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哪些影响?

一些地图整理至本人专栏:中【地图看世界】系列




土耳其:2016.7.28
中国东北
中国西北
中亚
阿富汗
印度尼西亚

完善中,有空接着写:


本文认为,经济的地缘问题其实是一种宏观上的区域分工,每个地区有着自己的经济(市场)联系方向,根据自身的特色,形成的一种大的经济分工。


首先这个计划的提出展示了中国人谋求改变当前世界地缘格局的决心,无论能否真正实现,至少在这个计划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符合中国地缘战略的“棋局”。


从中国一直经过西北、西南、俄罗斯、中亚、中东,然后到欧洲,然后是从东南沿海下海,经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一直到东非海岸,整个欧亚大陆以及半个非洲都被覆盖在这个庞大计划当中。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为过,当年美国把欧洲、拉美拉过来打造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今天的中国把整个欧亚拉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华体系。虽然实施的策略、方法不同,但都是扩大自身经济、市场腹地的战略。

输出过剩产能、国内的雄厚资金、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核心。而一带一路覆盖的欧亚大陆诸国则是中国能够在未来开拓的势力范围,也因此是计划实施的最佳空间。美国强大的海军和传统的海洋贸易体系,加上周边国家力量薄弱,促使和保证了美国可以开拓欧洲、日本、韩国、拉美等远离本土的腹地。中国周边拥有世界一半的人口,将来可能还是世界一半的生产总值,中国发达的陆上交通体系和数量众多的远洋船队,是使得中国以自身为核心,逐步向东南亚、中亚、俄罗斯扩张势力范围的强大动力。条件不同,选择的实施方案也不同。

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在鸦片战争之后被彻底击碎,这样的体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地缘战略格局的外交策略,它保证了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是弱小并且服从自己的,也使得中国可以不去拥有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能保证安全。但是全新的格局使得中国的朝贡体系被打破,周边出现了日本、俄罗斯、英国(印度)、以及后来的美国,这些足以称雄世界的大国,中国这100多年以来一直处于绝对的不安全状态。今天,中国成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旧大陆上仅次于欧盟,但是发展潜力远远大于欧盟的巨无霸,苏联解体、日美关系、印度自身发展等原因也使得这些国家很难再威胁目前的中国,而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雄厚的资本也开始涌向周边,我们又一次利用经济力量而非军事力量去使得周边国家无法威胁自身。一带一路计划也像一种新的朝贡体系,把整个亚欧大陆纳入到以中华为核心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体系之中。

一带一路包括两条主线: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别向西和向东,把中国的资金、产品输出到世界,并且欢迎世界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这个计划和以往的改革开放不同,那时候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面向东方意味着向发达的海洋经济体系开放,资金、技术在沿海地区扎根,带动了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的崛起。今天的这个计划则是中国把自己当做一个成熟、开放且规模巨大的经济体系,更多地希望把国内的资金、发达的技术向周边落后的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俄罗斯以及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投入,试图打造中国自己的全球经济格局。这一计划本身提出来就足够振奋人心了。


海洋经济体系是典型的欧美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体系,这个体系的主导者从数个世纪前的欧洲各国,在100年前转移到了新大陆的美国,这个体系依托海洋,把全球各个角落的资源吸收到欧美,并把欧美的技术、资金输向世界各地,让整个世界成为欧美的市场和资源来源地。冷战的一大特点,就是苏联建立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和海洋体系进行对抗,最后苏联的经济体系失败了,姑且把苏联的经济体系视为陆地体系吧,陆地体系的封闭性和技术的普遍落后使得其在与海洋体系的博弈中被彻底打败。


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很难把自己彻底的融入某一个体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经济体系,姑且称为中华体系。中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海陆都能玩,向西,是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向东,则是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欧亚大陆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资源,太平洋,被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一批国家包围着。地处这样的环境,中国很难只看一个方向,因此一带一路就这么巧妙地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南下三大洋的宏伟计划。


一带

一带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经济带在国内覆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这9个西部省份,分别从新疆、云南向西进入中亚、南亚、中东、俄罗斯然后深入欧洲的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基本以当年的丝绸之路为模板进行建设。很明显,这条经济带是中国建设中华体系陆域部分的核心。过去苏联努力建立的陆地体系似乎被中国在尝试恢复。当中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陆地大国成为今后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时,陆地体系才有了和海洋体系博弈的基础,苏联当年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罪了中国,又未能把印度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使得自己孤军奋战而造成的,中国尝试恢复这样的经济体系特别重视俄罗斯和印度这两个大国,这是一个好的做法,但是能否真正让这两个大国放下芥蒂,共同谋划欧亚大陆的复兴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把欧亚大陆看做一个大棋盘,每个国家或者地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通过地图的形式就一目了然了


======================================================================
==============================================================================================================================================================================================================================================================================================================================================================


土耳其


土耳其是亚洲与欧洲的桥梁,希腊人、罗马人、突厥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伊斯坦布尔是伟大的帝国之都

土耳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安卡拉是土耳其之都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国际化大门,安卡拉是土耳其的十字路口和心脏,伊兹密尔是土耳其海洋文明的中心,土耳其的浙闽粤

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是中东的屋脊

库尔德与土耳其、阿拉伯、伊朗都存在隔阂,也备受打压,土耳其守住库尔德地区关乎国家安全

巴尔干是土耳其与欧洲的桥梁,如同东欧平原之于俄罗斯,土耳其是巴尔干穆斯林的宗教中心

土耳其与希腊互为身边的大刺猬,这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锋,矛盾会一直伴随下去

叙利亚、伊拉克是土耳其真正的大后方,土耳其占据着两国北方的高地,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水源

伊朗、高加索是土耳其进入中亚的钥匙

中亚是土耳其文化的摇篮,土耳其可以在文化和经济上与中亚的突厥国家密切合作,但是军事和战略上,中亚绝不是土耳其能够控制的

某种程度上,土耳其与俄罗斯是同样命运的国家:南北两条欧亚大陆桥,伊斯坦布尔与莫斯科同样伟大:

历史

土耳其所在的小亚细亚半岛是亚洲与欧洲的一座大陆桥,千年间,无数民族从这里来往于欧亚之间。1000年前,突厥乌古斯人的一支塞尔柱人从中亚的花剌子模草原上走出来,经过伊朗一直打到巴格达,最后以伊斯法罕为中心建立了塞尔柱帝国。这个帝国包括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中亚费尔干纳一带。这个帝国存在了100多年,在公元12世纪时候分裂了,其中在土耳其的那个国家叫罗姆苏丹国。土耳其人在文化上的祖先,奥斯曼人有着与塞尔柱人同样的经历。他们早先也是生活在中亚草原上的部落,同样属于乌古斯人,叫卡伊部落。13世纪时迫于蒙古人的压力开始向西迁徙,当他们到达小亚细亚半岛后,依附于罗姆苏丹国。卡伊部落在1299年宣布独立,这个国家以独立后第一个君主奥斯曼命名,是为今日土耳其国家的雏形。14世纪时奥斯曼人将罗姆苏丹国吞并,并将巴尔干南部地区收入囊中,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称臣纳贡。15世纪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攻克君士坦丁堡并改名叫伊斯坦布尔,灭掉拜占庭帝国。至此,土耳其人控制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斯坦布尔这个欧亚的贸易枢纽,加上君主在彼时非常贤明,国家蒸蒸日上。之后的时间里,土耳其在欧洲将整个巴尔干半岛、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匈牙利据为己有。在南方,土耳其人沿着地势低平的两河平原、阿拉伯沙漠,把马格里布、埃及、黎凡特、伊拉克、汉志、波斯湾西岸收入版图之内。到16世纪末期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基本定型,而此时,俄罗斯还停留在莫斯科公国的时期,东欧平原上政权割据。奥斯曼帝国成为横亘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最强大的国家,奥斯曼商人垄断着两地的贸易。原本小亚细亚半岛上希腊人血统的人们此时已纷纷改说突厥语,改信伊斯兰教,土耳其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构建逐渐完成。土耳其人在近代成为一支信伊斯兰教,说突厥语、流着希腊血液,同时融合格鲁吉亚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血统的全新民族。时间发展到了20世纪初,这时的奥斯曼帝国早已羸弱不堪,巴尔干、阿拉伯地区的属地纷纷独立,西方国家密谋瓜分这个古老的国家,希腊人也在1919年入侵小亚细亚,占领了伊兹密尔、布尔萨等沿海城市。面对民族危机,1919年,凯末尔开始了他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构建早已完成,凯末尔争取到了民众的支持。一直到1920年,凯末尔召开了多次国民大会,成立了以他为中心的政府。1921年开始,土耳其军队开始反击,直到1922年,将希腊入侵者赶出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人的本土小亚细亚半岛和色雷斯解放。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奥斯曼统治结束。1923年的《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同年10月29日,新的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建立。

土耳其的地缘核心:西部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60%的生产总值和45%的人口

巴尔干:土耳其的东欧平原,与欧洲的桥梁和屏障

土耳其西部与巴尔干半岛相连,土耳其是亚洲与欧洲的桥梁,而巴尔干半岛是土耳其与欧洲的桥梁,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菲亚-伊斯坦布尔一直是欧洲前往亚洲的最主要两条通道(另一条是柏林-华沙-明斯克-莫斯科),很长一段时间,这座桥被土耳其人占领着。巴尔干之于土耳其就如同白俄罗斯波兰之于俄罗斯。莫斯科早先是东欧平原的贸易中心,而伊斯坦布尔早先也是巴尔干、小亚细亚和黑海的贸易中心。今天,巴尔干这座桥成为诸多玩家火并的地方,土耳其也一直想像以前那样在这里说上话。当下的土耳其与欧洲关系尚可,经济上早就与欧洲绑在了一起,巴尔干对于土耳其的安全缓冲作用稍微下降,所以土耳其对于巴尔干的关系更多的是和里面的穆斯林社区保持联系,与阿尔巴尼亚、科索沃这种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加强友谊。土耳其已经是巴尔干穆斯林事实上的宗教中心,土耳其式宗教礼仪主导着巴尔干。

希腊与土耳其,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前沿,互为对方的大刺猬,磕碰不断

希腊是土耳其的死敌,希腊虽然也是巴尔干国家,但远离了巴尔干通往欧洲的通道,所以在陆路上,希腊对于土耳其的重要性很低。希腊是个海洋强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海港,海运是国家交通命脉。希腊扼守着土耳其通往西欧的海上之路。当年为了保持小亚细亚半岛的完整,土耳其对希腊做出了妥协,大量的爱琴海岛屿给了希腊,这些岛屿到今天基本上封死了土耳其的海岸线,土耳其人痛苦地发现自己的海上屏障被一个与自己充满敌意的国家占领着。希腊与土耳其的海洋-大陆对抗颇为明显。所以土耳其军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防御俄罗斯而是为了对付希腊。甚至离希腊本土相距甚远、已经独立的塞浦路斯都散发出浓厚的希腊色彩,这让土耳其非常不满,1974年直接导致土耳其出兵并建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希腊就如同欧洲放在土耳其身边的刺猬,两国今后的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

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的大后方;伊朗,平起平坐的大国,通往中亚的道路

土耳其在南部与叙利亚、伊拉克相连,由于地势的优势,当年的奥斯曼征服者沿着河流、海岸线一路南下,征服了两河流域和黎凡特。叙利亚、伊拉克地形一马平川,加上土耳其控制着两国重要的水资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让这里成为土耳其真正的后院,土耳其军队也时不时趁着虚弱的两国不注意,越过国境宣示自己的存在,而作为欧亚大陆桥,叙利亚、伊拉克一旦战乱,难民也都往土耳其跑,并试图从这里进入欧洲。东部的伊朗也是中东大国,土耳其通过亚美尼亚高原的大山与伊朗隔山相望,保持对峙,似乎谁也没占谁的便宜。伊朗与土耳其关系比较正常,几年前土耳其还同巴西总统一起与伊朗达成核燃料交换协议。伊朗也是早年土耳其人从中亚迁居西亚的必经之路,今天土耳其在计划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中亚与土耳其连接的管道和铁路就经过伊朗。

中亚:土耳其人的文化摇篮;高加索:打开中亚大门的钥匙

中亚是土耳其人文化上的摇篮,只可惜却是育婴堂的摇篮,各家的孩子都有。当年这片草原上出走的孩子,在遥远的小亚细亚半岛上长大兴旺后回到这里,试图通过遥远的突厥记忆让草原上的民族认自己是大哥。不过,摇篮的传统主人俄罗斯、中国,以及新主人美国都对这片草原虎视眈眈,土耳其只能通过突厥语峰会以及加大投资加强一下自己的存在,政治进程上,中亚并没有土耳其太多的发语之地。更为尴尬的是,土耳其前往这些国家还需要经过高加索国家以及伊朗,两个山地小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就像土耳其进入中亚草原的钥匙,时不时要维护钥匙,才能确保进入中亚的通道始终畅通着。地域不相连,也就只能在经济、文化上加大联系,军事与战略上却无能为力。所以中亚地区从来就无法成为土耳其的后院,而只能是海外具有文化联系的突厥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文化的联系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辅助力量,中国人、印度人都是通过文化联系建立全球商业网络的代表民族,还有韩国人通过美国、日本、中国延边的朝鲜族,在三个大国做生意,也非常成功。通过文化联系,上千家土耳其企业在中亚和阿塞拜疆进行投资,也包括中国的新疆和俄罗斯的鞑靼斯坦。中亚的突厥语国家对土耳其这个远方亲戚也不排斥,欢迎他们的投资。土耳其虽与中亚不相连,却同样享受到了中亚丰富的矿产、油气资源回报。

中东标准的民族国家:稳定的基石

17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三十年战争,随着哈布斯堡皇室的战败,参战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不仅标志着战争的结束,也预示着欧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新时代。也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被建立起来。这个体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民族国家正式取代过去的公国、王国成为欧洲政治事务的基本单元,二是各国划定了明确的边界,各国对边界内部实施有效管理,三是国家主权至上,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威存在,宗教信仰自由,并且不能成为国家对抗的理由(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国家间建立均势维持和平,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各国互派大使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后,民族国家粉墨登场,成为国际舞台的基本政治单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创造民族国家,但是民族国家却是满足这个体系的理想模型。这里的民族是拥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共同体,当封建君主不再凝聚国家时,这个民族共同体也是凝聚国家的有效工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国家其实并非一个有着理想界定标准的概念,因为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与民族存在过渡性,而且民族的准确划定非常困难,共同的文化也不意味着有共同的认同。此外,按照民族国家单一民族的概念,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标准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许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祭出民族主义的大旗,无非是通过构建民族认同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所以民族构建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同化、驱逐乃至屠杀等被人诟病及至厌恶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些是出于有意识的计划,有些则是面对异端进行排斥的本能。民族构建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血与泪的记忆。中国民族认同构建相当早,但在历史上也有着秦始皇灭六国、汉朝同化岭南等惨痛的记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构建都是在近现代发生,所以我们至今还能在世界各地见证许多悲伤的故事,土耳其对库尔德的残酷打击,印度对东北部的暴力占领乃至日本人、俄罗斯人对北亚小渔猎民族的屠杀,都或多或少基于本能或有意识地实施。但是有更多的国家,这个过程始终没有完成,由于国家内部各民族或部落实力接近,没有哪一方能够支配国内局势,导致国内冲突不断,这一点在中东和非洲尤为明显。这片土地过去大多是西方国家殖民地,西方人按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这里人为制造了许多现代国家,让其参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际社会。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适合民族国家玩的,而不是这些国境线横七竖八的“拼凑国家”或“部落杂合体”玩的。这些国家若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力,在当今国际体系下很容易陷入动乱,并且成为国际政治版图上的“黑洞”。

中东地区在近代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只有土耳其、伊朗等少数国家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土耳其甚至还一直是中东和巴尔干最重要的统治者。所以土耳其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国家领土的完整,并主动融入到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虽然二十世纪初期奥斯曼土耳其面临着大片国土沦丧、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现实,但是主体民族土耳其人占据的部分——小亚细亚半岛和色雷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基础。土耳其共和国国内85%的居民为土耳其人,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土耳其建国后,与希腊通过人口交换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土耳其人的比重,降低了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的比重。此外,土耳其人并没有阿拉伯人那样强烈的部落意识,民族内部认同感较强,这有助于国家凝聚力的加强。反观中东其他国家,二战结束后,按照西方设计的方式陆续独立,国家国境线多是通过直线划定,要么把相互对抗的民族、部落拼凑在一起,要么将完整的民族、部落分割开来。中东国家独立后的一个头等工作往往并非发展经济而是进行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如前文所说,构建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制造仇恨和动乱的过程。中东也和情况类似的非洲一样,成为全球最为动荡的地区。比如利比亚有140个部落,其中最大的三个分别位于内陆、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强人卡扎菲一死,利比亚便陷入乱局;伊拉克除了北边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内部也出现严重的教派冲突,海湾国家通过石油收入能够将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但是茉莉花革命时期,巴林等国也出现了示威游行等不安活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中东国家干脆统统在近年来陷入战争状态。所以与其他多数中东国家相比,土耳其有着一个稳定、认同感强的主体民族,而且国内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偏居一隅,除了东南部的库尔德地区外,国内大部分地区繁荣稳定。可以说,土耳其是中东的标准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土耳其的稳定和身处中东的地缘优势也使其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基石,在伊拉克战争和打击ISIS的行动中,土耳其都是美军展开空袭行动的前线基地。截止2015年,美军在土耳其驻约1500人,其中1400人为空军。

库尔德之殇

土耳其建国后,与希腊通过人口交换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土耳其人的比重,降低了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的比重。这样,土耳其基本上成为一个以土耳其人为主的国家,只剩下东南部的库尔德人问题困扰着政府。库尔德人与土耳其人同样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并且在亚美尼亚大屠杀过程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在原来奥斯曼帝国各民族中算是与土耳其人比较亲近的一个。但是凯末尔革命时,土耳其早先允诺库尔德人今后可以实现独立(《色佛尔条约》),但是最终并未像其他民族那样满足库尔德人独立的请求。进一步的,土耳其政府将库尔德人定义为“山地土耳其人”,并对库尔德人实行残酷的同化运动,包括禁止说库尔德语、关闭民族学校等,遭到了库尔德人激烈的反抗。土耳其军队在库尔德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杀戮进行镇压,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政府的对抗一直延续到今天。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半独立、叙利亚库尔德地区高度自治又进一步激起了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争取自由的步伐。

库尔德人是中东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之后的第四大民族,接近一半的人口(45%)居住在土耳其境内。库尔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西伊朗语支,因而和波斯语、普什图语等比较接近(不过伊朗的波斯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所以逊尼派的库尔德人与伊朗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伊朗境内的库尔德同样存在独立倾向)。库尔德地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位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处的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地区一带,这一带高山林立的地方也叫亚美尼亚高原,这里是中东的屋脊。土耳其库尔德人居住在该国东南部的山区,这片山区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条中东大河的发源地,占据这里意味着控制了下游的叙利亚、伊拉克的水资源。而这两个国家曾经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库尔德地区作为中东海拔最高的地方,以南便是一马平川的两河流域平原,直达波斯湾。土耳其将库尔德牢牢掌控住,可以在区域博弈中争取主动,同时也和伊朗形成了战略平衡。所以对于基本上没有战略纵深的土耳其来说,通过占据库尔德地区,就可以在国家安全上把握主动权,所以,土耳其人多年来一直通过残酷的镇压来应对库尔德人的反抗,并在东南部大规模驻军,甚至多次越境叙利亚、伊拉克打击库尔德工人党势力。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因为同属于逊尼派穆斯林而关系较为良好,奥斯曼君主允许库尔德地区基于部落和家族进行自治,库尔德人也参加军队为奥斯曼帝国效劳。在镇压亚美尼亚人期间,库尔德人也是土耳其的帮手。总体来说,两个民族在19世纪中期之前关系较好。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帝国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收走了地方、部落的许多权力,这开始引发了库尔德人的不满。现代土耳其库尔德问题最早来源于1923年土耳其与欧洲国家签订的《洛桑条约》。更早之前,在《色佛尔条约》中,土耳其与欧洲达成协议认为库尔德人是一个少数民族并且有权力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国家。但是到了《洛桑条约》,只有非穆斯林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才被认为是少数民族,而库尔德人则没有被认定是少数民族。1924年土耳其宪法颁布,直接将库尔德人认定为“山地土耳其人”,并禁止说库尔德语。这一做法加剧了库尔德人的离心倾向。“问题不是土耳其人拒绝承认库尔德人为土耳其公民。问题恰恰在于土耳其人强迫库尔德人将自身看作土耳其人。”从1925年谢赫·赛义德起义,库尔德人多次爆发起义,但都被土耳其政府镇压下去。这也开启了土耳其库尔德问题以暴制暴的历史脉络。

随着几次起义被镇压,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库尔德地区相对比较平静。70年代开始,土耳其经济陷入困境,东南部贫穷的库尔德地区暴乱抬头。1978年,奥贾兰成立库尔德工人党(PKK),用暴力与土耳其政府,准确来说,是和土耳其军方进行对抗。1984年开始,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东南部针对政府机构、平民发动袭击,这也引发了军队疯狂的报复。虽然整个80年代土耳其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土耳其东南部并未享受到这些好处,人均收入依然远远落后于西部地区,这也使得当地人的不满情绪无法得到缓解。从1984年到1999年奥贾兰在肯尼亚被捕并宣布投降,库尔德工人党与土耳其军队的对抗延续了15年之久。

2002年,埃尔多安所在的正义与发展党上台。穆斯林兄弟会背景的埃尔多安和反凯末尔主义的正义与发展党强调通过伊斯兰作为纽带连接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强调穆斯林的兄弟情意。这也促使库尔德工人党将建立独立国家的立场转变为建立一个土耳其-库尔德双重民族国家。但是正义与发展党之前的许多主张有几点因素,一是选举需要而在库尔德地区强调当地的民族认同,二是强调伊斯兰的认同而与军方进行政治博弈。而正发党本身并不希望库尔德人作为一支势力进入土耳其政治生活,同时在土耳其的社会背景下,与库尔德人和解带来不了太多的回应。因此正发党上台之后,库尔德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4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取得自治,并刺激了土耳其库尔德人开展争取自治的活动。2005年,正发党强调要解决库尔德问题,埃尔多安也来到土耳其最大的库尔德城市迪亚巴克尔发表演讲。但是由于军方的掣肘,正发党也未在该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反而在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支持下,土耳其库尔德人暴力活动逐渐恢复。正发党也转变思路,继续采用过过往的政策对抗库尔德武装组织。2007年,正发党通过议会授权,允许越境打击库尔德工人党。

土耳其政府对库尔德问题的态度一直是胡萝卜加大棒式的,除了派军队打击,也通过具体做法改善当地民生,比如实施著名的东南安纳托利亚工程(GAP)来发展经济等。但是库尔德问题随着中东乱局的加剧,尤其是伊拉克、叙利亚陆续陷入动乱后,变得更为严重。库尔德问题在土耳其政治生活中始终是个核心。埃尔多安通过伊斯兰化改造,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库尔德离心倾向,通过伊斯兰加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降低库尔德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也为土耳其寻求海外势力范围的扩大提供基础。

土耳其库尔德问题是许多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的国家在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找到一个核心的文化、政治、经济因素作为国民认同的基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总能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完善国家认同。幸运的是,东亚国家普遍经历了上千年的国家构建,往往有文化、历史、价值观等作为纽带,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其他地区民众对于国家本身的不信任、不认同。大多数国家由于缺乏悠久的历史,本身就是拼凑而成,难以从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上找到认同的基础,因此只能从民族认同上找落脚点。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是纯粹的民族国家,通过语言或民族进行国家的构建,往往因为少数民族的存在而严重受影响,分裂的阴影始终笼罩。美国可以通过民主、金钱至上的利益观来加强各族群的凝聚力,欧盟也通过民主、自由、繁荣来建立,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民主制度上,许多国家这几点都没有,强行通过民族认同,意味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国家的构建始终伴随着血和泪,现在许多国家发生的事情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所以,中华国家的建立实在来之不易,国家的强大基础就是国内的团结,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享受到了前人大量牺牲带来的好处,弥足珍贵。

欧洲、巴尔干、突厥还是伊斯兰

土耳其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这使得它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特殊的联系。主要包括欧洲、巴尔干、突厥语系国家和伊拉克、叙利亚两个阿拉伯邻居。从人口迁移和划定势力范围上,这四块地区成为土耳其的对外重心。

欧洲

从1923年共和国建立后,土耳其就开始以成为“西方文明国家”为根本方向。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9年土耳其申请加入欧共体。1963年,土耳其与欧盟签署《安卡拉协定》,在贸易和金融领域加强两者的联系。不过土耳其因为几个原因,无法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一个是土耳其在整个70和80年奉行的工业化和进口替代的经济政策,违背了欧共体自由贸易的承诺;二是土耳其在1974年对塞浦路斯的武装干涉;三是土耳其1971年和1980年频繁的军事政变,这些都让欧盟非常不满。随着双方关系得以缓和,1987年,土耳其再度申请加入欧盟。不过当时欧共体计划在1992年建立单一市场,此期间内不会考虑接纳新成员,加上此时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问题也有损土耳其的形象,因而这一次土耳其入盟依然没有取得成功。90年代召开的几次欧盟峰会,土耳其的欧盟候选国地位也一度非常波折,从卢森堡峰会未被列入候选国,到赫尔辛基峰会上被给予候选国地位,土耳其入盟始终面临欧盟内部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理由的阻挠。2005年,土耳其正式开始和欧盟的入盟谈判,但是至今谈判进展缓慢,35项内容目前为止只完成一项。随着这几年土耳其伊斯兰势力抬头,并且与西方国家变得紧张,土耳其加入欧盟变数更大。而土耳其国内也越来越倾向成为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而非正式的成员国,对外政策也应该逐渐转向东方。

纵观土耳其入盟的坎坷,主要以下几点难以克服的障碍:政治上,土耳其人权和民主缺失,频繁政变;文化上,土耳其伊斯兰教的背景与欧洲基督教背景显得格格不入;经济上,土耳其大量的移民和廉价的制造业成本让德国、意大利等国担心本国就业被排挤,此外土耳其经济远远落后于欧盟,入盟会对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的援助压力;地缘政治上,土耳其与希腊、塞浦路斯的关系是入盟的最大障碍。

凯末尔改革下的土耳其依然难以改变独裁统治、伊斯兰教的农业国家的色彩,这也是土耳其与欧盟的本质差异,从这一点来看,欧盟内部很难达成一致同意土耳其入盟。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很类似于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一方面,两国都是为北方发达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移民合法或非法地大量涌入欧盟和美国,并且自身也承接欧盟和美国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汽车装配等);再一方面,两国都是北方巨人与南方(中东和拉丁美洲)连接的桥梁,经济发展水平各自领先于中东和拉丁美洲,也都具有外资进入欧盟、美国市场的桥头堡作用;另一方面,两国的文化与北方发达国家主流文化显得格格不入,一个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另一个则是天主教拉丁文化与新教的盎格鲁文化。因而这两个国家都可以和欧盟、美国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土耳其-欧盟关税同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而在政治和文化联系上则始终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所以土耳其入盟始终是一个死结,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看到,土耳其还是土耳其,欧盟的东端始终越不过色雷斯盆地。

巴尔干

巴尔干地区是奥斯曼帝国与西欧的纽带,也是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对抗的最前沿。近代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独立也刺激了土耳其本土民族主义的兴起,巴尔干的历史与土耳其的历史紧密相连。土耳其独立之后,重视自身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对于巴尔干地区的附属领土不提出主张。从土耳其建立共和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加强彼此合作防范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南斯拉夫、希腊等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安全合作条约。不过土耳其与希腊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尽管中间两国也曾经签署过共同防御的协定,但是因为爱琴海岛屿和塞浦路斯问题,双方很难真正放下芥蒂建立良性关系,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今。90年代后,土耳其开始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加强与巴尔干国家的合作,同时在外交方面,土耳其也发挥了自身伊斯兰教文化特点与世俗化国家的特点,促成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日趋紧密,从2002年到2012年,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的贸易额增长307%,土耳其对巴尔干的援助额从867万美元增加到7005万美元,而土耳其的直接投资也从2008年的5900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87亿美元。文化和教育上,土耳其加强了自身对于巴尔干穆斯林社区的影响力,通过建设清真寺、设立学校加强土耳其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土耳其已经在巴尔干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土耳其中小学。同时土耳其鼓励巴尔干地区的学生来土留学并提供奖学金,土耳其还为阿尔巴尼亚培养了上千名军官。从经济和文化来看,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的关系在近20年里发展非常迅速,双方人员往来非常紧密。繁荣的伊斯坦布尔一直以来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大城市和贸易中心,附近的保加利亚被视作伊斯坦布尔的郊区,经常有保加利亚人在节假日来伊斯坦布尔游玩、购物。而巴尔干的穆斯林现在都以土耳其的宗教礼仪为准,土耳其俨然成为了东南欧伊斯兰教的中心。

土耳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对于巴尔干的影响,已经使其成为继美国、欧盟、俄罗斯之后,巴尔干地区的第四大外部势力。土耳其甚至还提出建立“西巴尔干联邦”,发行共同的货币、建立共同的中央银行、取消边界等,当然和“突厥联盟”一样,这一建议同样荒谬的少人响应,但足以看出土耳其对巴尔干地区的重视。巴尔干地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历史上与土耳其本土关系较为密切,是土耳其与欧洲的缓冲和纽带,也是土耳其参与欧洲事务最多的地区,土本身是东南欧合作进程的成员国。同时巴尔干紧邻土耳其人口和经济重心所在的马尔马拉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稳定事关土耳其的国家安全。此外,巴尔干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是欧洲与土耳其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地区,该地区存在大量的穆斯林社区,主要是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残留,到今天也成为土耳其发挥在巴尔干影响力的有力工具。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科索沃)、保加利亚、波黑等国都有大量的穆斯林,这些地区的穆斯林都视土耳其为宗教领袖。尤其是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这两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穆斯林人口占多数,土耳其尤其重视在这两地的投资,并且在科索沃公投独立之后率先承认,同时在伊斯兰会议组织内部游说以期让国际社会承认科索沃。所以从历史感情、国家地缘安全、文化联系来看,土耳其都有十足的理由重视巴尔干地区的经营。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土耳其经营还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在阿尔巴尼亚、科索沃等地,土耳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巴尔干地区位置特殊,这里是俄罗斯、欧盟、中东的交界处,美欧俄三大势力已经在此争夺的不可开交,土耳其国力相对较弱,仅能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在政治领域,很难成为巴尔干地区真正能说得上话的角色。未来的土耳其可能依然是巴尔干的伊斯兰教中心、重要的投资国,但短期内还很难成为决定巴尔干地区政治走向的国家。

叙利亚、伊拉克及中东伊斯兰世界

1923年建国之后的土耳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淡化自身的伊斯兰属性,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世俗化进程。比如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禁止妇女带头巾、取消大学里的神学专业等,军队也严格监督国家政治运行,防止伊斯兰势力上台。土耳其的这些措施也对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耳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伊斯兰国家,主要是南方的阿拉伯国家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极少插手中东事务。一方面因为土耳其整体的西方化战略;再者阿拉伯人在一战期间对于奥斯曼帝国的背叛让土耳其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土耳其与以色列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些因素阻碍了土耳其与南方阿拉伯国家的深层次发展。直到2002年伊斯兰背景强烈的正义与发展党上台之后,土耳其转变了保持了几十年的西向策略,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及南方的突厥、阿拉伯世界。

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关系早些年并不好,一个是由于土耳其实施的东南安纳托利亚项目(GAP)控制了幼发拉底河的水资源,另一个则是叙利亚一直强调现在属于土耳其的哈塔伊省的主权,再者叙利亚也动辄利用库尔德问题作为政治工具。直到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关系逐渐缓和,双方就水资源达成协议并搁置领土问题。两国关系的改善使得土耳其可以通过叙利亚进入中东,发挥土耳其在这一地区的历史影响力。2009年,两国甚至制定了互免签证政策,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逐渐增加。但是随着叙利亚危机爆发,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土耳其开始支持叙利亚的反政府武装,而超过150万的叙利亚难民也集中在土耳其境内,而更多的人则试图通过土耳其移民欧洲,这不仅影响了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关系,也间接影响了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伊拉克和土耳其一样都是库尔德人众多的国家,由于多年以来土耳其对阿拉伯世界不甚关注的政策,两国关系比较平淡。海湾战争期间,上百万伊拉克库尔德人涌入土耳其境内,这也加剧了土国内的难民危机和库尔德问题。在此之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成立,大大刺激了土耳其的同胞们,而该自治区也悄悄为异国同胞们提供庇护,因而土耳其军队常常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这对土耳其与伊拉克的关系造成了巨大的阴影。而这几年土耳其国内经济、政治危机不断,对外转嫁危机是意料之中,孱弱的伊拉克自然成为土耳其最好的选择。伊拉克多年的战乱已经无力阻止土耳其三番五次的越境行为,历史上土耳其对伊拉克的统治和地形上居高临下,似乎土耳其要开始恢复在伊拉克的传统势力范围。

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在阿拉伯世界的统治范围一直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凡特、埃及等地,而伊拉克、叙利亚则是目前与土耳其还依然保持接壤的国家,山水相连。这两个国家的库尔德人也很多,对于土耳其国内的影响非常大。目光向西时,这两个国家可能会让土耳其漠不关心,但是当土耳其将战略转向东方时,这两个国家就是连接土耳其和中东其他国家的桥梁。土耳其占据了中东地势最高的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区,也控制了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源头,这让土耳其在与南方的叙利亚、伊拉克打交道时底气十足。土耳其也可以通过这两个国家间接在巴勒斯坦问题、海湾问题上发挥影响力,一马平川的叙伊两国几乎就是向土耳其敞开了通向黎凡特和波斯湾的大门。也因此,土耳其是中东与欧洲联系的纽带,成为中东地区难民进入欧洲的通道之一。土耳其一方面在文化上保持着强烈的中东色彩,而在经济方面,其贸易对象中,欧洲的比重远远大于中东,土耳其与欧盟在经济上已经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在政治方面土耳其也有着中东地区少有的民主制,国内生活方式西方化。土耳其在伊斯兰世界由于历史问题、文化问题,加上其在伊斯兰国家中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实力有限,即使土耳其再怎么强调伊斯兰色彩,依然在伊斯兰国家中,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中难以服众,土耳其的领导人更多的可能成为一个风云式的人物而非区域宗教上的领袖。土耳其很难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发挥政治上的作用,更何况它需要面对伊朗、沙特阿拉伯这些大国,但是土耳其可以在叙利亚、伊拉克、高加索等局部地区保持较强的政治影响力。而土耳其的天然使命其实作为中东与欧洲的桥梁可能更为合适,而非成为一个浓厚的中东国家。

突厥

1991年的苏联解体,给世界上带来了5个突厥语系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是最早承认这些国家独立的国家之一。土耳其似乎认为这些突厥语国家的独立给其提供了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而西方国家因为担心伊斯兰势力会趁虚而入,因而也将具有世俗化、自由市场特征的“土耳其模式”向这些国家推广。1991年独立伊始,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便对土耳其进行了访问,1992年,时任土耳其总理的苏莱曼·德米雷尔宣布了“从亚得里亚海到中国长城”的“大突厥世界”的主张,并在同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突厥国家峰会。之后突厥语国家成立突厥国家理事会并举办理事会会议,到2015年已经举办五届。不过令土耳其尴尬的是,其他突厥国家虽然对土耳其对这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和赞美,但是对于土耳其提出的大突厥世界毫无兴趣,包括突厥共同市场、突厥发展和投资银行等。土耳其始终将这些突厥语国家视作自己的理所应当的势力范围,在中亚及阿塞拜疆独立二十多年里,土耳其加大了在这些地方的投资,仅90年代就有上千家企业前往该地区进行投资。在更为重要的能源领域,土耳其力求修建经过本国的输欧天然气管道,包括著名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等。土耳其把自己视作里海地区进入欧洲的中转站,力图通过与中亚国家的亲缘关系提高自身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在文化领域,土耳其积极帮助中亚各国将原来的西里尔文字变为拉丁文字,并采用土耳其的方案,不过只有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接受了这一帮助,但也强调自己文字与土耳其的不同。和巴尔干地区的穆斯林社区一样,土耳其也鼓励中亚和阿塞拜疆的学生来土留学并提供奖学金。

其实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就开始关注中亚地区突厥人的生活状况,不过随着这一地区被俄罗斯统治,而土耳其开始西方化的进程,土耳其与中亚突厥人的联系渐渐中断,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土耳其开始重视与所谓海外的“兄弟姐妹”的联系。土耳其重视与中亚和阿塞拜疆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联系拓展自己在更大区域的影响力。土耳其被夹在欧洲、中东、俄罗斯之间,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地方并不多。而苏联解体不仅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也让土耳其多年以来的高度紧张的东部边界局势得以缓解,通过高加索三国与俄罗斯形成缓冲。而中亚地区突然的独立也自然吸引了文化上最接近的土耳其的关注。中亚里海地区资源丰富,同时又对俄罗斯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许多石油天然气管道经由阿塞拜疆通过土耳其中转便可到达欧洲,中亚国家发现了另一个通往欧洲的新大门。可以预见的将来土耳其依然是中亚国家与欧洲联系的另一个窗口,土耳其也会通过较强的经济实力在中亚和阿塞拜疆继续保持投资,同时加大在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但是由于俄罗斯、美国、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土耳其很难与之抗衡。而且中亚的突厥语国家普遍伊斯兰色彩并不是那么浓厚,许多中亚人前往俄罗斯而非土耳其务工,中亚与俄罗斯的联系其实依然非常紧密。而阿塞拜疆虽然也是突厥语国家,但阿塞拜疆人多属于什叶派,所以伊朗同样在该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土耳其将还是扮演一个典型的文化引领者和经济带动者,并成为里海-中亚与欧洲的中转枢纽。但是中亚政治大舞台上,美国、俄罗斯、中国才是大玩家,土耳其可能和伊朗、印度、巴基斯坦一样,只是参与者,当然地位要高于另一个积极参加中亚事务的日本。

土耳其与中亚的联系缺少不了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的中介,许多管道都需要经由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前往土耳其。所以中亚国家就是土耳其的文化飞地,通过文化联系土耳其可以远隔里海在中亚资源开发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而高加索国家就如同土耳其打开亚洲内陆的钥匙,缺一不可。所以土耳其对于中亚的经营着实煞费苦心。好在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当前与土耳其的关系还不错,格鲁吉亚还开放了巴统国际机场作为土耳其的国内中转机场,两国过境手续也较为方便,其实现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祖上亦是来自格鲁吉亚(格鲁吉亚虽小,但是出了两个强大邻国的领导人)。当下土耳其集权倾向越来越浓厚,对外扩大影响力的动作也越来越明显,中亚和高加索国家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还值得观察。


=====================================================================
棋局上诸棋子:

非直接参与者:

中国东北,东北并不是一带一路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但是却是一个间接的受益者,因为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的环节就是中俄的贸易,而中俄贸易规模最大、最成熟就是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之间的贸易。一带一路虽然未能覆盖中国东北地区,但是却能享受到这一计划的间接带动。

东北大约有1亿人,作为共和国长子,建国之后东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目前依然是这样的,大庆、齐齐哈尔、长春、哈尔滨、吉林、沈阳、大连这些城市拥有一些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东北的工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支持全国发展的基石。


东北在这些年来一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挑战。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在南方诸省工业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企业倒闭潮以及催生的下岗威胁了东北的社会稳定,而东北的工业化带来的低生育率也使得东北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的萧条又导致了人才外流,这些问题成为东北发展的最大障碍。辽宁省因为沿海,相对较好,而黑龙江、吉林这样的问题则尤其严重。总而言之,东北的发展面临着缺人才、缺资金的窘境。


不过东北拥有着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资源丰富、中国和俄罗斯贸易的桥头堡,也是进一步开发俄罗斯资源的基地,很多开发俄罗斯耕地、森林、矿产资源的企业都是东北企业,通过中俄贸易非常有利于促进人力、资金等要素在东北经济体系中的流通,盘活东北经济。

东北地区有这样几个节点: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绥芬河、黑河、丹东等贸易口岸。


东北的超前工业化

东北工业发展的早,并且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相当成熟,之后的时间里,东北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才,加上这种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升级成本太高,东北工业的更新和升级远远落后于南方沿海省份,企业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失败造成大量下岗工人,这些人的供养负担也使得政府和社会很难投入资金到产业的升级上,东北产业发展和升级也就停下来了。这也是东北现象的主要表现。

研究发现,东北虽然兴起了一些中等城市,但是在空间上这些城市和周边相比,极化程度提高了,而四大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更高,使得经济资源在东北的空间分布更加不均,造成了东北县域经济和农村的衰落。农垦企业的现代化又使得“农业工人”的数量下降,造成人口大量外溢,这些现象表明东北城市、乡村、农垦全面衰落的局面,少数大城市日益繁荣,对于东北的发展绝对不利。

东北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工业发展的超前化,改革开放初期就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本身就使得其升级成本非常高,而早期东北发展并没有进行资本的积累,而是通过国家调控的手段把工业产品送到全国,没有资本的积累,对于完整的工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根本无从下手。从东北工业补贴全国来看,东北的工业体系其实是一个全国意义的工业体系,对这个工业体系的升级必然需要国家的财力和人才去进行,但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财权上移,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产业升级这样的高成本行为(土地出让金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市场竞争条件下,东北的条件并不好,属于整个中国大市场的边缘地带,投资很难倾向于去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吉林两省。东北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和南方省份竞争,外面的资金进不来,自己的资金又留不住,东北的经济自然会衰败。

而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本身拉大了东北的地区差距,大城市人口多,产业基础雄厚,各种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的也多,本身的发展也越来越有资金支持,进一步在东北形成马太效应。哈尔滨、大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少数几个城市就能贡献各自省大部的GDP。而大城市的兴盛也侧面体现了东北工业结构的失衡:国企发达,乡镇企业、民企发展相对滞后。

东北的衰落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内部的市场中,东北的地理位置并不好(东北一隅),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压力较大,吸引资金,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太薄弱了。大连可能还好,黑龙江、吉林发展前景非常渺茫,如何利用一带一路计划,发展和俄罗斯、朝鲜半岛、蒙古的贸易,利用俄罗斯的木材、矿产、能源,并通过自身原有的工业基础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东北工业体系,也是东北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要把东北从原来的端点式的经济地缘区,变成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使资金、人才、资源能够流动,才能激活东北的未来。东北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俄、中蒙、中朝关系。



山东、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也算是一带一路的非直接参与者,不过这些地方的经济联系并不面向西部、中东、欧洲,所以没有纳入到一带一路也属于正常。

======================================================================

直接参与者:

中国新疆,新疆是一个和东北差不多的地缘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是连接中国本部和亚欧大陆中心以及欧洲的必经之路,而且它本身也是亚欧大陆的最核心,拥有2000万人口,本身属于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新疆虽然内部民族矛盾、经济差距的问题比东北严重。但是新疆发展的前景却很大。政策上来看,国家的援疆计划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得新疆非常适合投资。而新疆的现实情况又会导致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疆。新疆问题的症结在南疆,南疆的发展是新疆最主要的问题,对于南疆的政策扶持也尤为重要。资源上来看,新疆矿产资源、能源储量丰富,也是中亚天然气进入中国的大门。从人力资源来看,新疆年轻人数量众多,发展面向中亚乃至中东伊斯兰市场的加工工业具有非常好的人口红利,少数民族青年的教育也是打开这一红利的关键。相比于宁夏,新疆是中国面向伊斯兰市场最前沿和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不过问题在于,如何在开放新疆的同时,处理好极端思想、非法传教、武器、毒品流入也是新疆发展的一大矛盾。


新疆的节点城市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哈密、阿拉山口、喀什,分别是面向中国本部、中亚、南亚(巴基斯坦)的节点城市,以及新疆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疆和东北一样,近些年来,大城市极化程度在加强,不过考虑到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极化现象属于正常。经济差距在拉大某种程度上也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贫穷地区、农村地区到城市的流通网络的通畅,年轻人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进入城市,并且融入城市,存在差距不可怕,但是得确保每个人能够有缩小差距的可能性。新疆年轻人异地城镇化成本太高,本地城镇化是关键,能够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城市找到工作是最重要的,去广州、上海等地必然面对汉族农民工的竞争,再加上语言的差距、技能的差距,难以去找到合适的工作。带新疆年轻人去广东打工某种程度上是政治任务,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措施。不过我们口内人也应该尽量消除对新疆年轻人的歧视和敌视。使得有能力、有技术的新疆年轻人可以来内地安心工作。保障新疆和内地资金、人才的流动畅通。


新疆面积太大,南疆、北疆、东疆各有特点,就连维吾尔族内部都会出现较大的方言差异,再加上兵团的存在,新疆很难一盘棋地去看,不同地区在参与一带一路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经济联系方向、发展特点,比如南疆是面对巴基斯坦、塔吉克等中亚、南亚,北疆面对哈萨克、俄罗斯、东疆则面对的是中国本部,作为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各个地方也应该成为面对的市场的资源流通的通道,内部的合理分工合作才能促进整个新疆的发展。

======================================================================

中国西北,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宁周围)、内蒙古,西北地区是中国本部通往新疆、中亚、俄罗斯的通道,其实也算是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西安、兰州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而这两个城市本身也是交通枢纽,东部去往新疆必经这两个城市。而兰州又是去往西藏的枢纽,堪称西部的“十字路口”。西安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是通往西部的节点,也是去往四川的节点。这两个城市的作用也由此可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就是长安,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获取白银、西方的作物、产品以及技术的主要途径,长安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香港、上海,是整个中国的门户。而长安又长期作为首都,造就了其辉煌的历史。


现在的西北地区已经远远不如过去辉煌了,缺水、缺人、缺资金、缺肥沃的耕地,种种不利因素都遏制了西北地区与东部竞争的能力。因而西北地区在资源红利未被打开之前长期需要东部的经济补贴。西北地区在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开发经济逐渐起步,虽然难以和东部地区竞争,但是陕北、内蒙古等地区的资源开采对于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民生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西北的优势除了资源,乃是其扼守中国本部,尤其是华北地区和亚欧大陆核心地区、西藏、四川的交通要道。西北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类似于东部的大规模的城市群,而是适合发展城市本身,发展城市本身则需要将更多的资源通过交通网络集聚到各个“点”上,西北的交通线很难像东部那样成网络状,多成放射状。观察西北重要的城市,大多数都是交通节点型的城市:兰州、西宁、西安,这些城市的诞生可能是基于农业区的集贸中心,但是后来的长期发展都是因为交通要道和枢纽的作用。银川较为特殊,是发展于农区而兴起的城市。而银川越来越凸显其作为北京、内蒙古和兰州连接的枢纽的地位。可以说,西北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区位,发展的核心也是打造交通的中心。

西北自然条件太差了,除了大城市及周围,其他地区的确很难有发展的机会,除非遇到资源开采等“意外之财”。西北地区未来基本趋势也是人口、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大城市。玉门的衰落验证了这里的城市一旦失去了矿产资源就衰落。西北地区的未来不光取决于中国内地,也取决于新疆、西藏,一个稳定、繁荣的新疆和西藏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其通道的作用。新疆、西藏的资源可以在西北地区加工,相关的开发西藏、新疆的机构可以驻扎在兰州、西安、西宁等城市,扩大这些城市的辐射腹地。而新疆、西藏也是中国面对中亚、俄罗斯、南亚、中东的门户,这两个地区本身人口不多、产业基础薄弱,相关的资源加工、金融、法律服务多少需要内地的支持,西北地区的相关产业基础、机构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换句话说,西北地区是中国和中亚、中东、南亚联系最密切的地区,这些地方本身也是中国未来的经济腹地和资源腹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的资源,西北地区得天独厚。



======================================================================

中亚

苏联解体之后,亚欧大陆中部留下了巨大的中空地带,莫斯科的权力在这里消失了,而北京、华盛顿、布鲁塞尔的权力没能迅速填补空白,德黑兰、安卡拉、新德里、伊斯兰堡的力量对于整合这里的乱局显得无能为力。中亚成为了亚欧大陆上新的“巴尔干”。


中亚地区目前被分为5个国家,不过广义上的中亚有时候也包括新疆、阿富汗、克什米尔、伊朗东部。我这里就把5个斯坦国和阿富汗作为中亚。

中亚地区在亚欧大陆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十字路口和资源基地

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去俄罗斯、东亚、南亚、中东都得经过这片土地。无论是唐僧西天取经还是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都经过了这里。从地缘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单纯”的民族国家,不仅内部民族组成复杂,而且都在文化、经济或者政治上受到了周边各国的强烈影响:哈萨克受到俄罗斯的强烈影响,经济和中国的联系也日益加深;阿富汗文化一直以来受到中东的伊朗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影响,目前是中东的YSL文化占主导,但是经济上则因为出口矿产和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牢牢绑在一起。土库曼斯坦较为稳定,但是经济上依赖于天然气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内部普遍存在民族对立,而经济和中国、俄罗斯联系紧密,塔吉克每年大量人口去俄罗斯务工。

中亚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区域。是一个典型的“破碎地带”,战乱不断,作为一个十字路口实在是太不安全了。而要想运作一带一路,这个十字路口的稳定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中亚稳定下来的迹象。阿富汗的动荡一直在持续,美军撤离后这一情况依然继续;中亚除了土库曼和哈萨克,其他国家内部普遍动荡不堪,而且多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也是XJ极端分子境外训练的大本营,这些地区的动荡对中国的西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开伯尔普赫图赫尔和联邦部落地区,中央政府基本丧失了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成为巴塔组织的大本营,这个组织的战斗力似乎已经和阿塔不相上下。

中亚地区资源丰富,除了著名的石油天然气,铀、金、煤炭都储量丰富,这些资源成为苏联时期支持一个大国发展的重要宝藏,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很明显无法消化那么多的资源,中国顺势而为,进入中亚。中亚被南亚、俄罗斯、中国、中东夹在中间,本身并无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很明显只能由俄罗斯、中国、印度等世界岛边缘的国家拿去使用,这三个国家也正是中亚地区传统的影响势力,因而三国对中亚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不仅为了资源,也为了市场,加上美国,中亚成为仅次于中东的热点地区。

中亚、中东从地理上来看,都是属于十字路口性质的过渡地区,周边地区的联系需要经过自身,加上资源丰富,政治格局却相对破碎,导致其自身无法有效整合,各种内部势力争夺资源、土地、水、人口等,还会受到周边政治经济力量的强烈影响,内部却又动乱不堪。

本人认为中亚地区的几大节点:阿斯塔纳(俄罗斯方向)、塔什干(人口中心)、阿拉木图(中国方向)、喀布尔(南亚方向)、阿什哈巴德(伊朗方向,联系较为薄弱),其他较小的城市还有坎大哈、撒马尔罕、杜尚别、比什凯克等

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发展最好的应该是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首先说说阿拉木图,阿拉木图这个城市可能是中亚五国实际上的经济中心,外资银行、奢侈品商店等争相进入,和乌鲁木齐一起在争夺整个“大中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不过凭借内地的支持,乌鲁木齐相对来说占据上风,中亚的富人有时候都会去乌鲁木齐购买奢侈品。阿拉木图地处天山北麓,与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并且属于伊犁河流域,自然条件非常不错。加上这附近传统上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因此在1854年,哥萨克骑兵在这里建立了城堡后,成为草原地区比较重要的据点,不过那个年代草原地区本身就没有多少城市,阿拉木图的作用非常明显,之后阿拉木图又成为行政中心,并在哈萨克建国(苏联时期)后成为首都,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城市。苏联解体后,作为资源基地,哈萨克斯坦使其经济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保证了其资源出口的市场,并依托资源出口进行产业的调整,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水平,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反观其他中亚国家,一解体就撇清和俄罗斯的关系,资源出口一时半会找不到对象,经济迅速下降,中国则因为交通联系、文化隔阂等问题,难以迅速替代俄罗斯的地位,导致中亚国家不得以还是得依靠俄罗斯生存,塔吉克、吉尔吉斯尤甚,每年很多人去俄罗斯打工(外来人口务工在俄罗斯一样会造成社会问题,前两年莫斯科骚乱就是因为中亚移民造成)。虽然在规模上阿拉木图不及塔什干,但是就发展水平来看,阿拉木图超越了塔什干,其经济基础支撑其成为中亚重要的金融、经济中心,现在他和北京一起竞争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说明其经济实力的强大。阿拉木图城市腹地很小,哈萨克斯坦本身人口、经济规模也有限。不过凭借资源、农产品的丰富,以及作为亚欧大陆上中俄枢纽的作用,阿拉木图未来可能成为类似于悉尼在澳洲的地位,不过也因为腹地和国家的规模限制,再加上与阿斯塔纳的竞争,阿拉木图未来应该呈现出经济发达但是规模受限的格局。塔什干是乌兹别克首都,其建城历史远远早于阿拉木图,其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和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在周边地区来看,有一个据点性质的区位,扼守了中亚最大的农业区费尔干纳和外界的联系。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塔什干同样是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中国出了XJ前往伊朗及中东等的必经之地。塔什干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苏联时期就是中亚经济区的重要工业中心,其拥有中亚最早的地铁,至今已经通车30余年。塔什干的兴盛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塔什干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而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人口重心,以很小的面积集中了中亚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中亚大半的人口都集中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的地区,中亚最大的几个城市: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撒马尔罕等都距离这个盆地不远。被山地环绕,雪山融水使得盆地供水充足,因而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塔什干位于盆地边缘,扼守了盆地出去的大门,加上拥有较为广阔的腹地,塔什干拥有在中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塔什干和国内的重庆、成都、郑州、合肥、太原很类似,拥有广袤的农业平原为腹地,同时位于平原边缘,成为沟通外界的一个节点,还能够控制外界进入大平原的入口,保卫安全(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重庆是四川盆地的出口、合肥、郑州分别是黄淮海大平原西北缘和东南缘的重要节点)。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和国内的WWE族关系密切,塔什干、喀什都是典型的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大城市。而除了乌孜别克族,中亚其他四个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比如哈萨克,其几个大城市都建城时间很短,而且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进入后才诞生的。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是重要的棉花生产中心,在解体后棉花对于经济的作用明显下降,解体早期乌兹别克经济下滑明显,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也非常严重,低价收走农产品,甚至严格控制与邻国的进出口贸易,包括中国,这一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为政府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生产能力毕竟有限,因而这一举措抬高了物价,这个国家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远不及边上的哈萨克斯坦。不过近年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同时扩大贸易范围,非独联体贸易伙伴数量增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逐步得到发展,预计2015年,该国经济增长能达到7.4%。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较为完善的经济结构,比塔吉克、吉尔吉斯和阿富汗要好很多,再加上其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因而也是一个较好的市场,而塔什干也是整个中亚最大的城市,如果改善发展环境(乌兹别克斯坦整个国家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国外资本进入、改善国内制度环境,保护外国资本、产业发展和促进劳动力的福利),乌兹别克斯坦应该能够成为中亚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塔什干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整个中亚的经济中心,因为塔什干的腹地规模、辐射范围均大于阿拉木图,加上其乌兹别克本身是苏联时期中亚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潜力也较大,如果能够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依托乌兹别克斯坦的整体实力,塔什干的作用会超过阿拉木图。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相比不具备太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如果塔什干能够整合中亚的资源,将成为乌鲁木齐一个大的竞争者。不过当前的中亚环境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任务来看,似乎这一天还很遥远。


中亚地区(下)2015.2.13更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是小国,其在中亚的地位,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来看,都不如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那样举足轻重。不过在某些功能地位上,这些国家还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土库曼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修建了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这个国家立国之后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是在局势错综复杂的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难免面临站队的问题,目前来看,与中国、俄罗斯都不接壤的土库曼并没有选择像吉尔吉斯斯坦那样向美国靠拢,毕竟这里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对中、俄构成太大的威胁。塔吉克斯坦在独立之后发生了内战,吉尔吉斯斯坦在近年也发生了国内的种族冲突(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局势有着相似性:被天山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南北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对抗,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不光有南北对抗,还有民族之间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国家南北对抗都有一方是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州。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在北方的比什凯克,南方的中心是盆地东侧的奥什;塔吉克斯坦首都位于南部的杜尚别,北方的中心是盆地南侧的苦盏。由于费尔干纳盆地人太多,相应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加上盆地是农业区,也自然是乌兹别克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两国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州难免有大量的乌兹别克人,还有不少其他民族,包括俄罗斯族人。复杂的民族构成,加上这些国家实力弱小,中央政府力量薄弱,难以压制住少数民族的分裂势头,因而在两国国内造成不稳定性。而且,当年为了阿富汗战争,俄罗斯同意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机场建设空军基地,美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进入了中亚的腹地,而俄罗斯本身也有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部署在吉尔吉斯,俄美两国势力因此深深影响了吉尔吉斯的政治活动,颜色革命就很明显。吉尔吉斯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和俄罗斯,中国产品涌现该国市场,而该国劳动力涌入俄罗斯打工,中美俄三国的影响都存在在这个小小的国家,造成这个国家的对外张力非常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与中东地区、阿富汗的过渡地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加上国内人口众多的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这一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极其适合隐匿极端武装,加上国家力量弱小,基本上无法清缴极端武装。而且中亚这几个国家向东去新疆,向北去俄罗斯,向南去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很方便,可以说距离战场近、腹地安全的特点。因而俄罗斯、中国建立上合组织的初衷也正是为了稳定中亚这几个南部国家。重组陆权,打造亚欧大陆共同体对抗海权则成了后来的事情。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稳定对于中国向西战略来说有促进意义,但是没有直接意义,中国完全可以绕过这些麻烦国家,从巴基斯坦出海去中东,从哈萨克斯坦出境去欧洲。不过为了整个向西大通道的安全,中亚的稳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避免了这些国家的动荡或者恐怖主义滋生而造成哈萨克、巴基斯坦等国局势的不稳。

从城市来看,比什凯克、杜尚别以及苦盏、奥什、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在中亚的城市体系中并不占有太独特的地位,影响力基本仅局限于本国甚至周边行政区。阿什哈巴德可能会因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而相对繁荣。比什凯克、杜尚别、苦盏、奥什等城市因为塔、吉两个国家局势的不稳定和国内的对抗难以发展成超越国境的重要城市,更多的成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并成为国家通往莫斯科、北京的门户。而奥什、苦盏这两个城市可能还会因为国内的动乱而备受打击,前些年的奥什骚乱已经对奥什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这两个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最深处,交通位置并不好,而费尔干纳盆地是典型的农业区,没有完善的工矿体系,因而使得城市成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除非费尔干纳盆地可以凭借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进而提升产业水平,否则不光是奥什、苦盏,费尔干纳盆地的其他城市,诸如安集延等,一样会面临发展的压力,加上这里本来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大多数费尔干纳盆地城市的不稳定性会大大提高。费尔干纳盆地不稳定,对于中亚来说,是一个灾难。

======================================================================

阿富汗

美军撤离阿富汗以后,阿富汗成为一个权力真空的地带,塔利班、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以及美国都有能力或者机会进入或维持阿富汗的影响。塔利班作为阿富汗国内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今后阿富汗的话语权还会依然存在,和这个组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恐怖主义组织的那一套,而应该重视这个组织的力量,与之积极对话。

阿富汗国内民族的复杂程度远大于中亚,中亚各国至少存在一个主体民族,而且在国内的控制权较为强大。而阿富汗虽然有普什图人为主体民族,但是普什图人与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北方联盟很长一段时间是统治阿富汗的主要组织(苏军撤离以后,其组建了阿富汗政府,直到1996年塔利班上台)。因而阿富汗国内是一种较为独特和微妙的力量均衡关系。各个势力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共同争夺全国的话语权乃至统治权。

阿富汗国内的各方势力主要是部落和军阀,这些势力出于教派、民族不同而对抗,凭借国内外的支持互相兼并和讨伐。各个军阀和部落的国内支持者是和其所属的民族相对应的,厘清楚阿富汗国内的民族和其生活的地域就很重要了。

普什图人生活在南部,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喀布尔和坎大哈,而喀布尔因为是首都,里面住着非常多的民族,这个城市已经很难说是谁主导,谁控制了。只有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坎大哈完全归属普什图人。普什图人与彪悍尚武的俾路支人比邻而居,后者生活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带,并且在巴基斯坦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份。乌兹别克人势力范围在北方,其中心城市是巴尔赫河流域的马扎尔沙里夫,这个城市是阿富汗第四大城市。塔吉克人主要的中心城市是西部重镇赫拉特,在东北的瓦罕走廊周边也有塔吉克人,属于山地塔吉克人。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地区主要是蒙古人的后裔哈拉扎人,其信奉什叶派,在阿富汗国内相对独立。

观察阿富汗各个民族分布及其中心城市,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基本都是阿富汗的国内通往外界门户,并且地处河流边上。在阿富汗这样的内陆荒漠地区,所需资源需要从外界,尤其是南亚、伊朗、苏俄(旧苏联地区)那里获得,控制对外门户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拿出各个中心城市一一分析:喀布尔是位于喀布尔河沿岸,经过开伯尔山口通往巴基斯坦北方,这里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工农业地区,从阿富汗出了开伯尔山口就是白沙瓦、伊斯兰堡等城市,而且距离拉合尔为中心旁遮普农业地区也不远;坎大哈位于赫尔曼德河岸边,是南部的门户,出了阿富汗,可以直达巴基斯坦西部重镇奎达,进而可以前往卡拉奇出海;赫拉特位于哈里河岸边,是通往伊朗的门户,而赫拉特主体民族塔吉克人与波斯人同文同种,受伊朗影响强烈;北部的马扎尔沙里夫则是通往中亚的门户,与乌兹别克人的母国乌兹别克斯坦相距不过百公里,该国的铁尔梅兹也是苏联打出去前往阿富汗的途经之地,苏军也从这里向阿富汗和梦想的四大洋帝国挥手告别。巴米扬是中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处内陆,缺乏门户位置,加上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国内的孤立地位,其发展可想而知,过去巴米扬依靠旅游业也曾辉煌过,但是战乱是这里真正成为一个内陆的小镇。

阿富汗的市场体系和城市体系都很落后,城市因为其门户作用而成为很典型的物资集散中心。阿富汗工业、农业均比较落后,农村和城市对于劳动力的吸纳都很有限,相应的城市较好的条件吸引了很多人口进入,但是城市发展却缺乏产业的支撑,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而物资集散功能突出也造成各个城市商业,尤其是小商品经济繁荣,平均利润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使得城市里人口多,失业率高,贫民窟等问题突出,这些贫民在缺乏工作机会的情况下难免去外面参加各种战争行动,打仗的高投入让产业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造成恶性循环。

阿富汗地理位置不好,一带一路计划甚至可以不经过这里而直接从哈萨克、巴基斯坦-伊朗一路向西,因而阿富汗要发展首先是整合国内势力,稳定局势,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及靠近中国、印度以及伊朗、土耳其两个中等工业国的优势,出口矿产,利用矿产更新城市产业,促进城市的发展。而阿富汗农村条件太差,农业难有起色,城市也成为阿富汗发展的重点。喀布尔、贾拉拉巴德作为通往南亚最方便的门户和城市,未来在阿富汗的城市体系以及国家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高。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是国土面积、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印度尼西亚也扼守了中日韩三国通往中东及西欧的交通要道,油轮来往于波斯湾和东亚必须要经过苏门答腊岛北侧的马六甲海峡或者完全属于印尼的巽他海峡。尽管目前印尼海军实力不足以威胁东北亚三国,但是印尼的潜力和其在东南亚的话语权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中日韩、美国争相拉拢的对象。此外,东北亚去往澳大利亚也经过印尼海域和空域,而澳洲一直是东北亚重要的铁矿石、煤炭来源地。可以说印尼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道关卡,与印尼的关系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之一。

除了重要的区位,印尼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和经济体,印尼的经济这两年发展很快,甚至被很多人誉为金砖四国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中经济体,世人对他的赞誉超过了墨西哥、土耳其等传统发展中强国(当然,这个世界上发展中强国就没有几个)。印尼的GDP在全球排名16位(2013年),超过荷兰,虽然和墨西哥有一些差距,但是发展势头要强得多。印度尼西亚有人口2.4亿,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印美,加上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煤、镍、锡、铅、铜、金、银、铬、铝土矿、硫和高岭土等。种种条件都决定了印尼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有能力和一些大国在地区事务上展开博弈。

不过印尼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虽然主要的分裂组织在政府打击下势力削弱了不少,加上分裂势力最强的亚齐与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近年来民族动乱相对来说要弱化了不少。最东部的巴布亚地区由于和印尼主流文化差异太大,依然在不停的发生零星的冲突,比如升当地民族的旗帜、武装冲突袭击外来人等现象。在加里曼丹等地也有土著人和外来人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冲突大多是一种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有关于利益分配、风俗习惯的冲突,对于印尼国家的稳定威胁不大,即使是巴布亚这个试图独立的地区,也难以像过去那样造成大规模的动荡(比如东帝汶独立、巴布亚骚乱等)。华人问题是一个悲伤的话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的,事关印尼国内的财富分配、国外与中美的关系、少数民族问题等。本文无能力说这一话题,后文也不会细致讨论。总的来说,民族、地区问题目前并不是印尼最大的问题,虽然关系很微妙,但是并不会成为未来几年威胁印尼稳定的最大难题。除了民族,另一个问题与印尼经济结构有关,印尼依然是一个原材料、矿产出口大国,并且这些东西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中国、印度不同,印尼依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尽管它有钢铁厂、汽车制造厂、电子装配厂,但是体系不完善不连贯。而原材料、矿产丰富,更多的是满足国外市场,国内消费有限,使得印尼经济受外界影响非常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印尼的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印尼对外贸易中,15%的份额与中国完成,其次是新加坡和日本,都超过了10%。而中日两国经济在未来都不会像前几年那样繁荣,而新加坡更多的是一个转口贸易,其大多数与新加坡的贸易还是需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市场消费能力。印尼在短期内是难以建立一个类似于中国、日本、印度那样的工业的体系去消化自身的原材料,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工业生产总体来说是过剩的,大国有足够能力去生产各种产品,难以通过产业转移等带动东南亚这样的地区建立工业体系。而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来说,技术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很多国家的发展方向,包括中国,另一方面,印尼基础设施较差,与越南、泰国相比,并没有太明显优势,因而面临这些邻国的竞争。苏哈托的工业政策也使得印尼的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工业,中游工业产品(燃油等)非常短缺,高度依赖进口。无形中加大了印尼产业升级的成本。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国内需求使得印尼依赖的资源出口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曾经拉动经济的油气出口。印尼已经退出欧佩克,并且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而印尼本国落后的石油提炼工业也使得印尼成为亚洲最大的燃油进口国。除了经济结构,贫富差距也是印尼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也是过去民族骚乱的一个原因之一。印尼的贫富差距体现在两点:阶层差异、地区差异。前者表现在权贵阶层和中下阶层的矛盾,雅加达高楼大厦中夹杂的贫民窟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地区差异,雅加达等大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非常大,而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也非常大。外岛的人涌现爪哇岛,当然主要是雅加达等大城市。大城市难以消化这么多缺乏足够维生技能的农民、渔民,也加剧了城市的不稳定,这一现象与中国过去几年的情况非常相似。而印尼除了少数大城市,其他地区和城市发育落后,不可能承接这么多外来人口,因而造成了主要城市失业人口堆积,使得贫富差距现象更为明显。最后一方面的问题是印尼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交通、教育等方面,交通不发达意味着物流的滞后,加工工业的瓶颈所在,教育不发达意味着技术推广和培训的落后。而离岛的落后交通也限制了矿产的出口。而印尼政府的贪污、效率低下、财政紧张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难题。此外,从地理的劣势来看,印尼又是一个海岛国家,爪哇岛土地有限,而岛屿之间的联系需要用飞机、船舶去开展,存在要么速度慢、要么运力有限的问题,使得印尼纵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依然难以开发。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需要去解决,推动地方的发展。但是如果放任地方自行开展诸如招商引资等自发的开发活动,又存在着地方分裂的风险,因而印尼中央政府会尽可能多的把持地方的权利。而这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印尼的统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对地方放权。爪哇岛很发达,但是土地紧张,发展外岛的地方经济十分重要。印尼虽然前景光明,但是问题也比较多,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风险。

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印尼主要的岛屿和城市。
爪哇岛
爪哇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经济重心,不仅是印尼的,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重心,爪哇岛的东西跨度超过10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宜昌的距离,人口超过了1.4亿,与长江流域一样是一个人口密集地区,国外有学者将爪哇岛与长三角、珠三角一样视为一个重要的城乡交融地带(desakota)。爪哇岛集中了印尼前四大城市的三个:雅加达、万隆、泗水,此外还有日惹、三宝垄等重要城市,也是印尼工业的集中地。但是爪哇岛人口密度太大,土地紧张,雅加达也因为人口过分集中造成基础设施瓶颈,印尼政府甚至想迁都到加里曼丹岛的帕朗卡拉亚。这几年爪哇岛人口比重已有下降,不过短期内爪哇岛的独大地位不会有太大改变。而爪哇岛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很多的企业在布局时总会优先考虑爪哇岛,尤其是雅加达,而雅加达是目前唯一有能力辐射印尼全国的城市,因而无论是迁都还是鼓励投资离岛都难以削弱雅加达的地位和目前的资源要素集聚状态。

苏门答腊岛
苏岛是印尼人口第二大岛,有5000万人口,拥有棉兰、巨港等重要城市。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华人比较多的城市。棉兰地处马六甲海峡西北岸,地理位置非常好,近年来与对岸的马来西亚、泰国组成了北增长三角。不过与南部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南三角相比一体化程度较低。目前印尼已将棉兰作为其主要的国际门户。巨港是印尼重要的港口,也是历史上室利佛逝帝国的中心,这个帝国是印尼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除荷属印尼)。
苏门答腊岛的优势在于农业、煤炭等,这里是印尼棕榈油、橡胶、煤炭的重要产地,这些产品也是印尼的拳头商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门答腊岛同时也出产石油,亚齐、廖内省都是石油天然气重镇。苏门答腊岛是爪哇岛以外开发较好的离岛,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依托马六甲海峡和靠近印度、中东的优势,有希望成为类似于珠三角那样的出口加工集中区。但是这里受到的挑战也不少:苏门答腊岛交通设施落后,岛内铁路系统不统一,而雨林多也令岛内交通不太方便。条件最好的棉兰与亚齐、泰南等不稳定地区临近,尽管目前局势相对稳定,但是如果未来经济关系、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不排除这些地区再次发生动乱。

印度尼西亚(下):

加里曼丹岛:

该岛亦称婆罗洲,被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三国分占,其中印尼所占面积最大,这个岛屿资源丰富,无论是森林资源还是矿产资源,亦或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在印尼国内到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定的比例。印尼将其在加里曼丹岛占据的部分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省,印尼在该岛主要的城市包括坤甸、马辰、三马林达、巴厘巴板、帕朗卡拉亚等。其中帕朗卡拉亚在印尼国内是呼声最高的迁都目的地:位于大河边上、水资源丰富、土地开阔平坦。其他城市分别是所在省份的最大城市及省会,三马林达、巴厘巴板同属于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成立时间较晚,其省会打拉根规模亦不如上述城市。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尼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巴厘巴板拥有炼油厂。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是仅次于亚马孙的第二大热带雨林,有大量稀有的动植物资源。

苏拉威西岛

苏拉威西岛面积与广东省差不多,拥有万鸦老和望加锡两个重要城市,前者是印尼的北大门,有印尼的海空军基地,这个城市也以潜水运动而闻名,是印尼重点打造了旅游中心;望加锡是苏拉威西岛的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180万人口。望加锡扼守望加锡海峡,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掩护爪哇岛的东部重镇。这个城市是苏拉威西岛矿产资源输出的重要港口。苏拉威西岛由于山地为地形主体,造成岛内连接不畅,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海路,也使得这个岛屿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难以整合,单纯的成为旅游、矿产等低级产业的地方。

马鲁古和巴布亚:

马鲁古群岛曾经是世界香料中心,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都曾在此争夺,西班牙由于占据了菲律宾而较早的退出了争夺,荷兰最后赢得了胜利,葡萄牙仅保留了东帝汶。马鲁古是印尼少数的基督教地区,南马鲁古独立运动曾经活跃过很长时间,运动组织者曾在马鲁古最大城市安汶制造过一些事件,安汶是印尼一个陆军军区所在地。巴布亚作为一个文化上与印尼主体格格不入的地区,一直以来分裂倾向非常严重,不过随着矿产开发这一情况在这些年要好得多,至少大规模的骚乱不多见了。这个岛屿被印尼划为两个省:西巴布亚省和巴布亚省,分别以索龙和查亚普拉为省会,后者是巴布亚最大的城市。这两个省和亚齐等类似,拥有较大的权力,据说当地的旗帜可以和印尼国旗同时升旗。巴布亚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这也是巴布亚经济的支柱。不过由于印尼中央政府在当地资源开发中成了绝对主角,当地难以从资源开发中获利太多,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人的不满情绪。西巴布亚省的索龙拥有炼油中心,同时扼守了哈马黑拉海这个小的战略通道,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查亚普拉是巴布亚最大城市,是当地陆军军区所在。巴布亚省南部的马老奇则是印尼海军11军区所在地。


印尼历史

印尼最早的国家出现在爪哇一带,也有人认为是加里曼丹岛东部,之后陆续有国家出现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这些地方都是位于印尼的西部,同时位于中国-印度的航线上,与印度、中国的交流都很便利。相对来说,印度对于印尼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联系多为朝贡性质的外交关系,联系不紧密。而印度则将文化、宗教、国家制度等等都传入到印尼,印尼发掘过印有梵文的石碑。婆罗门教、佛教陆续进入到印尼并被当地的国家列为国教。著名的婆罗浮屠佛塔就是在7世纪左右由爪哇岛一个佛教国家修建。

之后,印尼各地出现了一些小国,历史影响不大。真正拥有影响力的强大帝国在公园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兴起,这个国家就是室利佛逝帝国。室利佛逝帝国为一个佛教国家,起源于慕西河流域,依托肥沃的农耕地带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当时整个东南亚最大的佛教中心和贸易中心,室利佛逝帝国一度控制了加里曼丹岛西部和马来半岛南部。许多去印度求学的中国僧人都会在室利佛逝先学习梵文,一些人流连于室利佛逝的繁华而留在了当地,并还俗定居,可见当时室利佛逝帝国的繁荣。

公元1000年左右,在爪哇岛东部泗水一带兴起了一个叫做马打蓝的帝国,这个国家信奉印度教。并且由于靠近当时的香料中心——马鲁古群岛,马打蓝成为马鲁古香料的转口中心,该国也从贸易中收获颇丰。此外,室利佛逝帝国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国家,这一点和当时的迦太基、古希腊、威尼斯比较类似,通过贸易获取利润,室利佛逝帝国虽然占领了爪哇岛的土地,当时仅仅对爪哇岛的西部、北部的海岸地带实施了占领,对于作为农业区的中爪哇和东爪哇都没有实施有效控制,而马打蓝帝国是一个爪哇本土的国家,加上一系列的去印度化政策,加强了其爪哇的本土属性,并维持了对于中爪哇和东爪哇的影响力。农业的支撑和马鲁古香料的转运中心都令马打蓝有了和室利佛逝抗衡的资本。989-992年,马打蓝发动了对室利佛逝的战争。但是不幸的是这场战争太贸然了,虽然马打蓝通过讨伐给室利佛逝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使得后者一度向宋朝求援,不过到1006年,室利佛逝发动反击,摧毁了马打蓝的首都,马打蓝国王的女婿带着一些官员逃到深山老林中躲藏起来。但是室利佛逝胜利后没维持多久,11世纪初,南印度被注辇王国统一,1017年,注辇王国入侵马来半岛的吉打(现马来西亚吉打州),1025年干脆直接打到了室利佛逝首都巨港,并且俘虏了国王,不过他们没有彻底摧毁或长期占领。不过室利佛逝帝国也就此衰败。室利佛逝陷入衰退后,之前被该国打败的马打蓝帝国却逐渐强盛起来。马打蓝的驸马(也就是逃到山林的国王的女婿)由于是巴厘王国的王子,因而他在其父去世后继承了巴厘王国。1025年,趁室利佛逝被注辇王国打败,这位驸马发动了战争收复故土,马打蓝王国的势力范围重新恢复到东爪哇和中爪哇一带,加上巴厘岛等附属岛屿,马打蓝王国成为爪哇东部的一个大国,泗水也成为贸易中心。之后马打蓝王国被柬义里王国继承,之后又由新柯沙里王国取代,之后这个王国开疆拓土,将巴厘岛、马鲁古、加里曼丹岛、巽他海峡一带都纳入国土之中。之后蒙古人一度入侵,并且之前的柬义里王国的王族也曾发动过叛变,不过都被打败,1293年,新柯沙里王国的女婿在布兰塔斯河建立麻诺巴歇王国。这个王国在印尼历史上非常重要,它第一次将今天印尼大部分加上马来西亚都统一到自己版图内。由于控制了马鲁古,所以,这里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大量香料、农产品、木材被运往欧洲、印度和中国。麻诺巴歇王国也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佛教-印度教国家,也是东南亚古代最后一个大帝国。

15世纪左右,伊斯兰教在爪哇岛兴起,爪哇岛沿岸的伊斯兰教商人凭借贸易得以和麻诺巴歇王国的中央政府对抗。马六甲王国的兴起以及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也让麻诺巴歇王国贸易逐渐萎缩。1478年,中爪哇北部淡目领主联合泗水等沿海商人打败了麻诺巴歇王国,建立起爪哇第一个伊斯兰王国——淡目王国。这个国家中心在今天中爪哇的三宝垄一带。16世纪中叶,由于内乱,淡目王国逐渐衰落,印尼重新走向四分五裂的状况,当时在沿海陆续成、立了一些小的伊斯兰国家,比如马辰王国、万丹王国、亚齐王国、马打蓝伊斯兰王国等。分别在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西部、西爪哇、中东爪哇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进入近代以后,印尼的历史逐渐由西方殖民者唱主角了。1511年,葡萄牙人占据了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马六甲的灭亡使得东南亚的伊斯兰中心转移到苏门答腊的亚齐,而亚齐王国一度势力范围扩展到马六甲海峡两岸的大部分地区。1521年,葡萄牙人在马鲁古群岛建立了军事设施。之后西班牙人也卷入了对马鲁古群岛的争夺。1605年,荷兰人夺取安汶,1609年,荷兰人彻底肃清了葡萄牙人在马鲁古的势力,1641年,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投降,其在东南亚仅剩下东帝汶这一块殖民地,而东帝汶也成为后来荷属印尼中的一块特殊领地,日后深刻的影响力印尼的地缘政治格局。

荷兰人早期对印尼的统治是依靠荷兰东印度公司而开展的。早在1602年,荷兰还没有夺取印尼时,东印度公司就已经成立了。之后,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荷兰商人在印尼攫取利益,并建立统治的工具。这个公司拥有军队,以巴达维亚(雅加达)为中心,在印尼全境建立了商业网络,通过商业网络也干涉印尼各地土邦的内外事务。1800年,由于荷兰被拿破仑占领,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全部财产移交给法国占领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政府。1811年到1816年,英国曾经对印尼有过非常短暂的通知,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订了《英荷伦敦条约》,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成为两个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印尼成为给荷兰的势力范围。

荷兰重返印尼后(准确来说是重返爪哇),通过战争、军事干预等措施,荷兰终于将印尼各大小岛屿全部纳入控制之下,1913年,荷兰令廖内群岛的苏丹下台,至此,荷兰人占领了现在印尼全境。

之后,印尼历史进入另一个阶段,期间除了荷兰人的统治,日本人也曾有过短暂治理,二战结束后,荷兰人重返印尼。直到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印尼从此独立。

印尼地缘区和经济区

印尼本身是一个通道地区,是东亚到南亚、欧洲的必经之地,所以印尼的战略核心区包括了马六甲海峡和爪哇岛两部分,前者是印尼战略地位的体现,后者是印尼人口和产业的重心,也是印尼维系其在马六甲实力的后方基地。

历史上印尼战略核心区还包括了香料中心马鲁古群岛。著名的室利佛逝帝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但是由于没有控制爪哇岛的农业地区,使得其在面对马打蓝这个拥有爪哇岛农业基地以及马鲁古香料产地的国家一度非常吃力,虽然后来打败了马打蓝,但是对其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外敌入侵彻底将其送到了衰退之路上。后来印尼比较重要的国家麻诺巴歇王国就是一个成功地统一了马六甲海峡以及爪哇岛、马鲁古群岛的国家。因而国力强盛并抵抗住了蒙元的入侵。但是印尼的后方基地——马鲁古和爪哇岛毕竟范围有限,如果以海洋贸易为生的外敌,比如伊斯兰商人、西方人入侵,依然难以抵抗。麻诺巴歇王国的衰落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在印尼兴起而发生的。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兴起是从沿海的城市开始的,比如三宝垄、泗水、马辰、亚齐等,这些城市都在马鲁古、中国到印度、中东、欧洲的航线上,贸易量巨大,因而战略地位重要,能够通过贸易而获得的外部力量也很强大。而麻诺巴歇王国依靠的后方基地仅仅是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而后者多为小岛,除了香料基本上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口和粮食,麻诺巴歇王国被沿海城市的伊斯兰商人领主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来淡目王国内乱后,印尼迅速分裂成很多小国,爪哇岛甚至旧有万丹、日惹、马打蓝、三宝垄等分裂的小国,难以统一起来,西方殖民者强大的战斗力很快就让印尼这些小国臣服。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荷兰人取得了印尼的统治权。


今天印尼的地缘格局和历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首先是马鲁古的衰退,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相应的加里曼丹岛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使这里的地位相对提高,不过印尼石油资源并不占有世界级地位,所以加里曼丹岛更大程度上是爪哇岛的战略附属和外围地带。坤甸、马辰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爪哇岛北方门户的作用。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苏拉威西岛,北苏拉威西省的万鸦老是整个印尼的北大门,而望加锡则是爪哇岛东北部的外围门户。


所以今天印尼最核心的地区就是爪哇岛和马六甲海峡了,而马六甲海峡通航能力有限,使得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迅速崛起,使得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龙目岛一线成为当今印尼的核心区(core-region)。


首先说说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今天分属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三国,这是英国、荷兰两国历史遗留,先不说马来半岛的情况。马六甲海峡沿岸是苏门答腊岛最重要的地区,棉兰、巨港、占碑、北干巴鲁等城市都在海峡沿岸。苏门答腊岛的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印尼最富的几个省份,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就是爪哇岛及偏远的巴布亚地区。苏门答腊岛有几个重要的城市或港口:亚齐、棉兰、北干巴鲁、巴淡岛、巨港。亚齐是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出口)处,面对着印度和中东,联系非常方便。棉兰是北苏门答腊省的省会,也是全印尼第三大城市,华人众多,有着较为浓厚的商业传统。北干巴鲁拥有印尼的陆军和空军基地,这个城市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也可以向北或向南控制住整个苏门答腊岛东部一线。巴淡岛是一个靠近新加坡的小岛,被印尼划为经济特区,近年来经济繁荣,成为了新加坡的后花园。巨港是爪哇岛的西北门户,也是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交汇处的一个大城市,室利佛逝帝国就在此诞生。

爪哇岛是印尼整个国家资源调动和分配的中心所在,这个岛屿集中了印尼接近60%的人口和经济,也是很多外岛资源的转口中心(在泗水或雅加达转口)。这个岛屿可以大致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块。内陆的火山山间谷地土壤肥沃,拥有许多河流。北方的沿海则是内陆农业区的对外贸易中心,雅加达、三宝垄、泗水都是这种类型的城市。而万隆、梭罗、日惹都是作为农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后两者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被荷兰人占领,因为作为一个单纯的农业区,他们很难对荷兰人的统治构成威胁,荷兰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各个港口,打造了覆盖整个印尼的贸易网络。随着印尼的统一,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具有支柱的后方产业意义,雅加达、万隆、泗水的工业成为了养活人口和供应产品的支柱。而随着资源的开采,一些外岛城市也渐渐重要起来。不过依然离不开雅加达对于整个经济的掌控和调动。所以雅加达成为当今印尼的最核心所在,而雅加达的核心作用离不开其所在的爪哇岛的支持:雅加达的人口很多来自于爪哇岛的农业区,而爪哇文化也是印尼文化的主体。爪哇岛的格局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核心-腹地结构,北部几个沿海城市与内陆的农业区联系起来共同组织起了爪哇岛核心区。

小巽他群岛、马鲁古群岛、巴布亚群岛在今天印尼的地位已经大幅下降,但是作为一个战略缓冲区还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是东亚到澳大利亚的必经之地,虽然这个贸易关系比较弱,但是却也是印尼能够掌控的一个。但是由于人口太少、岛屿太多,难以产生大的城市,所以亦难以威胁爪哇、马六甲的核心地位。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能够一直保留也正是因为这里在近现代已经退化成为一个边缘地区,其影响力已经难以抗衡爪哇岛,殖民者和传教者也很少愿意去这里争夺,使得巴厘岛的文化保留下来。幸运的是,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海景使这里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使得巴厘岛在印尼国家决策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印尼全国规划就强调巴厘岛是一个旅游中心,要服务全球游客。加上龙目海峡的开发,巴厘岛可能会再度成为印尼一个重要的地区。


今后展望,由于南海地位的提高,以及未来克拉运河的开通,会使得纳土纳群岛成为一个重要枢纽和战略区。今后印尼很有可能会在该岛或者加里曼丹的坤甸一带加强部署,以建立其对南海的影响力,但是由于和中国距离较远,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冲突。就其他国家来看,不排除印尼和马来西亚之间在加里曼丹岛由于领海的争夺而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印尼主要地理坐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30103/51.html

更多阅读

耵聍对生活的影响及如何正确挖取耵聍 正确的生活态度

耵聍对生活的影响及如何正确挖取耵聍——简介人们一般以为“耳屎”就是耳内的垃圾,其实它有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学名叫“耵聍”。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富含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

紧急避孕药对月经的影响有哪些 紧急避孕药 月经延迟

紧急避孕药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避孕方法之一,但紧急避孕药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吃,也不能随便乱吃,一些女性在服用紧急避孕药后还发现自己出现月经不调问题,那么服用紧急避孕药对月经的影响到底如何呢?服用紧急避孕药一定会导

通胀、通缩对股市的影响 通缩对股市的影响

通胀、通缩对股市的影响(摘自国泰君安王成《策略投资》)通过研究通胀史可以发现:1高通胀会扰乱资源配置效率。基本上对应的是经济停滞或者衰退,典型的是“一战期间及其后”、“二战期间及其后”和“70年代滞胀”。在高通胀阶段股市和债

《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 微波炉辐射距离

Lita Lee博士是《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一书的作者,也是我的广播节目的嘉宾。她在书中写道,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Lee博士观察了食用微波食品者的疾病状况,发现其中淋巴紊乱的状

声明:《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哪些影响?》为网友美得不像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