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屌丝到设计大师的学习方法?

微胖界的吴彦祖

"十年前的一个秋夜,一个青年人,思绪飘忽,就在下午他参加了一个聚会,设计师的聚会,因为他也是个设计师,他猛然间在聚会时觉察到,大家相互认识5年了,而大家和5年前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而前辈的言谈之间,好像和10年前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同,大家仿佛只是年龄增长了,其它并未有变化,年轻人很痛苦,因为他觉得这样下去,再过5年也不过是在重复入行早5年同行今天的日子。

年轻人,拿起电话,打给了他的一位前辈大哥,他说了自己的困惑,

大哥说:你学点管理的知识吧......

于是这个年轻人想起了机场的电视里慷慨激扬的管理学大师,国学大师,于是年轻人开始了机场管理学的修行之旅。"

"哈哈哈,那个年轻人是你吧?"年轻的设计师梅有仁问道:

"是我,那个时候我还是设计界的吴彦祖,而不是微胖届的吴彦祖" 老岳说

"老岳,我现在有时的感觉就像你当年一样,工作3年了,画图画的很熟了,工艺基本也了解,对室内设计这个工作以及设计公司的流程也了解大概了,可是再往后不知道怎么办了?有时挺焦虑的。前几天看到你们成象设计的海报说'唯有行动可以解除所有不安',我看了觉得很激动,我也知道,我要和你当年一样展开学习的行动了,可是我突然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行动?" 小梅设计师说


"你能说的在具体一点吗?"老岳说

"比方说,我已经画了3年的施工图了,在公司的深化部门是老员工, 我想转岗到方案或软装,我也知道,这不是说转就转过去的,我知道我需要学习,可是,我特么怎么学习啊,"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学习主要是多背诵书本上的内容,即使是上专业课也是多临摹而已,可是我工作了,我不知道我该临摹和背诵什么?即使是临摹和背诵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工作后我发现使用上学时候的学习方法根本不好用......"

"有时候同事或者微信上好多人推荐书,我也有买来看,可是有许多看不太明白,不太懂,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看了这些书后会有什么用?我突然觉得我不会学习了。"小梅激动的说


觉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

"好的,我基本清楚你目前所遭遇的困难了,我之前也有过一段时间和你一样,不过我花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才真正的想清楚怎么学习,学习什么的问题。"老岳说

"哈哈,今天有机会get到你10年读书心法嘛? 好兴奋啊....." 小梅高兴的叫道

"你不用高兴的太早,知道没有用,做到才有用,而且学习这个话题非常大且深,如果我写一本书给设计师看的书,我会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关于学习的内容,如果我们当面对谈,把学习这个事聊透要花费我一天时间,今天我先尝试的和你聊一点初级的学习知识。好吧,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设计师,你主要想学习一些什么?"老岳连珠说道

"我一方面想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比如我在看《设计中的设计》,我还买了一本《安藤忠雄传》,说实话,我看了一些句子有时会有点感觉,绝大多数的内容看过后,很快就忘了,我觉的和我的现实工作生活没有关联。另一方面我想学怎么做设计,我工作3年了,图基本都会画了,也经历过一些项目,看过一些牛逼的项目,有时看大师的作品知道好,但是不知道好在哪里?大部分时候就是把大师项目的工艺,造型什么的抄下来。也不太了解为什么大师这么设计" 小梅说


陈述性知识

"其实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展开对设计大师的学习。第一个学习领域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陈述性知识”呢?其实就是我们从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叙事方式,比如:张阿灿和我在肯德基谈了一次方案, 再比如:辩证法是低层级的理性逻辑,你看陈述或描述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或一个事实,这都属于陈述性的知识。

我们整个文科生的生涯,其实就是不断的学习这种陈述性知识,那么对陈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记忆,不停的背诵,直到记住的那天为止,而我们整个应试教育能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基本都是这个,我们叫做死记硬背,这个方法应对考试非常有效。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这一招并不好用了,你就是背下整本的《安藤忠雄传》你也不会成为安藤,最多是个熟悉安藤历史的人。但是这个领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奠基效果的,比如,你要是学英语恐怕依然要用这个方法"


非陈述性知识

"第二个学习领域叫做非陈述性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是指一些技能技法的。

比如,某一个钢琴演奏家,某一个水平高超的运动员,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非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说这种知识无法通过具象的表达传递。

想象一下,我让你看上10年高水平拳击比赛的录像,在看一百本讲拳击的书,然后让你去和重量级拳击的世界冠军比赛,你想会怎么样?一定是被秒杀啊,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用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是无法学习非陈述性知识的。那么请再想一想,我们上学时候的文化课是不是主要由“陈述性知识”构成的,而我们的专业课及对设计的学习是不是主要由“非陈述性知识”构成?"

"老岳,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设计主要就是“非陈述性知识”,我不需要整那些虚的,大师的书云里雾里的我也看不懂,我就好好练习,好好练习画图,各种图,手绘,CAD,效果图,平面图.等等等等"小梅说


设计是动词还是名词

"好吧,你可以这样做,但你这样做只能说明你对设计的理解非常的浅薄......

首先“设计”这个词当作动词的时候,也就是你把设计作为一个动作去执行的时候,做一个设计呈现的时候(还记的战犯购假表里的表现层吗?),设计绝对就是非陈述性知识,

是一种要反复练习,反复实践的技能,就如同弹钢琴一样,可以水银泻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其实绝大多数时候设计的艺术性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

可是,当“设计”作为一个名词的时候,设计可以被视作广义设计的时候,设计就是一个陈述性为主的学科和知识的集合。

好吧,我知道这样说很绕,你可能理解不了,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想一想为什么牛逼的建筑大师,有想法的当红设计师都要著书立说?

如果仅仅是谈技巧,技艺,他们出个满是照片的作品集就可以了,为什么他们要出纯文字的书,要向你传递陈述性的信息。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更宏观,更有高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这些认知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陈述,所以他们著书立说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别人,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所以我认为世界的问题是什么,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的解决方案落实到建筑或设计这些非常具象的地方时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而这种状况是我创造的,是我对人类知识总量的贡献,同时我也想向所有人推广我的方法。"


大师是什么

"哈哈,我好像有点明白了现在室内设计圈里的大腕们,要提出一个概念,要光大一种什么文化,弘扬一种什么精神的原因了,虽然他们说的那一套,我听着云里雾里的......"小梅说

"你说的对,大腕们其实是走在成为大师路上的设计师,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尝试着把自己成功的设计经验和思考提炼总结出一套方法和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喜欢自封各种主义,霸占各种风格山头的原因。 "老岳说

"同时我们通过大师大腕的做法,应该能够察觉到,非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之间是有通道相互连接的,可以相互转换的。大师们就是对自己非陈述性知识作出了提炼和总结,把这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变成了可以在社会中传播流动的显性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马拉松的冠军,把自己的跑步经验整理成可以被叙述的状态,出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虽然你读过这本书,如果你不跑步的话,这本书对你而言是没有用的,不能提高你的身体健康程度,可是你要是学习完这本书再去跑步,你不但会避免运动损伤,还能取得比别人更快的进步,可能别人练2年长跑才可以跑马拉松,你有这个跑步的知识后,练一年就跑的和练两年的效果一样好了。所以,你看,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的流通关系大体可以总结为:

1,大师前辈通过实践产生了“非陈述性知识”。

2,而后总结为“陈述性知识”。

3,然后这些“陈述性知识”被你学习。

4,你必须要通过实践和应用转换成你自己的“非陈述性知识”。

5,于是有一天你再次总结,再次传递,于是整个行业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多。

6,那么最终你也是这个行业牛人中的一员了 "老岳说

"老岳,按照你的说法,所谓大师就是传承和增加这个行业的知识对吗?"小梅说

"是的,有的大师通过出好的作品,增加这个行业的“非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有的大师不但拿出好作品。还通过理论建设增加了行业里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所以这些有理论建设的大师,是大师里的战斗机,比如上世纪的建筑三巨头,人人都有好作品,人人也都有理论建设。”


怎么学习大师

"这样讲的话,那就意味着我要想学习大师的作品,不但要了解他们“非陈述性知识”的结果,多看他们的作品,多读他们的图,甚至多去参观他们的项目作品实地去体验感受。

同时还要注意他们讲过的话,写过的书等这些“陈述性的知识”,通过这些书和大师的思想去解读大师的作品?"小奥问道

"是的,你很聪明,我可以帮你总结一下你刚才所说的:

1,首先要学习这个大师的作品(非陈述性),看看他们是怎么设计的,包括你直接能从图上读出来的造型,比例等非常具象的信息(偏陈述性),这个部分能直观看到,你甚至可以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我有个同学能默画出100种花卉画法,使用的就是这个学习方法。

2,熟悉大师的显而易见的设计语言后,你对他设计表现层的语言很清楚了,那么你需要问自己2个问题:

第一,大师这样设计处理会有什么好处?

第二,这样设计处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想回答这2个问题,必须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从大师的言传中去寻找答案,回过头来,再来看大师的身教,于是,这个过程中你能从一个平面,一张立面,甚至一张材料列表里,读取越来愈多的信息,长此以往,你看任何一个作品时候,能从作品当中解读出来的知识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你进步很快。

3,当你有了越来越多的解读能力后,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专业的训练,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会潜移默化的想起大师遇到同样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

再假以时日,你会想起假如遇到同样一个问题,A大师是这样做的,B大师是这样做的,C大腕是这么玩的,于是你开始思考哪一个设计处理方法会比较好,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拥有局部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时候你就可以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能不能找到比大师更好的处理方法? 于是,恭喜你,你在通往大师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老岳说


老夫把毕生功力传给你

"老岳,原来武侠小说里说的都是对的,没有武功秘籍要找武功秘籍看,而且光看也不行,还要自己反复的练,才能把武功练好,这样才可以学到绝世武功的真髓......."小奥说

"是的,必须反复实践,反复消化,非常艰辛的道路"老岳说

"真希望也能像武侠小说一样,不需要练功,有个绝世高手,把他毕生的功力传给我,我就是绝世高手了"小奥笑道

"哈哈哈,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事,不过虽然没有能一夜之间让你变成绝世高手的方法,倒是有一夜之间让你增长功力的知识 "

"啊!!!快说,快说.....什么知识?"小梅激动道


拓展性知识

"好吧,刚才我们聊了一下学习的领域,为了让你了解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让你功力大增,现在我们先概括性的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下“知识”,先说一下拓展型知识吧,其实你在朋友圈传来传去的内容,都是属于“拓展型知识”,我们日常生活和书籍里90%的知识也都是拓展型知识。

首先拓展型知识的主要的功效是拓展你现有的知识,修正你已有的信息,其次拓展型知识用来确认你已知的,让你获得“安全感”。

举个例子,朋友圈里经常有大师案例的分享,其实就是图片合集,你看了一下,觉得真好,将来可以抄这个颜色,用这个家具,或者直接抄这个立面,哎,李姐家那个项目可以直接把这间卧室搬来用,其实这个信息就是用大师的设计作品去拓展你对设计的想象:卧槽,还能这样设计,真棒。你看,这就是拓展你已有的知识,帮助你提升。

那么拓展型知识的确认功能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每天都在喝的各种鸡汤"老岳接着说道

"这个世界变化实在是太快,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安全感,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的确认我们知道的这些知识还是有效的,来获得安全感。所以,我们朋友圈里各种关于教你做人的鸡汤,各种执行力的鸡汤。这些鸡汤任何营养都没有,只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看的书籍绝大多数也都是拓展型知识,90% 的书是在教你怎么样把已有的事做的更好,拓展和提升你的效率,比如《高效能设计师的7个习惯》《一个户型的18种可能》之类的工具性的知识和书籍,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有很多成功学的书也是确认你已知道的道德教训,让你获得安全感,比如《XX就是一场XX的修行》这些东西化整为零后就是微信的鸡汤。


重构性知识

"老岳,还有剩下的10%的知识类型是什么?" 一直认真听老岳说话的小梅说道

"剩下的10%的知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就是我说的,可以一夜之间让你增长功力的知识,我把这些知识称之为重构型知识"

"举例来说:有没有发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家公司,相同年龄,你懂的我都懂,你会的我都会,可是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和选择,我们的学习能力却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

比如说:同样一家公司离职的两个创业者,一样的学历,一样的技术,一样的社会出身,甚至在原公司的岗位都一样,N年后,一个最后是成功的大企业家,一个还是一家小公司苦苦挣扎的小老板,为什么?

其实之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重构型知识来解释。

大多数时候对一个人的格局和判断力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重构型知识。你和大师牛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那些拓展型的知识,而在于重构型知识。

那么什么是重构型的知识?简而言之就是重新让你用新方式看待世界的知识。

先举个科学的例子,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原始神话和传说里,基本上都是太阳围绕大地循环,因为太阳东升西落这个观察符合我们的直觉,西方的地心说就是源于这个直觉,但是随着人类的信息量逐渐增加,地心说解释不了很多人类观察到的现象,直到日心说出现,这个学说解释说我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个学说非常可怕,颠覆了人类的直觉,所以一开始被认定为是邪说,直到后来通过验证,发现这个解释可以更简洁,更准确的解释人类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可以做天文预测,于是人类才逐渐接受这个学说 ,在日心说的基础上我们人类的近代科学文明才能得以展开,你看没有换视角之前人类是愚昧和黑暗,换了一个角度最后迎来了光明与科学。

再比如,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这句话整个颠覆了我对住宅的理解,从此住宅对我来说不再是:客厅,卧室,卫生间,也不再是:立面,地面,天花面,而是和机器一样,关乎效率,关乎维护,关乎人际关系,关乎成本,我对住宅的认知模型改变了。

从设计屌丝到设计大师的学习方法?

比如效率,住宅的效率,包括生产建造住宅的效率,还包括人在使用这个住宅机器的效率,人是否能在房子里完成生活目标?完成的是否高效,人在房子里的生活目标又应该是什么?(居住的机器要帮人完成什么?),那么人又要怎么去维护这个机器?成本如何?维护方便吗?那么这个机器控制起来方便吗?友好吗?......

你看,无论日心说,还是机器说,都是对我原有理解的重新构建和二次升级"老岳说

"我去,你说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不是我们一直在说的:世界观?柯布西耶说的就是他的设计世界观?"小梅说道

"是的,就是世界观的意思,人和人的不同主要就是世界观的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心里所形成的世界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你看待世界的眼界有多宽广,那么你的格局就会有多大,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你所做出的选择都会和别人不同"


强迫症发作

"再说个详细的例子:

一天一位小伙伴对我说:我喜欢你的作品,老岳。

我吓了一跳,我说:我的作品目前有3个,一个是我自己,一个是成象设计公司,一个是我儿子,你喜欢哪个?

他说:我喜欢你的XX项目的设计

我说:谢谢,那个项目是成象设计的作品,不是我的。

他说:到底哪个设计师的作品?

我说:成象设计的作品,不是哪个设计师的。

他:.......作品不都是设计师设计的吗?你有点装逼哟

我:好吧,我给你说一下成象设计的运营方式吧,首先成象设计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生产好设计”,而这个系统的管理者是CEO,CEO要对系统的健康运行负责,更要对“生产好设计"这个目标负责。

这个系统里有好多分工,所以有好多的岗位,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专业和特质的设计师协作,有的设计师负责研发,有的设计师策划能力强,做设计的定性工作,有的人可以给设计整体的解决方向提供思路,有的设计师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强,负责和甲方沟通,有的设计师擅长方案,能把前期定性的工作展开和细化。有的设计师,要把设计的想法转化成图纸语言,要负责作图。有的设计师负责水电,有的兼职灯光。后面还有软装设计师的工作,包括选形师。如果我做产品研发我还要有打样师。

所以这个是一个工业文明之下的生产体系,我真不好说具体是谁的作品。这就有点像是: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同时,我知道你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大师的XX作品的署名,我相信那更多的是出于品牌传播的考量,而不是真的有个大师,带着眼镜,穿着马甲,撸着袖子,手拿笔和尺子,趴在图板上,从头到尾的,事无巨细的,样样精通的全盘搞定,那是手工业裁缝一般的生产场景,是很经典,很感人,但对不起,那个时代过去了200年了,即使是呼唤工匠精神,也绝不是要倒退到那种场景里,而是对现有的工业分工生产体系的升级。

他:嗯,我明白了,你们是一个团队....像一只手一样,有各个手指,最后握起来是一个拳头.... 谢谢老岳告诉我

我:对不起,你快让我的强迫症发作了,我必需告诉你,你没明白,我们不是团队,不是团队,是系统,是系统。团队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断了就玩完了,我们说的是系统,系统是特么哪个指头没了,系统都能自动补位,而且过段时间能长出一个新的手指....."老岳说


人丑就要多读书

"哈哈哈,我几乎能想象出你一言不合,强迫症发病的样子"小梅说

"是的,我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我相信对方也一样,因为我们两个对“作品”和“公司的运营”这两个具体事上的理解和脑海里的模型完全不同。

为什么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差异会如此的大,我相信这就是我所讲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假如两个人脑海里有相同的一堆知识点,因为一个有重构性的知识,他就可以用这些重构型知识当做柱子和梁,在配合上扩展型属性的知识点,他就可以建造出3层高的大楼,而那个没有重构型知识只有扩展型知识的人,因为少了柱子和梁这些结构,他最多就盖个小平房,不可能有高度。"

"嗯,有点明白了,平时我们所说的,这个人有高度,那个人没有高度,其实说的就是,重构型知识在知识体系里的多寡吧?"小梅说

"是的,我们常说的这个人谈吐有料,说的也是这个。"老岳说

那怎么才可以,学习到更多的重构型的知识呢?"小梅问

"第一,毫无疑问,要多阅读,因为重构型的知识,不均匀的分布在很多的书里 ,即使是《高效设计师的7个习惯》这种书里也有一部分的知识是重构型的。

第二,1哲学,2物理,3数学,4生物学,5经济学,6心理学,7管理学,这个是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对分工分科不同领域里重构型知识含量的排序,假如你有时间可以从头啃哲学,哲学书籍里的重构型信息比重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难解读和理解的。"老岳说

(且听老岳下回分解)

(好吧,老岳下回不一定分解这个,但一定有下回)


岳蒙

2016.07.0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140103/7732.html

更多阅读

屌丝传 会飞的猪的小说

从精神胜利到自我矮化屌丝传2012年,一个新词在网络流行:屌丝。普通网友自称屌丝,IT精英也自称屌丝。白领之间互称屌丝,文化名流也戏

灵思:从产品线结构到职能结构的进化

去年11月份,灵思传播机构的一个员工提出辞职,可是辞职信在协同系统中辗转了3个月方才成功。连灵思内部的一个高管都忍不住在系统中评价道:“史上最牛的工作流。”这刺痛了总裁谭明,也引发了灵思一场深入到组织架构的变革。过去:产品线

政府采购300万元以上 从3元钱到300万元的曲折创业路(2)

艰难的创业之路 在厦门,胥定国有许多同乡生意做得不错,只要向他们开口,借点小钱是很容易的事。可是,他却不愿找他们借钱。想来想去,他想到房东。房东老伯是厦门客车总厂的工程师,为人和善,平时跟他很谈得来。第二天,胥定国到老伯住的地方

阿莫迪罗房车300万元 从3元钱到300万元的曲折创业路(1)

  是啊,从3元钱到300万元,对于所有期望白手打天下的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梦想成真更是每一个创业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可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又应该经过怎样的曲折?完全解读胥定国这个创业样本,给更多创业者一些启示,

马云的创业历程 我的创业历程(从月入1000到2万的)

我是2003年5月份到深圳打工的,那时候的我没文凭也没技术,所以也就只抱着做普工的希望前去寻找工作,但是没想到现实比我想象的更加艰难,工厂一般都只招女工,男工则需要出介绍费托人介绍。初来打工的我除去路费连吃饭都成问题,而且即使

声明:《从设计屌丝到设计大师的学习方法?》为网友煽情的开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