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案全国卷 怎么做高考历史大题?(全国卷)感觉自己写了一大堆写很多都没答到点上,但是答案却很简短,如何审题呢?

你所说的答了很多没有答到点子上,主要问题是你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的时候不系统,太过碎片化,简单地说就是想起什么是什么,另外一个是你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太弱,不能准确地运用概念和关键词组织答案。

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个系统的答题思路:

全国卷的历史大题(也就是所谓的材料分析题)有25分、12分和选修的15分三道。

一、25分的大题,一般可以把它称之为“主题式材料题”,即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材料,比如14年的课标二围绕着清代东北移民,16年课标一围绕着人口膨胀主题,材料则是与此主题相关的古今中外史实的呈现,既有原始的史料也有研究著述的摘录,特点是篇幅长,逻辑层次分明。

这类大题的问题设置可以归纳为五类:
1、内涵类(是什么),问题落脚点一般是“内涵”、“特点”、“变化”、“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举措(措施)”等等。
这类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源于材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材料进行分层细读,找到与问题契合的关键词,再融合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这样即使你的答案仍旧没有所谓标准答案凝练、准确,但是绝对可以在思路上接近它。而且你完全从材料里边找答案,不会出现要点遗漏,也不会答非所问。


栗子:2011年全国卷第40题, 以“选举人才观”为主题
第一问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问题属于内涵类,需要做的就是分层、提取关键词、组织答案
答案:答案: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组织答案时,遇到像材料中“功”、“能”一类的单音节词的情况很多,尤其是文言材料,这时候可以尝试为单音节词组词,尤其是古今同义的词,比如“功”组词为“功劳/功绩/功勋”。

2、原因类(为什么),问题落脚点一般是“原因”、“因素”、“为什么”、“(时代)背景”等
这类问题答案有三个来源:
(1)材料 比如今年(2016年)课标一的“人口膨胀”问题,第一问问清代人口膨胀的原因,基本全在材料中。
栗子:2016年课标一第40题,以“人口膨胀”为主题
第一问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问题属于原因类,答案基本全在材料中,分层提取即可。
答案:答案: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
(2)所学知识 联系所学知识的时候不要盲目,一定要结合材料给我们的线索,这些线索有时间线索,有关键词性线索,我们依据这些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去联系所学组织答案。如果是近代史,还要注意内因、外因,如果涉及到某个群体或人,还要注意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栗子:2014年课标一第40题,以“宋应星与牛顿不同命运”为主题
第二问为(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及关键词线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维度分析宋应星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及关键词线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维度分析宋应星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
答案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3)围绕主题本身进行发散思考 当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我们只能围绕主题本身进行逻辑推理。
栗子:2012年课标全国第40题,以“西方城市交通设施及管理”为主题
第一问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仅仅为现象的描述,并未提供背景及原因,结合材料中“1868年”这一时间线索,以及“英国”“世界上第一盏”等关键词线索,可以联想到英国1765—1840年进行工业革命这一经济背景。其他的原因与背景只能根据材料所述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因为交通信号灯设置在伦敦城中,不难想到城市化这一因素,而交通状况的复杂需要交通秩序的维持。
可以获得答案: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3、影响类(怎么样),问题落脚点一般为“影响”、“作用”、“意义”、“评价”等
答案来源与原因类一样:
(1)材料
(2)所学知识
(3)发散思考

4、启示类 问你某个主题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从材料里边进行提炼,注意从材料里边找到比较普遍性的道理和普适性的措施来组织答案。


栗子:2013年课标一第40题,以“海洋利用及海防现代化”为主题
第二问为(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其中涉及到“启示类”问题,从材料中获取普适性信息及措施,可得答案为: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认识类 一般问你如何看待/认识/评价XX
这种问题注意把握两个大的原则,即辩证和历史,然后再自行组织言之成理即可。


栗子:2015年课标一第40题,以“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
第三问为(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把握住辩证原则(一分为二/全面),同时注意历史的原则,即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可获得答案为: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25分大题一般不会超出这些问题的范围,虽然具体设问方式和问题设置可能有所差异,但是“套路”是一样的,把握住这个“套路”,在答题时,你的思路永远是系统和清晰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练习自身的语言组织、表达和行文了,这个要多看、多模仿标准答案的概括风格,久而久之,你在组织答案时,也会更加凝练和准确。另外注意利用材料中原本就有的概念和关键词,可以让答案与材料主题更加契合,也显得更为专业。




12分的大题,我一直将其称之为“开放式、探讨式”材料题,这里我会分析一下它基本的命题模式和特点,然后讲一下比较特殊的“目录型”题目的思路,其他的类型,回头再更新哈。
一、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题目:

近六年高考第41题(12分大题)回顾

年份

Ⅰ卷

Ⅱ卷

2011

“西方崛起”(文字、观点)

2012

“冲击——反应”模式(图文、观点)

2013

汉唐地图题(地图、变化)

中英建筑图片题(图片、比较)

2014

抗日战争目录题(目录、修改)

世界近代史目录题(目录、不同之处)

2015

高考答案全国卷 怎么做高考历史大题?(全国卷)感觉自己写了一大堆写很多都没答到点上,但是答案却很简短,如何审题呢?

公式:科学技术(公式、探讨)

现代中国节假日(表格、变化趋势)

年份

Ⅰ卷

Ⅱ卷

Ⅲ卷

2016

“制度构想与实践”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图”


二、通过题目的回顾,基本可以总结出12分大题的命题模式:

首先,材料永远很多元,包括图片、地图、表格、文字(原始史料、研究著述)、公式、目录等等;

然后,问题的第一问,几乎都是让我们从材料里边提取某些现象或信息,包括

变化、异同、趋势等,或者干脆让我们对材料进行修改或改写(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种是要求对材料呈现的观点进行概括;一种是要求从材料中归纳一个“主题”),基本的提问思路大同小异;

最后,问题的落脚点,就是让我们对之前提取的信息和现象(包括观点或主题),进行分析或评述。如果是分析的话,基本上都是让分析原因(我觉得未来的题目肯定也会让分析特点和影响),那么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其他什么,一般有三个来源:A.材料 B.所学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等 C.根据信息的内在逻辑进行发散思考 ;


评述的话,有基本的答题套路即

1.提取概括观点

2.赞成或反对观点(史论)

3.陈述理由(史实)

史实一般也有三个来源:A.材料 B.所学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等 C.根据观点的内在逻辑进行发散思考

4.总结陈述


总结完12分大题基本的命题模式,有什么用呢?用处就是不管遇到多么眼花缭乱的材料,问题总是那些问题,把握住问题的脉络,去材料中提取、分析即可。


三、然后我们总结一下12分题型的特点;

1.重创新、重变化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分析、提取、概括材料;史论结合;探讨问题;历史思维)

3.与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学术性强

4.开放式、探讨式(答案多元化)

5、重在审题和思路


根据以上的特点,答12分题时,答案很开放,所以选准角度后,可以大胆地组织答案,但是一定要史论结合,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和术语,不犯常识性史实错误,答题语言严谨准确,逻辑性强,多参考答案示例,多模仿。


四、我们谈一下“目录型”题目的基本思路

世界近代史目录题(2014年全国Ⅱ卷第41题)

抗日战争目录题(2014年全国Ⅰ卷第41题)


在说具体题目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基本的历史逻辑:即历史书写和研究具有构建性。

我们知道,历史的绵延构成了现实,现实的逝去成就了历史,历史一旦逝去,即是不可逆的,所以逝去的历史具有客观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不能改变;但是后来人以“后见之明”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时候(表现在我们的题目中就是历史教科书的目录),却具有建构性、选择性和主观性,即为什么历史学家去研究“凯撒渡过卢比孔河”,却不去研究“王二渡过卢比孔河”,虽然二者都是历史;影响后来人书写历史这种建构性的因素有时代、社会环境、研究者立场、史观、社会思潮等等。

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对于同样逝去的历史,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和书写,对于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立场、史观等的差异,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和分析。


理解了这样一个历史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全国卷的这两道目录题:

(1)世界近代史目录题(2014年全国Ⅱ卷第41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时代)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2011年版(时代)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这道题目表面是两本世界近代史教科书的目录出现了差异,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同样是世界近代史,后来的历史书写者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视角来书写,而背后的原因就是时代、社会、立场、史观等的差异。所以这个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抗日战争目录题(2014年全国Ⅰ卷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这道题目和上一道题目的实质和逻辑都是一样的,要我们对1960年代的教科书目录进行修改,其实就是让我们换个时代、社会、立场、史观来看待抗日战争。如果由革命史观向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转变的话,我们会发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因为意识形态的因素,一直被掩盖;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的史实也没有得到凸显,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修改的突破点。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3)而这种历史逻辑已经广泛出现在选择题中了(给几道选择题大家练习练习):

1.(2015,山东文综)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2. (2011年,山东文综)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 (2010课标全国)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最后说一下15分的选修题目,一般我建议大家选择“历史上重大改革”这个题目,为什么?因为套路深。

选修题目的材料全部都是课外材料,很多史实超出了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很难了解每则材料背后完整的历史背景,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材料给我们的有限信息了,而“历史上重大改革”这类题目最能够从有限材料中获取信息来解答问题。

一般“改革史”的材料,总按照这种逻辑来组织:

某个朝代、某个社会出现了一个或多个问题,紧接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开始进行某项改革,之后,就是介绍改革的措施和内容,最后将改革的积极影响以及遗留问题陈述一下(有时候影响也会不讲)。

问题的设置一般也是:

说一下改革的背景(即是材料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说一下改革的内容(即是材料中出现的改革措施)

谈一下改革的影响或评价一下改革(如果材料中有影响,直接提取即可;如果没有就看改革解决了哪些问题,即是其积极影响,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改革带来的新的问题即是消极影响)


栗子:(2015全国卷一)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陈述社会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应对问题的做法)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例,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影响)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1)名称“开元通宝”,样式大小轻重仿“五铢”,重量单位钱取代铢。
(2)币值统一,古代货币的范式固定下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以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140103/7819.html

更多阅读

墨西哥鸡肉卷放什么酱 墨西哥鸡肉卷怎么做

 墨西哥鸡肉卷怎么做?  食材:A鸡肉400克,生菜4片,洋葱丁适量,番茄丁适量,美乃滋适量。B生粉5克,低筋面粉15克,水适量。C低筋面粉100克,蛋1/2个,葱油1小匙,开水150克;腌料:葱段50克,姜片2片,玉桂粉2克,酒15毫升,盐5毫升,胡椒粉少许,麻油少许。

韩国鸡蛋卷的做法图解 韩国鸡蛋卷怎么做

韩国鸡蛋卷怎么做爱华阅读配图  ■原料(2人分)  鸡蛋3个、蔬菜(红胡萝卜1/4个、 洋葱 1/6个、青椒一点)或者(红胡萝卜1/4个、大葱 1根)、 盐 少许  ■做法  1. 把蔬菜切成末  2. 打鸡蛋,放点盐调味  3. 蔬菜末跟

声明:《高考答案全国卷 怎么做高考历史大题?(全国卷)感觉自己写了一大堆写很多都没答到点上,但是答案却很简短,如何审题呢?》为网友爱女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