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家境不好还不愿意努力学习争取改变?
我以前“家境不好,还算努力”,自吹努力和学霸都是相对的,但家境真差。一提家境就像讲故事了,为节省读者时间,我把自己的故事放下段引号里,可以跳过只看黑体结论
答主读书的时候,因贫困生典型五次被各省卫视采访,现实生活中没见过出身更差的,没有模仿人家的学习路线。我出生时父母都年过40,我两岁父亲患上冠心病,先半工后内退。我妈轻度残疾,农村户口无业。直到我高中毕业,父亲去世时,家庭月收入都没过五百。而且父亲从我初中起就经常犯病住院,我常因此担心焦虑难以专心学习。好在我爸又跟贫民窟的其他家庭不同,他比较有知识和眼界,有几个阶段性教育战略还不错。
一是报户口给我虚报了一年,便于提前入学;
二是因为冠心病半工内退,就在家专心教育我,重点放数学,三四岁时,两位数和无需通风的分数运算基本心算掌握了。事实证明这是他最正确的一步,数学教育成本最低,便于超前教育。后来从初二开始的各种数学竞赛,我都是市里前两名了,唯一个超过我的,他父母都是大学数理老师。
三是小学入学借钱凑赞助费加托关系,让我进了一个不算太烂的小学。
从初中开始,他没有直接插手我的学习,只在关键时候扮演战略助攻。中考志愿骗我说家里有钱,考不上也有钱买,是为了避免我焦虑。高中时候偏科太厉害,单靠竞赛省一保送保不了太好的,我就退而求其次选了同济。他是劝我高考,我没听,结果随便考一下除清北分都够,晚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就给我定了一个留学计划,虽然他一年收入也不及一个国际机票。那时没网络,他做法非常蠢,每当报纸上看到留学信息就收集,听到谁家孩子拿奖学金留学了,就去请教记录攻略。可惜的是,我刚上大学,他就去世了。本科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奖学金助学金,我爸这个智囊助攻不在了,你让我怎么留学???说实在的,做梦都皱眉头跟他讨论。也确实因为家里少了这个顶梁柱,空手套白狼的留学攻略有点欠优化:详见 大家族里,一直被亲戚作为教育子女的榜样。每有人问我“自己孩子很聪明,但是不努力学习怎么办?”
我都毫不客气的回复“他并不聪明,能够‘坚持不懈学习,而不感到厌倦,甚至陶醉其中’,本身就是智商的表现。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是最大的智慧。而兴趣的培养则是教育的关键点。越早越好,尤其是启蒙阶段,而这很难外包给学校的。
这种学前启蒙所需投入的,并不一定是金钱,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如果父母有时间和精力,自己投入往往更好。根据今天985/211的水平,如果大家结婚生子以后没有工作经济压力,把时间放在子女教育上,肯定比普遍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更好。德国政策就促使高学历的女性当家庭主妇,这样等于把一半高级人力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抚养上。
读书本身就不容易,脑力劳动更累。以前考试或大作业deadline之前,特别喜欢去研究厨艺、打扫卫生、做做运动,因为这些体力活动,远没有读书那么痛苦啊。而读书时间管理,安排技巧特别需要经验积累。穷人读书更是一个optimization under constraint
举个短期的例子:我大概花了三个暑假的时间,对短期的学习规划做出比较优化的配置。
但是如果换成10年期的学习规划。人生有几个十年呢?其中又有多少可以用来读书呢?这一点只能靠家族经验积累。古代的井田制,会把“井”字中间的那1/9的田地产出,给宗祠办学堂,大家族子弟集中教育,师生均为本家(红楼梦贾代儒学堂),也便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比如说我父亲那一代的土办法可以总结为:幼儿期启蒙数学裨益长久;讲历史故事有助语文基础;越是年幼可塑性越强,乘机投入精力培养适当的兴趣。
等到下一代,我在上一代的方法基础上,总结了更多的经验:
父亲不懂的外语教学,我又类似的心得
即使是上一代略懂的数学:我也可以适当调整,减少算术的启蒙,追加几何和线性空间
艺术部分上一代完全忽略,这个是正确的,穷人完全学不起。不过自己在法国熏陶了七八年,好歹耳濡目染一点。到了下一代,就略微可以引入。
------------以下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节事例到理论论证-----------------------
我在反思自己出身局限的时候,也思索过家境出生和学习能力的关系。虽然没有高票答案的统计数字,也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定性客观研究过,跟高票答案结论略出入:
学习成绩一般同上一代的知识文化智商相关度更大,而非家庭经济。
学习能力和兴趣更依赖父母的直接精力投入,而不是经济投入。
虽然存在学霸家境好的现象,但这种相关性是间接的(学霸和父母高智商的相关,再加上父母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相关,才间接推得学霸和家境的相关)。我在中学和本科都做过班干部,因为自身家境敏感,所以统计同学父母单位的时候,特地关注了一下其他人。
我大概看过中学500人和大学200人的样本,发现以下三点现象。
1.中学学霸父母多是教师医生类知识分子职业。
2.我们城市更富有的商人子弟极少在学霸之列。
3.大学里寒门学霸不少,家长教师尤多(小学、乡村、单亲的弱势家庭)。
如果说读书水平更经济相关,第二三点现象都是反例,但是恰恰说明明两代人之间智商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第二点,在我们那个城市(安徽蚌埠)更为明显。八九十年代是江苏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物流枢纽,小百货商业繁荣,有很多做二级批发富起来的小老板,其经济水平超过白领,但是子女成绩一般。即使做大的留学,也清一色选择墨尔本,土豪们很少关心英美加的情况,相反知识分子子弟留美的较多。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又把样本放得更广了一点,从我的故乡城市,放眼到全省。因为安徽省自清末民国经济衰落,但是依然文人辈出。蚌埠曾是皖北最富裕城市,从1910年的小渔村到1990年安徽省第二大城市,且民国期间两度作为省会。非常有趣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教育异常恶劣,不仅全省垫底,而且连自己下属的县城农村也比不上。该地区的学霸,有精英六名院士和袁仁贵部长和史玉柱(虽然商人,但也是浙大数学系,软件创业起家也列为学霸),毕业于县城或农村中学。应该是周边县城乡村历史更悠久,文化底蕴积淀浓厚。
但是皖北乡村,比起黄山、宣城、桐城曾经人杰地灵的皖南县区,又被甩出了好远。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之后,皖南徽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是经济盆地。而这一区域寒门贵子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必然得益于当地数百年的文教传统。
因为答主家境特殊,还处在保守穆斯林和汉化穆斯林的交界带,大家族基尼系数特别大。三代内的亲戚有跟我一样困难的,也有亿万资产的,姑姑的亲家还是两院院士。但不论其阶层,没人否定读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但实施到细节,就拼家长智商了。有个农村表哥,做松花蛋的,如果读初中的女儿要补课或者去绘画舞蹈班,从来不吝啬钱。但女儿放学第一件事是去她妈摊位上帮着卖咸鸭蛋。这件小事上,小侄女没那么孝顺,她妈也不需要帮忙,去摊位卖鸭蛋,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写作业、学习拖延症的一个借口。但是我表哥没上过学,恰恰就不懂这个道理。
另一个表姐开饭店的暴发户。女儿高考后报志愿,一家人两眼黑。大四的时候小侄女想去英国留学,虽然钱不是问题,但这对她妈是个陌生的领域,于是就本能的排斥。结果小侄女考研了两次,入学的时候,她同学在英国都快master毕业了。....待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更多阅读
有些人为什么怎么吃都不会胖?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胖
有些人为什么怎么吃都不会胖?——简介这个世界上存在着2种人,一种是胖子,还有一种是瘦子。胖子天天都想着如何去减肥,而瘦子。。天天都在想着如何增肥。那么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下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会胖。有些人为什么怎么吃都不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交心
有人说:亲情是天性,爱情是缘分,而友情却靠努力来获得的;我个人认为友情更是一种缘分。因为友谊全凭一个缘字开始,友情全凭一个信字延续,朋友全由一个心字长存。人生离不开朋友,但交上真朋友不易。真正的朋友有四心:一 诚心:抛开名利,坦诚相待,
转载 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 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
原文地址: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作者:傲雪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
2017年一号文件 农民们为什么对一号文件还不满意
别以为每年的一号文件一发布就万事大吉了。也许老百姓并不十分满意,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典故,老百姓并不知道得到补助之后,下一步会有多大的发展,尽管他们觉得国家现在的政策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可为什么好了?他们并
金俊勉家境很好吗 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不是很好,还不用功读书?
国内存在着太多这样的事例,越往中国深处偏处高处的地方走,你便越能看到更多。这几年我一直在国内各个地方旅行,算是“见了人间”,我支持大家也多去看看这个我们生长的国度,不说三观重塑,至少生命观会有些变化。另,谢谢那些看了此回答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