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读书是认识世界,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具体到英语学习当中,大量的阅读对听说读写都有促进作用。阅读这件事情,似乎人人都会,但做到“有效阅读”有时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一个常见问题是:我好像读了不少英文书,看了不少美剧,听了很多英语新闻,好像已经输入很多东西了,但写起东西来依旧文字苍白,思想贫乏,之前积累的那么多素材似乎一个都用不上。
为什么?
因为你可能没有真正理解阅读输入和表达输出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输入”其实应该拆分为两个部分: 阅读或者听力过程(input), 吸收(intake)。从根本上讲, 只有那些被吸收接受的语言信息才是有意义的。之所以会产生“读了很多书但好像没什么收获”的感觉,就是因为读书的过程中只有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和吸收,为了阅读而阅读。汉语中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关于表达输出,数学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说,叫“无限猴子问题” (infinite monkey theorem),这个假说的核心是 “只要给定足够长的时间,一只猴子也能在键盘上敲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出来”。它其实间接说明了:我们的输出表达本质上是文字间的排列组合。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句子,其实都是头脑中存储的语言信息之间的排列组合。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从来没学过某一个特定的单词或者句型,我们也不可能把它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为什么要阅读?因为阅读能增加我们头脑中的语言信息,让我们在输出时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
但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阅读并不等同于吸收。如果语言信息没有真正内化,储存在头脑中,阅读就等于在做无用功。
因此,强调大量阅读固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提升阅读输入效率,将语言信息内化。
一般情况下,从阅读到吸收内化信息,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阅读输入-提取信息-记忆-输出练习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单词,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步骤掌握它 (以 leverage 为例):
1.在阅读中碰到"leverage" 这个单词:
2.查词典掌握生词的含义,记录例句,做好笔记
3.复习笔记,不断强化对单词的印象,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4.进行造句练习,加深理解
以上几个步骤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阅读输入环节一般问题不大,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主要对提取信息,记忆以及输出练习这几个环节进行说明。
1.怎样提取信息
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去粗取精,寻找对语言学习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这段话:
AS NEW YEAR approached a century ago, most people in the West looked forward to 1914 with optimism. The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attle of Waterloo had not been entirely free of disaster—there had been a horrific civil war in America, some regional scraps in Asia,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nd the occasional colonial calamity. But continental peace had prevailed. Globalisation and new technology—the telephone, the steamship, the train—had knitted the world together. (The Economist, 2014.12.22)
其中加粗的部分就是有价值的信息:新年临近可以用"approach", 地区间的摩擦争端是"regional scraps", "knit the world together" 是个很地道的表达,可以用来表示“将世界连接在一起”。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的东西。
对不同的人来说,衡量信息是否有价值的“阈值”并不相同,对有些人来说,"Winter is approaching." 是很新奇的用法,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司空见惯,不过尔尔。
什么样的内容是值得学习和记忆的?我的理解是,去寻找那些能让你感到眼前一亮,能给你带来启发的表达和内容(比如一个新的短语,一个漂亮的句子,一个令人称奇的熟词生义)
举个例子,下面片段来自小说 The Kite Runner ,背景是主人公最后要带小男孩从阿富汗回美国时经历的思想挣扎,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lifting him from the certainty of turmoil and dropping him in a turmoil of uncertainty" 任何人在读到这个句子时应该都会唏嘘不已,感叹作者用词精准,妙手偶得。这就是值得学习记忆的句子,有价值的信息。
不要高估你的记忆力,遇到有价值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以便复习。
关于做笔记,可以利用 kindle和印象笔记等工具来提升效率。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推崇 kindle,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电子工具上实现了纸书的阅读体验,而且在读书笔记的管理上有着纸书无可比拟的优势。
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碰到有价值的内容,只需要一两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标注和笔记。新版的 kindle 上甚至还有全局搜索功能,可以查找任何一个单词在你的 kindle 书库中出现时的具体语境。
笔记的管理也非常方便,在PC上可以使用Kindle Mate 软件对笔记进行分类和导出。如果你用的是多看系统,那就更好了,可以一键将它们同步到印象笔记上,这样在手机和电脑上都能同步信息。一处标记,随处使用。
2.重视复习的作用
汉语中的“记忆”其实可以拆开为两个字,“记” 和“忆”,从"记"到"忆"是有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我们学英语经常有一个误区:只注重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却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在更多情况下,复习往往比记忆新的知识点更加重要。
我们不仅要关注记忆的当时效果,还要关注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而这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规律。
下面这张图说明了遗忘和复习之间的关系:遗忘的进程并不均衡,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缓,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而及时复习是缓解遗忘的最佳方式。
遗忘发展规律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整理的笔记,一定要做到及时复习,复习时要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学习新知识后短期内增加复习频率。(更加具体的复习策略可以谷歌一下"Overcoming the forgetting curve")
3.学会输出和应用
为什么要强调输出练习?
在回答问题之前有必要提及两个人,一位叫 Stephen Krashen, 另一位叫 Merrill Swain.
Stephen Krashen(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 Input Hypothesis, 其核心理念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受足够多的可理解性输入,且输入材料的难度要符合"i+1"的原则[1]。
Merrill Swain 则在此基础上完善了 Krashen 的理论,Swain 在承认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同时, 指出输入不是充分条件, 强调语言输出同样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环节[2]。输出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个:
(1)输出具有“注意”或“诱发”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 即通过输出, 学习者可以发现其现有语言知识与欲表达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 从而找出所存在的语言知识缺陷, 这一功能可激发学习者对新语言知识认知的主动性, 从而更积极地吸取更多有效的输入;
(2)输出具有验证假设的功能(hypothesis - testing function), 即输出能够检验对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假设, 使语言输出者能够根据反馈来修改或重新加工自己的中介语输出, 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 即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协同和反思, 从而促成语言形式的内化和准确掌握。
从本质上讲,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 一种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训练。因此, 仅仅依赖输入不能促成成功的语言习得,还需要有大量的输出练习。
这对我们阅读的启示是:为了真正内化学到的知识,仅仅依靠识记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输出练习。
输出练习主要是口语和写作。我更加推崇写作的方式,因为在写作中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对词句进行打磨,推敲,比较。如果觉得从头到尾写一篇文章太难,那就先练习造句。
将阅读中积累的单词和短语拿出来造句,每个单词写上四五个句子,比如上面提到的"leverage",可以根据写作话题使用这个单词来造句,描述电子产品带来的好处可以说:
Digital gadgets like Kindle and iPad will help us to leverage our time and boost productivity.
用在政治题材上可以说:
If China had more troops in the Diaoyu Islands, it would have greater leverage.
根据不同话题自由发挥,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去查词典,查谷歌,造句的过程越用心,最终掌握的效果会越好。
总结: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从阅读输入到最终内化语言信息,要经历阅读输入-提取信息-记忆-输出练习这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做好笔记,同时,重视复习以及练习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