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漏油是普遍现象 不同语种中的不同姓名却出于同一来源是普遍现象吗?

这确实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亚伯拉罕诸教同源,二是音译的目标语言不同,三是多次转译。下面分别解释。

原因一:亚伯拉罕诸教同源

世界主要的三种一神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源自于闪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并且都将《旧约圣经》中的亚伯拉罕(阿拉伯语音译“易卜拉欣”)尊为圣人。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古兰经》中则称易卜拉辛为“众人的师表”。因此这三门宗教也被统称为亚伯拉罕诸教或闪米特诸教。

根据《旧约圣经》和《古兰经》,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以实玛利和以撒。其中以实玛利(Ishmael,阿拉伯语音译“易斯玛仪”Ismail)是亚伯拉罕和女仆夏甲(Hagar,哈哲尔)生的儿子,穆斯林根据《古兰经》认为易斯玛仪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旧约圣经》中也认为其为阿拉伯人的祖先。因此不少阿拉伯裔取名易斯玛仪,或译为“伊斯梅尔”。

以撒(Isaac,阿拉伯语音译“易司哈格”)是亚伯拉罕与原配妻子撒拉(Sarah)之子。以撒又有两子:雅各(Jacob,阿拉伯语音译叶尔孤白,后改名以色列);和以扫(后改名以东)。据《旧约圣经》记载,雅各是犹太人的先祖,犹太教认为圣经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孙”的圣约。因此现在雅可布(即Jacob)在西方也是一个大姓,犹太后裔居多,理工科的同学对于雅可比矩阵(Jacobian Matrix)一定不会陌生。而对于以撒这个名字,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上述人物关系如下图所示:
宝马漏油是普遍现象 不同语种中的不同姓名却出于同一来源是普遍现象吗?

《马太福音》27:46
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这里的“以利”(Elohim)其实是与“安拉”(Allâh)很可能来自同一词源“主”(希伯来语אלוהּ,Eloah)。我猜耶稣没准也喊过“安拉胡阿克巴”呢。。。

注:别把“以实玛利”和“以玛内利”搞混了,以玛内利是希伯来语“上帝与我们同在”(עִמָּנוּאֵל)的音译,现常用作基督教祝词。

原因二:音译的目标语言不同

我们以基督教为例。西方基督教国家的许多人名都取自圣经中的圣人,以表达崇敬之意,例如大卫(David)和约瑟夫(Joseph)等。《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记录的耶稣族谱如下图所示,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在还在使用的姓和名:

然而《圣经》是以希伯来语编写的,所以把这些人名从希伯来语音译为欧洲各国语言时,由于口音差异就产生了明显的读音变化。比如题主所说的Juan(胡安)即英语中的John(约翰),这是因为西班牙语常把 J 发音为/h/。

说到约翰,这个名字起源于希伯来语,意思是“主是仁慈的”。“约翰”对应的英文是John,对应的拉丁文是Iohannes或Ioannes,对应的(古)希腊文是Ἰωάννης,对应的希伯来文是יוחנן,而中文“约翰”二字是新教的译名,“若望”、“若翰”是天主教的译名。其中,希腊文Ἰωάννης中没有送气音/h/,而拉丁文Iohannes中均有/h/,因此拉丁文Iohannes直接来自于希伯来文,而非来自希腊文。中文的约翰则很有可能是根据希伯来文音译得到的,因此保留了/h/(翰)。约翰这个名字是如此的广为人知,乃至在许多语言中的变体都有特定的翻译,包括:
拉丁语 Ioannes(约翰内斯)英语 John(强)法语 Jean (让或尚)德语 Johannes(约翰尼斯)意大利语 Giovanni(乔万尼)西班牙语 Juan(胡安)俄语 Иван (伊万)荷兰语 Jan(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上图中的西缅(Simeon),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有:
荷兰语Siem(西门)英语Simon(西蒙)意大利语Simone(西蒙尼)德语Simon/Siemens(西门子)

原因三:多次转译

当世界各地的语言发生融合,词汇由西方向东方进行传播时,发音也随着各地方的方言(口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例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语中的发音是:/mʊˈħæmmæd/,而传播到了土尔其发音则变成了/měhmed/或/měhmet/,维吾尔语的发音与土尔其语非常接近(均属于突厥语族,而非阿拉伯语所属的闪语族),因此在从维吾尔语音译成中文时,穆罕默德就变成了买买提。

再看耶稣这个词,在英语中是Jesus,这是从希腊语的 Ἰησοῦς(Iēsous)音译过来的。而希腊语词汇又是从希伯来语中的Yeshua(ישוע,约书华)音译而得,因此英语中也有从希伯来语中直译过来的变体Joshua,这也是英美的一个常用人名,通常译作约书亚,昵称Josh译作乔西。

此外,古今汉语读音不同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西伯利亚中的“西伯”极有可能就是古文中的“鲜卑”;我们现在讲的“回纥”其实并不是指回族,而是“畏兀儿”(Uyghur)的另一种音译,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维吾尔;还有“土尔其”(Turky)则来自于“突厥斯坦”(Turkestan)。

反过来,东方词汇音译至西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单词是China,一般认为来源于“秦”,但转从“秦”转译为China的过程却颇为曲折。首先,秦朝时的汉字发音已经很难考证了,但从宋代的《广韵》(从更早的《切韵》、《唐韵》修订而来)可知,“秦”一词的古音可能趋向于 dzin,而由于中国早在秦朝以前就与古梵国(现印度)存在贸易往来(三星堆文物考证),那么一统天下的秦朝就在梵语中被用来指代中国,即Cīna(चीन,后译为支那)。随着文化交流,Cīna一词流传到波斯,被译为Chin,直到1516年,葡萄牙探险家巴波萨首次记录下China一词。又到1555年,China被引进到了英语中。还有吐蕃(西藏的旧称)音译到英文中就变成了Tibet,而吐蕃一词又可能来自于拓跋(据《旧唐书》)。诸如此类的一词多译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

若您读到这里觉得有所收获,请不吝点赞哦~

本文为Devymex于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必究,欢迎举报,谢谢!
授权日报转载,授权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转载,一般营利性机构/平台非特殊情况不予授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260103/8734.html

更多阅读

汽车变速箱漏油的自检方法 宝马 变速箱漏油

汽车变速箱漏油的自检方法——简介汽车变速箱漏油不注意的话我们一般很难发现,但变速箱对汽车而言很重要,不要等到需要开不动了再去发现变速箱没油了,要是没油了去修一下可是需要很多人民币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检查我们的爱车了!汽车变

奥迪a6解决曲轴后油封漏油 曲轴后油封漏油后果

客户背景:W先生车况:07年奥迪A6L,排量2.4,行驶里程14万公里,后曲轴油封漏油玛蒂解决方案:我在2007年购入的一辆奥迪A6L,排量是2.4的,现在已经行驶了14万公里了,定期去做保养,除了常见的奥迪的通病,有点烧机油外,基本行驶正常,没什么毛病。今年

新车漏油可否提出索赔 BP漏油索赔无止境

     随着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爆燃事故的后续发酵,处罚措施以及赔偿等具体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开始频频提及三年前发生在墨西哥湾的另一场事故,那次事故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几乎击垮一个堪称全球最伟大的企业

原则管理丢弃:中海油治理“漏油”

    在渤海湾蓬莱油田漏油事故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懈怠乃至“嚣张”应对漏油被认为是对中国法规“软肋”的熟知。监管部门也声称: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补偿在立法层面始终没有建立相应制度,因此“对于各类开发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

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大连漏油事件为中国拉响警钟

 黑色的油污冲刷着海岸,至少有一人在黏稠的浮油中溺死,清理残局的工作目前困难重重。  这听上去像是在描述墨西哥湾,但实际上却是大连海岸眼下的状况——中国正在那里全力应对其近年来得到公开报道的、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中国快速

声明:《宝马漏油是普遍现象 不同语种中的不同姓名却出于同一来源是普遍现象吗?》为网友荒村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