。某些人不是总怀疑日本车铁皮薄吗?事实上,宝马十年前就开始尝试使用塑料覆盖件了!

[ 似曾相识?]

对于同样来自岛国的ThinkPad,竟然也与岛国车厂有着同样的遭遇……

我原以为,多年来教育的发展,会使得大多数国人会有稍微强大的内心和略微客观的视角去判断事物的真实处境。但很抱歉,当初的我错了。当年的伪科学论断在当今竟然已堂而皇之、越俎代庖成为理论并且发挥到极致,以至于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在其中觉察到了必然性和共同性,呜呼,我无话可说!




【肆】 思考的本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 人!]

这么多人对产品的各种不满、指责、要求,但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

80年代的Intel 8086微处理器采用HMOS高密度集成工艺技术,集成度为2万-7万管/片,时钟频率为4-8MHz,数据总线宽度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内存空间达1MB,运算速度比8位机提高2-5倍。

这种技术升级现今看来实在是太可怜了,看看能支持多大的内存?1MB!

只需运行一个DOS就可以吃掉一大半内存,剩下的内存如此有限,还怎么运行其他程序?当时的用户何以正常使用?压缩DOS、精简程序指令,以求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最高的价值,这在现在似乎不可想象。

四届F1世界冠军阿兰·普罗斯特对于当年F1赛车的描述:我们那个年代的赛车涡轮有高达5秒的迟滞——5秒,你能想象吗?你的脚需要提前5秒开始做出相应的动作,而过一个弯需要多长时间?在有些连续弯道,也许你需要提前两到三个弯角就保持全油门状态了,然而赛车还处于类似“滑行”的弱动力状态。这需要更加精准的判断。F1里面一个很棒的车手前不久试过我当年的车,然后……你能想象到那个状态。他下车后也觉得很不可思议,问道:“你当年是怎么开着这么一台车夺冠的?”

再看看如今的各种设备,对比二三十年前,是不是好得太多?内存容量甚至比当年的硬盘容量还大,CPU运算速度不知胜过当年多少倍,操作系统远比当年人性化……

前文已经提到,简化用户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是PC的职责所在,但是,真正决定结果的更重要的环节却是用户自己——人!

当年的用户有多少会去抱怨性能上的缺憾?有抱怨的时间,他们都已经去着手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1MB内存有1MB内存的用法,若是没有真正的能力,空有性能超群的硬件, 即便是乔帮主在世,也帮不了你。

也许是设备智能化或者说傻瓜化得太严重了,导致用户水平产生了倒退,抑或是吸引了更多低水平的用户才会有如此多的抱怨……




[便携式计算机的本质]


便携式计算机绝不是可移动的台式机,就像汽车根本不可能等同于四个轮子+两把沙发一样。

笔记本电脑必须被携带出门,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

不管CPU性能多高、电池待机时间多长,如果不具备能够能轻松携带的坚固度、不具备能够适用于任何场合的静音性能的话,都是白搭。最应当受到重视的,是不管何时何地,不管用了多长时间,依然能够保持理想的运行速度,即经久耐用,并且还能够提供安全、能够进行无线交流的环境。作为便携式计算机,理应具备在任何场合中使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应该保证客户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因为在移动中也能工作,所以就自由时间就能增加。即为前文所提到的作为专业工具的ThinkPad理应追求的工作效率。

这般说来,倘若不是技能高超的人的话,就不能熟练操作专业的ThinkPad了吗?

这是一种曲解。ThinkPad必须成为不管对于什么样的顾客而言都最好用、最有亲和性的PC。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兼顾上段所提到的劣质抱怨。

“专业”这个词,不仅应指一个工具的“自我修养”,更应该指用户对于自己的工作的专注态度、专业能力。“便携式计算机”和“使用便携式计算机工作”这两者的本质不过于此。

[ 什么是真正的技术?]

就像开篇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较之以往可谓之翻天覆地,现在的生活被一个接着一个的高科技专业词汇所包围。如果你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不管你懂不懂,总会有一堆非常炫的技术怂恿你去掏钱:多核心CPU、双通道内存、超高速SSD、专业显卡;你有酷睿,那我来个至强;你有1G显存,那我来个2G的……就像进入买车的人耳中的通常是:双涡轮增压、单涡轮双涡管、缸内直喷、无级变速;你有双VVT,我就有C-VVT;你变速箱只有5档?那我来个6档的……

当然,提到的大多是较新的技术,倘若是支持新技术,同等价钱下有新技术总归是好的吧?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高端的全新CPU、显卡被封装到的只是带有低端芯片组的一张张主板上,只有力不从心的风扇相陪伴; A、B、C面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混乱的天线布置、僵硬的键盘阻尼、看似用料良心的面积巨大的主板、D面劣质的塑料……

你有没有想过某些车厂的缸内直喷还不如别人的多点电喷省油,某些品牌的6速自动变速箱还不如老款的4速、5速自动变速箱平顺、省油……


于是,我们不禁想问:为何用了高科技或新技术之后的表现却没有“用料保守”或是“过时技术”来得好?

不如,换一种问法,什么才是真正的技术?

装了GTX760M就就真的比GT720M技术含量高?三四年之后我们再看看。用HM系列芯片组的怎么不拿出来和QM、QS系列芯片组比比呢?

现在这个世界,只要你有钱,你总是能买到你想要的硬件,然后一个一个接口插上去,大不了装个水冷散热。但便携式计算机不是台式机,最后的性能岂能只看PC Mark、3D Mark?

就像前面说到的6AT反倒不如4速、5速,理论上6速的技术含量肯定高,至少还多一副齿轮呢。倘若真的是老的4AT表现更好,那是该说4AT技术水平高,还是该说能把4AT调校到比别人6AT还平顺的车厂技术水平高?

汽车绝不仅是标准化模块拼装,便携式计算机也不可能等同组装机DIY……

只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技术沉淀,还有悉心调校、磨合,才能将技术真正融为自己的内涵,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技术。

各大车厂吹了这么多年的混合动力,结果全世界只有丰田一家卖得好,而且人家不光卖的好,而且人家在动力切换、燃油经济性上做得也是首屈一指、世界一流。宝马要不是低调去跟丰田搞合作,还能量产出无数人趋之若鹜的i8?要说混合动力最基本的原理、理论,哪个车厂不知道,为何只有丰田独树一帜?你敢说这不是真正的技术?

无数诟病一汽大众高尔夫的后悬挂降配为扭力梁,结果就是这代“板车悬挂”的高尔夫,各项性能全面超过上代的高尔夫。我会说高尔夫是同级别性能、操控最好的车吗?为何某些厂商那些用着所谓高贵的多连杆悬挂的车型开起来远逊于高尔夫?也只会靠着账面的数据说事?明明是用着所谓的低端技术,为何大众能做好?你敢说这不是真正的技术?

说到悬挂,不得不想起键盘,这是两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工业产品,它们都凭借适当的阻尼以及迅速而又准确的回弹力来保证用户的乘坐/使用舒适性。在打字的时候,键盘会反馈给手指一个力,这个反馈力会沿着曲线逐渐加强。倘若曲线太陡,键盘就会显得很硬;反之,则会显得绵软无力。而且,只有合适的阻尼变化才能恰当地减轻用户手指关节的压力;只有合适的键帽弧度才能完美契合手指的形状,不会使手指感到不适。


这就是ThinkPad键盘设计师一直在做的工作,看似很简单的原理,而且宣传了很多年,但是至今,市场上其他品牌的电脑的键盘还是没有多大改善,难道是其它厂商不屑于研究键盘吗?不见得。而且在最新的超薄机型配备的键盘中,尽管键程受制于机身的厚度,但你仍能清楚地感受到那恰如其分的阻尼曲线在你的手指下滑动——这其中的着眼点和关键技术,听起来都是那么的简单,但是为何其它厂商做不到?你敢说这不是真正的技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如今看惯了各式各样的“顶配”,看惯了千变万化的宣传噱头,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形容产品的赞美词已然被用得烂俗,尤其是形容那些高端产品的时候:随便一台小尺寸笔记本即可称之为轻薄,装上了i7即可称之为极致性能,看着表面的全金属外壳即可称之为坚固可靠……

面对着一台账面硬件超群的笔记本,是否只应剩下溢美之辞?面对着网上劈头盖脸而来的吐槽,是否只应剩下拜服顺从?我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感人的价格,敢于正视无敌的配置。这是怎样的淡定与公正?

于是,对于X301的评价,我也稍加斟酌、力图中肯:

用最占重量的防滚架武装自己,兼顾一如既往的坚固之余,还可与Air拼一下体重。只有目睹满杯的液体漫过整个C面,从机器里顺畅流出的时候,才敢说什么叫专业防泼溅;只有接满所有接口再转而看某机器的时候,才敢说什么叫专业扩展性;只有在高负荷满载下长时间运作,发现即便温度爆表,依然不会蓝屏死机,才敢说什么叫专业稳定性;只有亲眼所见这台跨越6年的机器依然可以稳定运作,才敢写下“可靠”的字眼……

思考的本意,

是对用户头脑所创造的价值的尊重,是对保存、发挥其价值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即便承载了这一切也只是默默静候在一旁……

耐久,不是比谁的爆发力强,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并不是要把每一台ThinkPad都推上残酷测试台,但哪怕是面对一台EDGE,也应该从使用中开始寻找它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死死纠结某些问题不放。


只有使用起来的便携式计算机才叫便携式计算机,否则那只叫摆设。



【伍】设计的真谛

[ 预言?]

每当看到最新的产品,我都能回想到X300/X301的影子。

从小太刀X300到筷子X1,14寸屏幕装进13寸机身的概念,听起来总是那么熟悉。

由于机身很薄,主板面积有限,所以无法提供扩展坞接口,但有USB Dock可供选配,这一点听起来仍是那么熟悉:T440S独显版本扩展坞接口欠奉,再看近几年推广的USB Dock和OneLink Dock,一切和多年之前都是无比相似。

2012年,X1 Carbon和T430U成为Intel想出来的“Ultra Low Voltage +Notebook =Ultrabook”之后第一批ThinkPad超级本。

并不像很多人认为低压CPU只是限制了总线频率和倍频以求低功耗,真正的低压CPU是从核心电压下手,降低核心电压从而有效地降低了CPU功耗以及发热。

事实上CPU的工作电压一直处在逐步下降的趋势,不信可以去看看X300/X301的CPU的技术参数,只不过近几年Intel才想出“Ultrabook”这个名号……

[妥协]

尽管X300/X301的口号是:“思考,不妥协的轻盈。”,做出的成品堪称典范,但还是无法改变工业设计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这个现实。

若是设计一台便携式计算机,更多考虑到安全因素的话,产品必然会变厚、变重。反之,倘若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的话,为了让整机变薄而无限地缩小屏幕与键盘之间的距离,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一旦机身形状定下来不可再推翻重来的时候,工程师们常常会感到:这是不可完成的。

如何在最初设定一个正确的标准,以便看清这种矛盾呢?

一个真正的成品的推出,与其说是兼顾了一切设计要求,还不如说是克服了研发中遇到的重重障碍。

这种问题随处可见,材料和技术都在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号称是完美的产品根本就不存在,倘若纠结于此,永远会陷入新一轮的矛盾中去。

[妥协于技术]

PC,尤其是便携式PC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全球模块采购、集中组装生产、再配送全球,原则上最重要的是厂商设计能力,但最后却发现,零部件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即便大和有再高超的电路设计能力,没有Intel的Small Form Factor小尺寸封装CPU的出现,X300也不可能如期降生,MacBookAir亦如是。

在2008年之前,HP、Asus、Sony都推出过轻薄型的便携式计算机,也曾经名噪一时,却最终也没能在市场上嫌弃一股潮流,其中的原因就是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很好地解决坚固和散热的问题——机身做小做薄之后,里面剩余的空间也小了,风扇的安装也成了问题,长时间运行、即便不是高负荷,温度感人。而且当时的硬盘尺寸还比较大,即便勉强放入机身,也很难保证在挤压与撞击之下,硬盘的使用寿命。

迟来的技术已足够让人扼腕惋惜,不过这惋惜的程度还差了点。最悲伤的莫过于有时候技术超前得太多,反而会引起产品的失败。

远在IBM时代的1992年,ThinkPad就已经研发出了平板电脑。但是遗憾的是,当时这样的电脑并没有被市场接受,是因为不管是制作材料还是整体环境都还不够完善。而手写输入法,也是早在1993年就已经进入市场了,却直到多年之后才开始得以普及。当时,或许只是工程师们的一厢情愿——在手写输入法被开发出来以后,因为这是先进的技术,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其运用在TransNote。

虽然确实在技术上领先于时代,也受到了媒体的追捧,但是,实际的用户却没有跟上来。他们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用——这是市场最诚实的反应。不管你承认与否,TransNote是ThinkPad在产品的推广、价值的介绍方面失败的案例之一。仅仅将产品推入市场还不够,太超前的技术是无法自行推广、普及的——这样的经验,过去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


[妥协于潮流]

这是一个速生速朽的时代,我们常把纪念放在一个事物尚未被完全遗忘之前,让人们来得及看见,一个王朝的背影。悉数拈来,断了香火的王朝还少吗?

当乔帮主携上将MacBook,重新带领苹果大军杀回PC主战场的时候,环顾四周,当年凭借“丑陋的台式机”将苹果赶出微型计算机主流市场的IBM和Compaq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Lenovo ThinkPad和HP Compaq。你敢说这不是潮流使然?

从iPod的崛起到Motorola Razor V3超薄手机的热卖,我们发现了什么?

从2006年的Razor V3像刀片一样划开广告宣传画的广告在全球迅速推广,到乔帮主带领又一员虎将iPhone霸占全球,再到诺记的牌子已被Microsoft从Lumia上面拿下,再转身看MOTO已划入Lenovo旗下,你敢说特立独行是对的?

各大厂商不是慈善家,要卖得出去产品,要给员工发工资,还要保证自己的品牌不会为人所收购、湮灭。就像英国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所说:“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得到回报。”

轻薄就像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时刻摄人心魄。

以前人们会觉得厚重的产品一定是功能强大、结实耐用的。现在?无论是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甚至是电视,都难逃轻薄化的潮流,太厚不仅外观不够时尚,而且还常常被认为是老旧、过时的产品。

[ 坚持!!!]

难道工业设计就只剩下了妥协?非也。

“1992年首台ThinkPad推出时,没有人说‘我们来做一台电脑,我们永远不会改变它的设计。’这种想法是不存在的。后来的岁月里我们们又对设计的改进进行了大量讨论,有些人想抛开最原始的设计,但我想ThinkPad设计中的精髓部分是永恒不变的。它可以进化,可以以不同形式适应各方面的变化。” ——David Hill(联想集团工业设计部副总裁)

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 Theodore Levitt 曾在论文中写道:

“现在我们正置身于的这个行业,都有其时代局限性……铁路之所以越来越衰落,就是因为铁道公司忘记了顾客的需求在于运输和移动,而仅仅拘泥于铁道——这种工具、这种形式自身。它教会我们,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否等同于顾客价值,在时代的转折点上重新定义自己的事业、设定新的发展方向。”,“经营者的使命不是生产商品,而是提供以获得顾客为目的价值——敦促企业从所谓‘正业’中脱离出来,哪怕知道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破坏’”。

我们并无法否定PC是一个偏重于产品的行业。

但是,就如前文所述,我们应当肯定,PC这种产品,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工具。

在诞生20余年、推出上百个型号之后,2014年的ThinkPad已经跟1992年的ThinkPad大不相同了。作为这个年代的便携式计算机ThinkPad不敢也不能超过5000美元,抑或是重量超过7磅。科技的发展使得如今的ThinkPad在性能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更强的运算能力、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大的屏幕、更薄的机身、还有远在1992年前所未见的各种功能……

“即使你用的是ThinkPad最新的碳纤维笔记本X1 Carbon,触碰700C时你依旧能找到一种熟悉感。”——David Hill(联想集团工业设计部副总裁)

这种熟悉感就是ThinkPad不变的精髓,正如前几段所说,不仅仅是眼中的宁静专注之感、更是心中的专业高效之感——简单实用,每一样内容都能各得其所。

在这20多年间,无论是IBM还是Lenovo,无论是不同时期还是不同型号,ThinkPad采用的技术和细节设计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自1992年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也是在这20多年间,多少产品已经面目全非?多少流行的产品曾经在我们面前来了又去?

很少有品牌具备与ThinkPad相当的品牌影响力和辉煌,能像它那样常青不倒的品牌就更加稀少了。1992年时与IBM竞争的许多老朋友们当中,有很多如今已经不再做电脑产品,即便是那些还没有消亡的品牌如今也不再以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Toshiba还算不错,Compaq在HP治下的这些年蹉跎,真的很难让人们想起它往日的荣光。IBM逐渐从硬件开发领域撤军时:LCD的团队也被其他公司收购了;硬盘团队转入日立旗下;研发硅材料的团队被爱普生所收购;设计电路板、基板的团队成为了京瓷的一员;当时还留着的x86服务器如今也成为了Lenovo的一员……

但是,ThinkPad的确是靠那屹立不倒的精髓顽强地站了起来!

[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毫无疑问ThinkPad的精髓被继承下来了,当然,继承不是固守。

继承传统和缺乏创新之间的间隔十分模糊,ThinkPad的历史就是艰难行走在这两条独木桥上的。当MacBook Air开始为键盘、触摸板乃至其轻薄设计理念建立新的标准时,人们也开始渐渐用“无聊”、“相貌平平”、“老套”这样的词语来形容ThinkPad了。ThinkPad仍然是标志性地身披黑色外衣和头顶红色礼帽,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那种原始吸引力渐渐消退了。在如今这个时代,运算能力早已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也许只有与众不同才会产生吸引力。

“如果你看看最早的ThinkPad,它非常简洁,但是很多东西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了。”——David Hill

Hill的这番感悟使我渐渐理解他在设计X300之初的“返璞归真”的设想——新的笔记本电脑表面将没有任何的接口和标签,甚至连电源线都不需要,所有的接口全部都隐藏在光滑的外壳下面。笔记本电脑要做到最小,长度要小于10英寸,厚度不超过1英寸,却要能够配备大尺寸的键盘。

尽管当时Hill受到了质疑之声:轻薄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小,如果按照希尔的想法采用10英寸的屏幕,将会脱离当时笔记本电脑12-15英寸的主战场,成为边缘性的产品。而且,用只有10英寸的小屏幕观看现在日趋流行的视频的效果也不佳。工程师们还觉得,如果将接口和标签隐藏起来,就必须在外面配备更大面积的金属壳,从而大大增加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因此希尔的“隐身接口”构想也被否决了。


可是,从这种设想当中,我分明看到了X1、X1 Carbon的影子,那份简洁而真挚的情感——简单实用,每一样内容都能各得其所……

这就是一个品牌的新产品应有的设计方向,她使人们感觉到自己是紧握着这个时代的脉搏的,即便时代的浪潮洗褪了她的铅华、淡薄了她的往事……

[矢志不渝]

并不是每一台ThinkPad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92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ThinkPad就没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那是一款生不逢时的平板电脑700t,推广于保险公司这样的垂直市场,不过没多久就停产了。2001年双重输入的TransNote、2009年双屏的ThinkPad W700ds——这些被视为神作的机型的销售都不尽人意。

(上:X300,下W700ds)

即使失利屡有发生,但还可以看到ThinkPad团队依旧不放弃对新想法的尝试。

“我们冒了一些险,不是每次冒险都有回报……那也没有关系。”——Dilip Bhatia(联想集团副总裁全球ThinkPad事业部总经理)

(据说就是这位大佬带头将一体化触摸板引入新一代ThinkPad产品的。)

ThinkPad团队用了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证明,他们做便携式计算机的水平不比任何人差,时常有鹤立鸡群的时候。

但时代在变化、潮流在变化、市场在变化,这迫使ThinkPad团队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而不仅是像一些怀旧的Fans所认为的那样(仅仅需要使用最新一批硬件升级完善已有的ThinkPad设备)。ThinkPad能适应变化吗?

2008年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乔帮主麾下上将iPad横空出世,不仅成功的击垮上网本市场,还将这个世界引入平板的世界,让“轻薄”的滔天巨浪愈发汹涌。在佩服乔帮主远见卓识的同时,你不得不承认,在千禧年的十年之后,这个时代已然蜕变成移动的时代,许多过去只有在PC上才能完成的工作——消费者已经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也许随着通信运营商带来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网络,日后的手机可以通过远程操控连接PC,有着各种意想不到的便捷。

在这种趋势下,Microsoft发布了Windows 8以及作为改良版本发布Windows 8.1,甚至于大踏步地迈入Windows 10。在看过Microsoft宣传下代的手机、平板、PC上的Windows 10一体化的发布会之后,我们不难感觉到,以后的手机或许只需要一个硕大的高分屏、一块容量大体积小的超薄电池、一个超低功耗的Atom处理器、以及背后一颗Xeon处理器带动的PC。

不要忘了,在后乔帮主时代,库克船长手下的小、中、大号iOS还在对新兴的市场虎视眈眈……

当移动设备成为主旋律时,ThinkPad的位置又在哪里呢?2034年时我们还用得上笔记本电脑吗?

ThinkPad日后是否真的会成为真正的“Pad”?

“谁说ThinkPad就必须是笔记本电脑?我认为它可以是很多东西,只要这种东西具备了ThinkPad所流动的血液。”——David Hill

我想,只要ThinkPad始终代表移动工作生产效率的发展需求,代表便携性专业性工具的前进方向,代表的最广大的专业用户的根本利益——即前文总结的“三个代表”——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日后能够看到又一款划时代的产品的降生……


【陸】如梦方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一个品牌的演变与成长,都是由无数个故事组成的,荣耀背后的心酸、成功背后的巧合、运气背后的必然,也正是有这些故事的交织,使得ThinkPad有着特殊的历史厚重感。

看着眼前静置一旁的X301,我似乎回想到了最初的时候,本应是白色的ThinkPad如何最终将黑色作为最后的归宿:前ThinkPad世代的PS/2 P70、PS/2L40SX都是一袭白衣。白色机身的ThinkPad也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设计。但就是在那个时候,IBM设计顾问Richard Sapper(后来701c蝴蝶机的设计师)来到大和研究所,告诉“ThinkPad之父”内藤在正“用黑色”。而且不仅是使用黑色,还要将ThinkPad设计成方方正正的松花堂便当盒的样子。为此,ThinkPad的设计方案被重新修改,于是演变成现在的黑盒子+小红点……

正如我在今年给ThinkPad 10写的评测中所写到的那样:不一定所有的设计或是尝试都是好的、有意义的,它可以有亮点、也可以有瑕疵,也许过后看来十分可笑,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沉淀和消化,没有尝试,也就没有值得后人铭记的东西。

2009年6月ThinkPad T400s发布;2010年1月,ThinkPad T410s发布。主流高性能的配置、兼具X系列的轻薄特性、更大的屏幕,使得X300/X301的日子愈发不好过,也许是为了避免产品在市场上的自相残杀,Lenovo决定在2010年年底前停产X300/X301。

一代神机的陨落其实也没有那么值得惋惜,毕竟T系列的S后缀机型就应当算是X300/X301的后嗣。每当看到T___s时,我就不禁想到我以前认为的最想T系列的X系列ThinkPad。X300/X301不是终点,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她让我看到新产品蜕变的希望,给我以对新产品的希冀……这就像一场梦,悄然而美好,待到12年后的庚子年,但愿神机还能再现……

其实好机器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甲午年冬月,北京

Kimi Dawn Chang

KimiGerrard


【后记】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从小太刀的设计伊始到ThinkPad产品变革,再到ThinkPad不变的精髓。从对待市场需求的态度到ThinkPad的本质,再到新产品的设计方向。我所想表现的X300/X301已不仅仅是其机器本身,更多的是以此分析新产品的设计方向,一如我2014年多篇【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X300/X301或许只是一个载体,她当年承载了Lenovo那么多的期盼,而今,我同样以她感慨一番……

正如我在【致ThinkPad吧全体吧友】中所说:我觉得倘若一个写评测、写贴子的人敢于在俗不可耐的套路八股中体味细节变革的意图、在变幻的感官体验中寻求更深层次的感受、在自己略带抗拒的心理中寻求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而不是象征性地捧得千尺高或是贬得万丈深、不是如同看图说话般的流水账、更不是为宣传而宣传的市场推广,那我想,这种文字必定是高阶或是高端的,就算依然是套路八股文,那也是干货版而没有丝毫水分。

也如本文所写:哪怕是面对一台EDGE,也应该从使用中开始寻找它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死死纠结某些问题不放。只有使用起来的便携式计算机才叫便携式计算机,否则那只叫摆设。

我是衷心期盼所有人都能够理智看待所有事情,倘若我一年所作的5万余字能对看到的人起到些许影响或博得其些许感悟,那真是谢天谢地了。

在此也附上我全年的作品,略表纪念:

【让GeForce也能用上nViewDesktop Manager】()

【论防滚架】()

【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预告贴】【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续篇】()

【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二)】_论新设计对用户的影响()

【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三)】_论中国人的购买思维()

【致ThinkPad吧全体吧友】()

【Kimi出品】“以专业之名” _ThinkPad 10评测()

此篇也可算作2014年【论新产品的设计方向】的完结之作吧,我不确定以后是否还会有时间、信心写下去,但我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写文章的态度不会改变,容我弱弱地说一句:Kimi出品,必属精品……

谨以此文,向内藤在正及所有ThinkPad研发团队,David Hill、Richard Sapper等所有ThinkPad设计团队致敬。

思无境,行未止,合乾坤之灵气,一如眼前所见。

静若止水,动如脱兔;惊若翩鸿,婉若游龙。

甲午年冬月

Kimi Dawn Chang

KimiGerrar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444.html

更多阅读

谷歌关键词优化 优化谷歌关键词的新攻略是什么

  文章来源:http://google.trueland.net  关键词优化主要依靠外链与内容的质量,做好这两点一般都有较好的排名。上海google代理商最近研究出优化谷歌关键词的新攻略——用户行为。  1.点击率  当用户在谷歌上搜

贝朗卫浴 贝朗卫浴怎么样?贝朗卫浴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现在人们子啊购买卫浴的时候总是注重国外的品牌,德国卫浴比较受人们的欢迎,而且德国的卫浴品牌也是多的,贝朗卫浴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很多的消费者对于贝朗卫浴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看以下为您介绍的贝朗卫浴怎么样?贝朗卫浴的设

声明:《thinkpad sd卡方向 ThinkPad 的新设计方向是什么?》为网友良与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