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套人民币2019发行 人民币为什么要不定期地发行不同的版本?

支持目前排名第一的 的答案。已经比较完备了。我就按时间顺序简单叙述一下到目前为止五套人民币的发行过程和背景。
第一套人民币从建国前开始发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基本将长江以北的局势控制住,各大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但各大解放区还在使用着自己的边区货币,如北海银行票、晋察冀边区银行票、西北农民银行票,等等,兑换比率不一,物资流通不畅。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决定统一货币发行,开始印制发行人民币。这一套就是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和面额汉字是董必武写的。

作为战时货币,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刷、发行很有战时风格。设计者众多,风格不统一,印刷质量有好有坏,纸张有进口钞票纸,普通纸,还有比较劣质的草纸。很多时候都是解放军刚攻下一座城市,负责印钞的人员就带着印版去接收城里的印刷厂,开机印刷人民币。
在设计方面,很多票券反映的是工农业生产。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设计师们的见识有限,很多设计今天看来淳朴得过了头。比如主景图案,有用起重机、压路机、收割机、播种机、钢铁厂、工厂生产图、水牛+木犁的,还有一些今天看来OK的,使用的是名胜景观,比如长城,正阳门,颐和园,新华门,等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行流通的品种比较有游牧风格,牧马图,牧羊图,蒙古包,等等。“工农图”里面的工人和老农,就是该票券的两名设计者装扮的:
在防伪方面第一套人民币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大量运用暗记来防伪,但是普通民众基本用不到。有些钞票纸有水印,有些大面额票券是接收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印刷厂之后开印的,使用了单面单色凹印,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二百元长城,一万元军舰、双马耕地。 在防伪方面第一套人民币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大量运用暗记来防伪,但是普通民众基本用不到。有些钞票纸有水印,有些大面额票券是接收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印刷厂之后开印的,使用了单面单色凹印,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二百元长城,一万元军舰、双马耕地。
在面额方面,刚开始还是发型的小额票券,一元十元一百元什么的,但是随后几年因为通货膨胀,面值越来越大,最高发到了五万元的面值,原来的小票子基本上等同于废纸。而且解放几年之后,全国基本统一,但第一套人民币面值从一元一直延伸到五万,全国各地六十多个版别,购买力又不怎么强,明显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而且因为第一套的防伪措施简单,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的假币,很多是敌对势力精心打造的,仿真程度空前绝后,民众根本分辨不出,银行员工要根据总行下发的辨伪手册,拿放大镜辨别,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了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借用了苏联的力量,大面额票券直接就是在苏联印的,即三元、五元、十元券。与第一套的兑换比例是一万元第一套币兑换一元第二套币。因为币值不等,所以过期不兑,因此第一套人民币绝大部分被人们兑回去了,存世不多。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上面的汉字书写者不再是董必武老先生,而是在人行工作过的书法家马文蔚。个人比较喜欢这一批字。
第二套的币值设定比较科学,除了三元是奇葩。下面就是三元的图片,正面是井冈山:(你们知道这一个面值的票子在近年来产生了多少“XX晚报”级别的文章么?哪个市民家里发现一张基本都能上一次报纸……)
防伪方面,第二套从一角以上都是单面或双面凹印,也都有水印,比第一套强多了。这一套按说应该能撑很久了吧。可惜又是政治因素波及到了经济。没几年之后中苏关系恶化,据说在新疆地区发现了成箱的“假币”,但使用的技术与真币一模一样,应该是苏联为了扰乱我国金融秩序而私自印刷的。因此银行紧急回收“苏三币”,即1953年3元、5元、10元券,然后加紧设计印刷第三套人民币。防伪方面,第二套从一角以上都是单面或双面凹印,也都有水印,比第一套强多了。这一套按说应该能撑很久了吧。可惜又是政治因素波及到了经济。没几年之后中苏关系恶化,据说在新疆地区发现了成箱的“假币”,但使用的技术与真币一模一样,应该是苏联为了扰乱我国金融秩序而私自印刷的。因此银行紧急回收“苏三币”,即1953年3元、5元、10元券,然后加紧设计印刷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与印刷发行也拖得很长,闹的乌龙也不少。第一个品种枣红一角是1960年版,但是1962年才发行,正面主景是干部参加劳动。它的风格介于第二套与第三套其余品种之间,而且人群“向右走”与政治风向不符,因此被后来的背绿一角取代。但凭良心说话,枣红一角堪称精品,双面凹印、空心五星水印、印钞纸厚实,色泽稳重大气,值得收藏。下图就是枣红一角。
背绿一角1962年制版,1964年发行。因为周总理指示说小额票券学生用得多,所以要采用与之相关的设计,因此正面图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时代烙印明显。下图就是背绿一角。背绿一角1962年制版,1964年发行。因为周总理指示说小额票券学生用得多,所以要采用与之相关的设计,因此正面图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时代烙印明显。下图就是背绿一角。
这个票子发出去不久又乌龙了……有不少人反映其背面的颜色和三版二角太像,有人将其折叠起来冒充二角使用……于是印钞厂火速更换背面颜色,将绿色换成了棕色。背绿一角本来使用的是没有水印的钞票纸,后来换了带五星水印的,刚印了130,134,136三个组16个冠字就被迫更换背面颜色,也因此产生了三版的最珍稀品种背绿水印一角。 这个票子发出去不久又乌龙了……有不少人反映其背面的颜色和三版二角太像,有人将其折叠起来冒充二角使用……于是印钞厂火速更换背面颜色,将绿色换成了棕色。背绿一角本来使用的是没有水印的钞票纸,后来换了带五星水印的,刚印了130,134,136三个组16个冠字就被迫更换背面颜色,也因此产生了三版的最珍稀品种背绿水印一角。
三版的防伪还不错,票面主题比较反映时代,而且文革的影响也没有在设计中体现出来。二角是武汉长江大桥,五角是纺织车间,一元是女拖拉机手,二元是车床工人,五元是炼钢工人,十元是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背面,一元是天山牧羊图(本人头像),二元是油田(这个真没看头),五元是露天煤矿,十元是天安门。装饰花符使用过棉花、小麦之类的,反映农业生产。

第三套人民币虽然时代烙印鲜明但毕竟始终是政治正确的,但“文革”后的新形势下其正确性有所下降……比如文革时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三版币票面上的人物是最根正苗红的;文革一结束就又恢复高考了。此外促成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原因,一个是三版币票面偏小使用不便,一个是改进防伪措施的需要,还有就是冠字号码的组合排列快要用完了。尤其是小面值的一角券,红字三冠、二冠,蓝字三冠、二冠,快要不敷使用了。因此文革结束后就开始了第四套的设计,1980年基本定稿,因此第四套最先出的是1980版。

1980版其实在1987和1988年才发行。设计的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物价稳定,最大面值还是十元。为了凝聚人心,票面上全是各族人物,十元作为默认的最大面值,汉族被放上去了,同时还有蒙古族;五元是回族和藏族,正好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剔除掉满族之后剩下的四个,顺序都没变……满族被踢到一角上面去了我也觉得没必要……

然后八十年代价格逐渐放开,物价上涨,政府感觉到发行大票子有必要了。但一角到十元已经定稿不好改动,于是五十元采用工人、农民、科学家(终于重视知识分子了),一百元采用四伟人头像。其中1980版的50元在第四套中发行最早,流通最彻底,留存较少,目前是四版币的龙头。下图就是。与之相对的90版50元只是在防伪上加强了一下,但存量太多,价格较低。
这一套的设计整体上还算成熟,背面是祖国名胜,长城,天涯海角,三峡,珠峰,壶口瀑布,井冈山,艺术性很不错。但在防伪措施上还是比较一般。于是就有了第五套人民币。这一套的设计整体上还算成熟,背面是祖国名胜,长城,天涯海角,三峡,珠峰,壶口瀑布,井冈山,艺术性很不错。但在防伪措施上还是比较一般。于是就有了第五套人民币。

第五套在防伪技术上比第四套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大票,堆砌了十几二十种防伪技术,可以与国际水平比一比了。但在艺术性方面个人感觉比第三套和第四套低。毛主席应该印在纸币上,但最好是印在最大面额上面,而不是每个面额上面。正面都一样,太单调了。币值调整取消了1 2 5角纸币和2元纸币,增加了20元。另外直到快要发行的时候,20元的背面凹版都还没做好,所以1999版20元的背面是胶印的……这也算是不大不小的乌龙了。

后来2005年又发行了2005版第五套人民币。主要有几点:第一是20元背面改成凹印的了;第二是增加了票面右侧的手感线(1999版一元发行较晚,在其上试用了手感线,效果不错所以推广了);然后增加白水印,还有号码的颜色形态之类的。

不过说实话,2005版刚出的阶段有些面值比如5、10元的油墨附着性有问题。掉墨的情况很严重。但这也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往事如烟啊。

最后一图压轴,设计乏善可陈但估计大家都喜欢。

就这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387.html

更多阅读

彩银微缩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 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

彩银微缩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共收录9枚现已退出流通领域的珍稀第四套人民币。所有钱币均后四位相同。其中壹佰元、伍拾元、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各一张。同时收录彩第四套人民币银微缩纪念银条各一枚。限

第一至第六套人民币欣赏 第二套人民币欣赏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发行统一的货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就开展了统一货币的工作。如华中解放区发行统一的华中币,收回和统一原来新四军开辟的各的抗日根据地发行

声明:《第六套人民币2019发行 人民币为什么要不定期地发行不同的版本?》为网友小淑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