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科普角度解释下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美对抗的内在逻辑?
段兄在私信中嘱咐让我尽量多说些,但由于时间原因,我采用定期更新的方式不知段兄意下如何?
言归正传。
如果要以地缘政治学的眼光来看透世界大势,那么首先要具备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观。
如何建立“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观”呢?只要段兄随我弄懂以下几个概念就可以了:
一、国家
暴力理解的话,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种(我的导师听了估计会哭):
1、世界领袖国。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国家,依靠其主导的世界格局,以“全球治理”的方式从全球获取国家发展的动力。
时下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美国。
2、地区性领袖国。在一个地缘政区域内起支配性作用的国家,依靠其主导的区域性多边组织框架从本区域中获取国家发展动力。广泛地参与全球治理。
如:欧盟、俄罗斯。
3、区域性大国。在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当前正处于主导并构建多边组织和框架,并正在试图通过区域整合获得区域主导权并从中获取国家发展动力。
如:中国、印度、日本
4、资源输出国。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向上述三个国家输出政治资源,以供上述三国作进行地缘政治博弈、调整地缘政治环境、获取国家发展动力。
如:独联体国家,为俄罗斯提供战略缓冲地带和贸易市场。
加拿大,为美国提供自然资源供应和军事防御阵地。
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在国际事务中支持美国(举手党),为美国的中东政策提供支 撑。
二、国家的发展动力。
国家的一切地缘政治策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国家发展的动力。
在农耕文明时代,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土地。
在工业化时代,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在信息时代,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以金融为主要手段财富转移,主要表现形式为:区域经济整合和货币国际化。
简而言之,就是“财富”(当然,这个财富的概念不是货币那么简单)
在不同的时代,地缘政治博弈均围绕这个逻辑在进行:
农耕文明时代——土地兼并战争
在工业化时代——殖民地战争和贸易战争
信息时代——货币战争(当然有热战,但内在逻辑下文解释)
这里再多说一句,有人在私信里对我说人在逐渐变的文明,(对比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和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我想说的是:人类对财富的贪婪从未减退,生产力的发展拯救了人类,美国不像蒙古人一样征服伊拉克,是因为征服对美国获取国家发展动力并无必要。
开会,待 续
如何理解美国重返亚太?
回答着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一些地缘政学知识了。段兄听我啰嗦:
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地缘政治战略不是拍脑门,而是政府智囊机构的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并反复推演论证后的既定方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运,一旦定下便不能轻易更改。
要想理解美国的行为,必须理解美国的地缘战略学者给美国量身打造了什么战略,理解了这个,那么美国的行为便有章可循,不论国际时局怎样风云变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都知道马汉在1890年首次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7—1783》中提出了“海权论”,并受到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推崇,奠定了美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可以说海权论成为了后世美国,甚至世界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
绝大多数网络键盘政治家就停留在“海权论”的认识水平上(因为他们也没听过别的),所以用“海权论”的思维来理解美国,甚至来类比中国,以“海权论”的主张来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这是极其可笑的。
事实上,美国人很早就发现,马汉的“海权论”并不完善,我们来看看海权论的基本主张:
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
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
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就(变相)控制了全世界。
在冷战时期,世界航洋要冲尽数被美国人所据,所以苏联海军根本无法同美国对抗,然而美国人很清楚,这些海洋要冲无法从根本上控制世界,在航道及重要港口之外的陆权区域美国并无优势,一旦出现强势的陆权国家,这些点线之间的地区所积蓄的力量可能会瞬间将这些战略要点摧毁。
即便控制了海洋,遥远的欧陆仍旧是麦金德笔下的“世界岛”,对于海权强国而言,处于“世界岛”心脏地带的陆权强国仍旧通过“欧亚大陆枢纽”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影响力,并将这些影响不断向沿海地区拓展,对海权强国的生命线构成现实压力。
美国做为一个以海权立足的国家,也并不敢轻视欧亚大陆陆权的能量。(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加入欧盟美国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那么美国将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呢?
此时此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地缘战略学家之一出现在了美国,并提出了至今仍被美国奉为天条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边缘地带”学说,他就是美国耶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创始人,荷兰裔美国人斯皮克曼。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边缘地带”学说又被上世纪最最伟大的两位地缘战略棋手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奠定了美国未来100年的霸权。
“边缘地带”学说是斯皮克曼在总结了麦金德“欧亚大陆枢纽”学说和马汉“海权论”两个学说的局限性,并创造性地将这两个学说结合的产物。
我们来看看“边缘地带”学说究竟说了些什么:
谁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
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世界超强的有力挑战者。
斯皮克曼认为:
1、美国两次卷入世界大战,“都是因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将有可能被一个单一陆上强权所统治,从而对我们的安全构成威胁”。
2、美国“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的主要政治目标都是避免旧大陆的各权力中心被一个与它有利益冲突的联盟统一起来。”
3、“为了自身利益,美国不能允许欧洲和远东出现一个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权”。
因此,美国需要再全球找出潜在的对手合纵连横,以让事态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横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国当仁不让的是第一对手。但对手只有俄国一个吗?当然不是。随着斯皮克曼适时的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在欧亚大陆两端为美国找出了两个潜在的对手,如果用现有的政治概念来给这两个对手贴标签的话,一个叫“欧盟”,一个叫“中国”。 根据边缘地带理论执行的结果是,美国一方面将亚欧大陆的西边缘地带——西欧/欧盟控制在手中,另一方面封锁另一头的东边缘地带——中国,防止出现一个与之对抗的世界强国。从而达到了欧亚大陆均势对抗,而其在各国的合纵连横中渔利的理想状态
美国为何高调重返亚太?
因为斯皮克曼所说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与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所及地理范围是一致的。
我们触动了美国人的地缘政治核心利益。
———————————————————————————————————————————
有人私信我:为什么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是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
答:科技进步所致。
我们都知道,人类古文明均起源于内陆大河流域。为什么?
1、水源;2、肥沃土壤(冲积平原);3、便利的交通(在当时河运最为便利)
上述条件被称为“人类文明的环境要素需求”。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换机“环境要素需求”逐步弱化,向沿海拓展,并最终形成了以沿海为主导的向内陆延伸的梯度经济机构。没错,这些沿海区域就是所谓的“边缘地带”。
这里再多说一句,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内陆交通运输变得更为经济便利,人类的“环境要素需求”也随之改变,内陆“大陆枢纽”的作用将伴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而再度凸显,这就是我国“高铁战略”的深意。
众多网络喷子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太过超前,耗材耗力,且多向不发达国家推销。殊不知,高铁就是内陆强权从内陆资源国家获取国家发展动力的方式。如果连这层都看不出来,哪还是闭嘴为好。
待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 的要求,恰巧之前又做过这方面的调研,简单说说重庆这些年的政治经济,希望能他能满意。
说之前先对大家明确一个前提:实事求是地说,“重庆经验”目前是中国各地方经验中最具借鉴和研究价值的创新实践和创新竞争。对于中国,其意义是能否让中国从一个全球制造业产品总量第一的大国转向“全面中兴”的政治经济过程,而对于世界而言,“重庆经验”蕴含的价值是如何从排斥性增长过渡到包容性增长。
一般情况下,评估一个城市、省区或地区是否具备经济爆发的基础,看的就是就这地方是否具备融入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基本条件,从区位因素来看,重庆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那么重庆靠的是什么呢?
从历史角度来看,重庆的原始积累靠的是三次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人为迁入:
第一次:洋务运动。带来了官办近代工业,初步打下了工业基础
第二次:陪都地位。带来了中央政府官僚资本的聚集,军工、造币、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体系,学校、军需等支撑体系,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引入。
第三次:“三线建设”。1960年提出战备以来,在中央政府主导的15年“三线建设”时期,重庆作为西南局所在地,得到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支持,借着战备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的重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体系,又引入了海派文化。
这三次外来为主的经济迁入和政治文化迁移,使得经济地理条件并不优越、本不具有产业化区位优势的重庆具有了产业基础,并逐渐成为产业门类齐全、工业结构完整的区域中心,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财税第一大户。其在西南的地位,如同上海在华东地区和哈尔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一样重要。
在1985年西部会议之后提出并且随此前已经展开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税体制“分级承包制”的改革,而实施了带有排斥性增长特征的不平衡的国家发展战略,重庆的政治、经济地位由此进一步提升。
但是,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是重庆最为失落的20十多年,重庆不但失去了原油的政治经济为,还险些被抛除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之外。
重庆为什么会落后呢?
原因有两个:1、排斥性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2、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先说比较好理解的第2点,为什么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会给远在西南内陆的重庆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答案用一句诗词可以蔽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十几二十年前的重庆,这句话是何等的流行啊)。
何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呢?简而言之,就是资金外流、人员外流、技术外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07年,重庆累计转移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3%,这些劳动力都是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被资本配置的廉价劳动力。
上述情况不仅发生在重庆,还发生在东北等其他地区,在我国经济地理研究领域被称为“孔雀麻雀一期东南飞”。
为什么重庆的经济资源会流向沿海地区?
因为这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沿海地区不必构建重化工业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就可以直接利用外向型的轻型产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其最具有优势的一点,就是沿海地区的这种轻型工业化,基本上不负担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具有“成本外部化、收益内部化”的对内地贫困地区转嫁制度成本的、明显人为的“制度优势”。此外,还得再加上当时轻工业产品市场广阔等因素。
而反观重庆,虽然具备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重型军军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缺乏扩大就业功能和扩大消费市场功能(许多网络键盘政治家吹嘘中国工业体系完备,所以不依赖国际经济体系也能生存,此观点十分愚蠢),在沿海地区巨大的黑洞效应下,只留下了此类“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众工企业,而极具活力的轻工企业则全军覆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更多阅读
《地缘看世界》—欧洲—古希腊篇总第十五回希腊半岛及周边地缘分 煮酒论史之地缘看世界
第十五回希腊半岛及周边地缘分析相信已经有很多朋友,在期盼欧洲部分的开启了。其实既然这个帖子的标题是“地缘看世界”,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塑造者,欧洲一定应该是重点解读的对象。不过知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己,所以在此之前深入了解一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五个理论
2008年01月14日 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
转载一个天涯牛贴:地缘看世界
此贴涉及历史、政治、地理、军事、时政,对我来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让我再次认识到:懂点历史才算一个真正的有文化的人,否则上再多的学,也只是有知识的人。原贴网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23829.
伊朗著名政治人物——哈梅内伊 伊朗地缘政治
哈梅内伊(Sayyed Ali Khamenei, 1939~)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曾任共和国第三任总统。1939年4月9日生于呼罗珊省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的一个宗教世家,其父是一位颇有声望
叙利亚、伊朗地缘政治 叙利亚和伊朗
叙利亚地缘结构与地缘利益(做了张:中东诸板块地缘关系图。以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新月沃地”与中东其他板块之间的地缘关系。就此也对“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概念的由来、范围,有清晰的认识。之所以专门分析了叙利亚内部政治结构,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