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高考之后,到书店收藏了一套当年的文综卷。
所以你可以看到,2012年的时候,全国的文综卷总体上还分新课标和旧大纲,其中,湖北、湖南、陕西、宁夏等地方的也用新课标全国文综。
先有世界观,才能有方法论,来看一下大纲卷的文综卷题目。
可以看出来,旧大纲卷文综考察的内容相对贴近书本,真正是“背多分”。当然,现在旧大纲已经退出了高考的。我为什么要说旧大纲卷呢?因为我们的老师大多是旧大纲时代过来的,抱残守缺,路径依赖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遇到新课标高考后,我的地理、历史老师不会讲题了。只能“这个题明显选B”、“C明显不对么”、“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如果你做一份题后,填一个错误的答案去问老师,她会把错误的答案给你讲出道理。所以,在高三我开始像英国脱欧一样,不再听老师的话,天生讨厌死记硬背,尝试去理顺逻辑。同时要说明的是,因为我的数学不好,长年不及格,因此文综、语文和英语是我扳回一城的希望,其中最有拉分可能的就是文综。
来看看新课标全国是不是特别注重能力,尤其是历史,有的女孩历史选择题能稳定地错在8个以上。
--------------------------------------------------------------------------------
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分割线
-------------------------------------------------------------------------------
一、地理(臻于巅峰的学科)
地理答案最少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得高分的。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动态思维、转化思维,同时深刻掌握原理。
1、动态思维
每次模拟考试前,我都会在草稿纸上画一个洋流的箭头图。就是提醒自己要有动态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起一个地理热身的作用,很简单的一个洋流图,一分钟就可以画好,这种圈点勾画在地理里很常见。看一下今年课标三的一道地理题,就是利用的所学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原理。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如果不好理解,你随便想一条河流,可能是大别山脉,可能是秦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我用PPT重制了图片,使之更好理解。
在这里,我用PPT手绘一个图,这也是我看到图时所做的替换,就是把透水岩层替换为海绵,不透水岩层替换为花岗岩,用头脑来替换更方便,知道哪里是吸水的,哪里是失水的。然后,你知道森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之后就可以进行理科分析了。
1、森林被破坏后,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强烈,这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加大 D.河道淤积
第1小题应该说是最简单的,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破坏森林最先影响坡面径流。你基础足够好,应该直接可以把C和D排除。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基本恒定,不会受局部地区植被破坏影响太大。河道淤积也不会让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强烈。
接下来进行比较:蓝色箭头代表水循环,以控制变量法来看。有植被和没有植被的差异在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年波动量,我们姑且理解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水流量。冬季降雨少,植被影响因素可以忽略,河流流量少。夏季降雨多,有植被,陆地降水会下渗一部分。而没有植被,很多陆地降水会汇入地表径流中。所以这个题选B。A错误。蓝色箭头代表水循环,以控制变量法来看。有植被和没有植被的差异在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年波动量,我们姑且理解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水流量。冬季降雨少,植被影响因素可以忽略,河流流量少。夏季降雨多,有植被,陆地降水会下渗一部分。而没有植被,很多陆地降水会汇入地表径流中。所以这个题选B。A错误。蓝色箭头代表水循环,以控制变量法来看。有植被和没有植被的差异在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年波动量,我们姑且理解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水流量。冬季降雨少,植被影响因素可以忽略,河流流量少。夏季降雨多,有植被,陆地降水会下渗一部分。而没有植被,很多陆地降水会汇入地表径流中。所以这个题选B。A错误。蓝色箭头代表水循环,以控制变量法来看。有植被和没有植被的差异在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年波动量,我们姑且理解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水流量。冬季降雨少,植被影响因素可以忽略,河流流量少。夏季降雨多,有植被,陆地降水会下渗一部分。而没有植被,很多陆地降水会汇入地表径流中。所以这个题选B。A错误。
再看第二题,问得更细,依然是控制变量,加上你对水循环的理解。注意,我还是画图。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根据常识,不看下面的ABCD先来分析一番,这里涉及降水量、地表径流中的坡面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腾)量)
好吧,既然是生态文明建设,有这个口号的只有我们这个国家,那就是以我国进行分析。①关于降水量,一个地方的森林恢复是会促进降水量的,我们经常举的例子是亚马逊热带雨林,我们国家的降雨经常与海陆位置,季风,迎风坡降雨这些因素有关。而这些降雨因素都没有变化,你可以排除①,当然,也可以待定。②是绝对错误的。植被破坏后,坡面径流加大,(头脑出画面,一个搓衣板上浇水,先在搓衣板上放块塑料,再放块海绵)。植被恢复后,利益于植被的涵养能力,坡面水下渗入地下,增加了地下径流。所以排除②,选上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接下来的题就比较有难度了,依然是控制变量。最后这个题的画面感要求更高。
3.如果降水最终转变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发生的径流量变化是:
做这个题就要利用起岩层性质了,这种斜杠式的层叠结构会影响到地下径流的流向,我们来用箭头来具体分析一下:
可以看到大多数降水因岩层渗水性不同,大多汇到了乙河之中。,相比之前甲的坡面径流减少,所以甲减少,乙增多。总量可以用逻辑推理,在植被破坏时,河水大多汇入河流中。植被恢复后,降水中有部分下渗成为地下水。这样,甲乙的问题比起之前就算得上少了。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因此选D。
做这种题需要理科思维,文科思维用处不大,有画面感会帮助你解题
这种动态思维每个人脑子里都有,努力培养,别怕。想一下三圈环流、洋流这些的原理。
2、转化思维
新瓶装旧酒,高考考的贝壳堤、磷含量,这些陌生的名词所考察的本质内容都是课本中所学过的,把陌生的考试内容转化为自己学习过的内容需要自己对于原理深刻掌握,把陌生的形式转化为熟悉的形式。
(这种图为玫瑰图,转化为坐标图后特别好做,如果你看到这里了,就先来试试,11题是算出来的。我去做个坐标图。20赞后再更,此篇为文综平时学习。我的千赞回答为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