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微信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金庸小说中,大侠都有钱,有人奇怪这些钱都是从哪来的。我的意见是,钱哪来的不重要。韦小宝抄了鳌拜的家,钱就够一辈子花了。但韦小宝不在乎钱,四处散给别人,散到最后钱反而越来越多。和韦小宝相反的例子是风际中,风际中背叛了天地会,想升官发财,清廷只用芝麻大的官就把他收买了。他到死都是一个穷人。
韦小宝和风际中象征了两个世界。韦小宝是武侠世界的人。风际中是现实世界的人。武侠世界里,钱一点都不重要。驱动人生活的动力是追求武学上的大成,如欧阳锋、周伯通;或者为报杀父之仇搞清身世,如萧峰、石破天;或者为履行对朋友的承诺。如谢烟客、江南七怪。江南七怪因为和丘处机的一个承诺,从江南跑到漠北生活了十八年,还死了一个兄弟。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多少十八年。在武侠世界中,一个承诺就可以成为生活的动力。现实世界中很少见。
现实世界中,驱动大多数人生活的动力是挣钱。虽然挣钱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它是个必要条件。一个人要先挣钱,养活自己和妻小,进而实现人生的意义。但常人往往在第一步就折腾了一生。一个人每七天当中有五天是为了挣钱而生活。这么过一辈子,还发现钱没挣够。
武侠小说不需要关心挣钱。武侠小说里的人都是手艺人。随便劫点不义之财就够吃十年八年了。就不说金庸,侠义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发配孟州,身无分文,连贿赂狱卒的钱都没有,施恩照样让他大吃大喝。因为武松有本事在身。会打架也是一门手艺,手艺带在身上,随时可以变现。对手艺人来讲,钱永远不是问题。
黄蓉刚见郭靖的时候,是乞丐打扮。郭靖请他上桌吃饭,店小二很不情愿地拿来碗碟,黄蓉说要好菜,郭靖让小二赶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黄蓉说,先别吃肉,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店小二冷笑着问她要什么果子蜜饯,黄蓉说,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蜜饯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店小二就不敢小觑了。等黄蓉说下酒菜要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这些,店小二就吓得张大口合不拢了。能说出这些,绝非乞丐之辈。
金庸高明在哪里呢?高明在写小说永远不是他人生的主要追求。他写武侠小说,同时也是个武侠世界的人。现实世界的人怎么写武侠小说呢,就像今天玄幻小说的写手,闷头在屋里,每天码两万字,足不出户。那你怎么写出郭靖黄蓉这段的菜谱?
比如段誉,南宋时代大理的储君,将来要继承王位。我们要写这个人,怎么下笔?写不来。因为不熟悉那个时代大理的风物人情。这样的人,在太湖碰见一个中年寡妇,王夫人,按照小说的内在逻辑,一定会有矛盾冲突,但这种冲突怎么展开?要按套路,就像张生和崔莺莺一样,段誉想追求她女儿,她不同意,就要砍断他腿。这就太俗套。
而金庸的展开是茶花,王夫人爱种茶花,但她不懂,段誉懂,说她种的是落第秀才。一盆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一样,都是纯色,叫十八学士;十三朵叫十三太保,还有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风尘三侠中哪朵是李靖,哪朵是虬髯客,哪朵是红拂女,都有来历。白瓣红斑的叫红妆素裹,一抹绿晕一丝红条的叫抓破美人脸,绿晕是鹦哥的毛。
一个写小说的人闭门造车,这种东西他写得出来吗?常有网友让我看他们写的东西,很多是千篇一律的校园故事,连名字都千篇一律,我和某哥,光头。我常劝别人不要写作,尤其不要写小说,因为阅历匮乏。有些写玄幻小说的人,写到三十岁没有出过驻马店,小学在驻马店,大学还在驻马店。
金庸小说里有帮派之分,丐帮、少林、武当、崆峒,都有来历,少林在河南,武当在湖北。玄幻小说的作者常因为阅历的匮乏,把这些模糊处理了。所有帮派一律谓之族:狼族,魂族,人族,兽族。而且每个族的成员的个性也相似。简直像元素周期表。卤族元素具有卤族特性,铁族元素具有铁族特性。
金庸小说里,帮派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想当和尚就去少林,想留头发就还俗。但在玄幻小说里,你生是这个族的人,死是这个族的鬼,它是按血统论的,直接堕落到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水平了。很多玄幻小说太粗糙,这种粗糙源于作者生活阅历和学识的贫瘠。但有意思的是,并不影响它火,有很多人读它。
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许多人的生活范围很窄。今日世界,生活的可能性比从前大了太多,但实际践行的生活则较从前窄了。我爸常说,他像我这个年纪还什么都不懂。但他们那代人,到三十岁结了婚生了孩子,就什么都懂了。而我们可能四十岁还像个学生。
朋友回老家结婚,回来说在老家自己像个大人,在北京自己像个孩子。在老家,去看丈母娘,得学会买东西,学会哄她。老婆的二舅表姨叔伯弟兄,都得应付,陪人喝酒跟人唠嗑让人舒坦。表姨的儿子盖房子借钱,还让你跟他一块买建材,这种事就是历练。但一回到北京,生活顿时变得简单了。虽然认识得人多,但关系清晰明了,因为每个朋友之间的权益界限很清楚,许多是点赞之交。要聚就一块吃顿饭,也不用自己操锅碗瓢盆,到酒店订一桌完事。
我父亲那代人,会修灯泡,修收音机,修电视,婚丧嫁娶的事情自己能铺排主持。我不会。现在不会,到五十岁恐怕都不会。因为生活不需要,马桶堵了,打个电话就有物业上门来修。在这种生活下,人慢慢就开始像一个零件。
赫津哈伊写过一本书叫《游戏的人》。他说一个人只有在真正投入到游戏当中的时候,才最接近真实的人。在游戏的时候,人能忘掉生活的种种束缚和羁绊,最大限度发挥出创造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很狭窄。
有人说旅游可以丰富阅历。古代没有“旅游”这个概念。出门在外,做生意的叫商,不做生意的叫旅。像我们这种北漂,就是旅。漂到美国叫旅美。孔子占卦占到《旅》,非常不开心,这意味着一辈子颠沛困顿。游呢,像鸭子在水里四处游荡,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游”好比今天的“浪”。说浪有骂人的嫌疑,浪到丽江,浪到湘西,随便浪。杜牧诗说“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今天的旅游,到一个地方,订酒店,买门票,逛景点,购物,再坐飞机回来。三天,或者七天。对风物人情了无所知。而《射雕英雄传》里的旅游,郭靖黄蓉骑着小红马,往南,没有目标,没有旅游攻略,碰见好山好水停下逗留半月学游泳。到了一个镇子,没有吃的,黄蓉去偷人家的鸡,不用拔毛,糊了泥巴烤熟,剥掉泥巴毛一起褪了。这时候碰见洪七公,三人一起旅游,他们相当于驴友的关系。他们在一个镇上,也不是大景点,黄蓉去买菜,亲自下厨,待了一个多月,做得菜不重样。今天旅游没有人逛菜市场了,很少有酒店能自己下厨。你花了那么多钱去一个城市,不看景点去逛菜市场,会觉得这样做有病。但这种观念,就把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抽离掉了。人生变成迅速地挣钱再迅速地花掉,像完成任务一样完成生活。
孔子的时代,教人读《诗经》,诗可以兴观群怨,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些东西,才是生活中重要的东西。金庸小说好看正在此,他出生在大家庭,少年仗剑出游,听闻过很多故事,所以笔底花团锦簇。如果让我描绘一座花园,来烘托氛围,我描绘不了,我知道的草名不超过五种。
今天的小孩,不能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鸟兽没了,草木连大人也不认得。今天的小孩擅长识车标。我见过非常多的小孩,由奶奶或姥姥牵着,这辆是奥迪,那辆是奔驰。大人就以为小孩喜欢汽车,似乎所有小孩都喜欢汽车。其实不是小孩喜欢汽车,是小孩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和敏感。这种好奇心无从在别的地方发泄,只能认认车标。在过去,小孩会认这是槐花,那是榴花,这是芍药,那是锦葵。我见过一个孩子,会背北京地铁图,别人问从哪到哪,他能说出所有站名。这孩子非常聪明。但他一旦长大,就会发觉这种知识趣味索然,因为它们毫无美感可言。而如果那是一株花一棵树的名字,是风土人情、诗词歌赋,从中得到的审美经验会伴随他一生。
美育非常重要。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好,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有没有审美的能力。能否发觉世界的万种美好。像曹雪芹、金庸,都是审美大家。我读金庸,第一遍是读故事,第二遍是领略意境。像东海之中开满桃花的仙岛,桃花影落,神剑飞舞;碧海潮生,玉箫声动。相当之美。
再如郭靖黄蓉在太湖归云庄,夜半听得风声,跳出墙外,穿过奇门遁甲的村路,来到湖边。太湖上正有金人经过,侠士密谋劫他们船只,郭靖黄蓉飞身跳上船顶。船渐渐驶向太湖中央。四望尽黑,唯有远处点点渔火。船舱中正密谋家国之事,而一对正当最好年龄的侠客佳人在舱顶领略这太湖夜色。既惊心动魄,又诗意盎然。如杜工部的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种意境,旅游能领略得到吗?
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家长是国企老总,特别希望孩子将来能跻身西方上流社会。他对西方上流社会的理解是每个人都会打冰球。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去学冰球,每天上完课,背着重重的书包去冰球场练习到十点,再回家做作业。这种家长可谓愚蠢,他对教育的理解太肤浅。当他让孩子花太多精力面对这些东西,孩子就会对世界的千姿百态一无所知。假如金庸从小被他父亲关在房间研究写作,他肯定写不出来那些作品。
金庸写郭靖背着黄蓉上山求一灯,路遇渔樵耕读,中间的娃娃鱼、对联、难题,写得活色生香,简直像一本博物志。由此可以看出金庸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读金庸最重要的是养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一个人要多爱生活才能熟稔这些掌故。金庸少年时爱习武,中年喜欢听戏,下围棋,他有本散文集叫《寻他千百度》,里面谈京剧、围棋、荷马史诗、莎士比亚。他有相当高的审美品位,然后来写相当通俗易懂的小说,才能摇曳生姿。而那些只关心提炼文笔,制造悬念,谋篇布局的人,就好比一心研究炒菜的人却没见过什么食材。
最后,谈到写作,想举个例子。段誉刚上曼陀山庄,阿朱阿碧和小环手拉着手走进了花林,留下段誉自己。这时,金庸写了一句很妙的话,写段誉:
“他走上岸去,眼看四下无人,便在一株大树后解了手。”
妙在解手。这是颊上三毫,添了解手,故事立马立体了。小说是虚构,但小说中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在虚构外壳中生长出来的真实的情感,故事。段誉是个虚构的人,但解手则是真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坐车坐船之后憋得慌要解手的经验。所以,添了这三毫,故事就亲切生动了。问题是,金庸老爷子怎么能想这么细,把段誉憋得慌都想到了呢?
我的猜测是,金庸前边写得紧张,没来得及上厕所,写到这里,告一段落,才觉得憋得慌。于是起身上厕所。上完回来,想到故事里的人物也该憋得慌了吧,于是,让段誉找棵大树解了个手。
只此一个细节,就看得出生活对写作的滋养和助益。如果不于此处留意,只去琢磨如何来钱,生活将何其寡淡无味。
王路微信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