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无可比拟但是良莠不齐,口才出众但是成绩平平。
既读过博尔赫斯全集也读过哈利波特全集,既喜欢看《红楼梦》也喜欢看《庆余年》。
小时候看《论语》《道德经》,长大了看《三大批判》《小逻辑》,现在看《带着萝莉去抗日》和《屎魔侠》;既自命为一无所有的社会主义好青年,同时还规规矩矩地玩过周易卜卦并信仰过基督教,而且我还觉得星座占卜挺有意思的。
我知道品味像我这样曲径通幽处的人一般都不太爱跟别人解释些什么,所以我可能是这个题目下唯一一个知道你在问什么又同时认真回答你的人。
我怎么好意思告诉题主“读书其实跟看电视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在题主眼里,看书和看电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同时在题主眼里,品味高的人和品味低的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仅在身份上不同,而且可能存在着智力上等其他先天的不同。
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题主个人的妄断而已。
周立波说:喝咖啡的高雅,吃大蒜的低俗。这当然也是个妄断。
在我看来,题主的言论和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论”并没有什么不同。
假设我们大家都承认喝咖啡的高雅,在举国喝了很多咖啡之后,有一天有个人忽然问:“为什么有些人喝咖啡量巨大,却仍然举止低俗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喝咖啡并不能让人高雅。
题主问:为什么有些人阅读量巨大,却依然让人觉得品味俗气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看书并不能提升一个人的品味。
周立波说喝咖啡高雅,是因为他自己喝咖啡,他很想让大家都觉得自己很高雅。

他的观众也喝咖啡,他想轻飘飘给大家戴一顶高雅的帽子,花花轿子众人抬,抬着抬着自然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
多少文艺青年都跑到星巴克,在人家的桌上放一本川端康成,然后发朋友圈:“悠悠清香动人心。”自己也觉得很高雅。
高雅个大头鬼。
题主为什么会觉得看书可以把人的品味看高身体看强各方面都能看得好棒好棒,我相信这绝对不是题主自己忽然诞生的意识,而是被那些文艺媒体给骗了。
题主不是第一个被骗的,也不是最后一个。
媒体各种吹看书的神奇功效,只是因为这些媒体的读者都看书而已,就和周立波喝咖啡的观众一样,他们需要一顶帽子,或者说一个标签来鼓励自己。
题主相信他们的说法,所以自然觉得看书能让人品味变高,品味变高后又能看到品味更高的书,无限循环下去能让自己的品味到达东方不败的地步。
不知不觉地这样看下去,题主越发相信看书能提高品味,于是有一天当题主看到了一个读过很多书,但是“品味”很差的人,他不能接受了。
他怎么能又看《红楼梦》,又看《小时代》呢?
他怎么不是传说中越看越毒舌越偏激越有高人风范,反而居然还喜欢上了低俗下流的网络小说呢?
这样的人成为了题主迈不过去的坎。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完美击破了题主的逻辑:
1.如果看书能让人品味变高,那么这种人也喜欢的《小时代》就是高品味的人的选择,那么就反向证明了鄙视《小时代》的题主品味不高;
2.如果看书不能让人品味变高,那么看了这么多书的题主品味并没有得到提高。
综上,这种人不能存在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题主品味不高。
为什么你就不能老老实实承认,品味并没有高下之分,看书也并不能提高品味呢?
如果按照你的逻辑,看书越多品味越高,那么总有一天你的品味会超过那些写书的人的品味,那么你就会觉得那些书写的都是粗鄙之语,最后到达无书可看的境界。
按照这个逻辑演绎一下就是看书的人会越来越不爱看书。这不是不合情理吗?
看书又不是打怪,品味又不是等级,怎么可能越看品味越高?
品味只是人在意识的路口,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已。
我既看过哈利波特全集,又看过博尔赫斯全集,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我是快乐的,看博尔赫斯的时候我也是快乐的。
当然两种快乐有所不同,但是你看:博尔赫斯和哈利波特自从写出来之后就放在那里永远也不会变了,十一岁的我的手伸向了哈利波特,二十一岁的我的手伸向了博尔赫斯。
但是这不妨碍二十一岁的我同样很喜欢哈利波特,这没有什么丢人的。只是那时候的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博尔赫斯。
有一种复杂但微小的理由驱使我把手伸向博尔赫斯,同样还有很多理由驱使我把手伸向《红楼梦》,伸向《包法利夫人》,伸向《洛丽塔》,伸向《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使我放下一本书的理由就更多了。
这些理由被人们打包起来,并冠以了“品味”这个词。你得知道,这个词只是一个很草率、很模糊、很观其大略不究细节的说法,这些形形色色的理由有时候会有大的或小的差异,但决不至于让你觉得,有些理由很卑微,有些理由很崇高。
如果说这些理由有高下之分的话,那么我心爱的哈利波特就注定非常糟糕。因为二十一岁的我没有选择它。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哈利波特不仅不糟糕还很棒。它的这种棒并不会因为二十一岁时的我的选择而改变。
所以说题主,你认为看书会提高一个人的品味是很狂妄的,你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改变就否定许多本书,许多个作者呢?
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看书仅仅就意味着看书而已。
我从看哈利波特转变到了看博尔赫斯,从看《论语》转变到了看《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我曾经在学校的食堂独自祷告,也曾经用筷子和周易占卜过,而且马原毛概还在不抄袭的情况下考到了90分以上。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转变的。
我生活的时代并没有什么传奇,我所经历过的传奇都发生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意识内部。这些只在我意识内部轰轰烈烈爆发的转变,比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传奇对我造成的影响的总和还要巨大。这些传奇都是看书给我带来的。
所以我喜欢看书。这就是我看书的理由。可能看电视的人也有相似的理由。这些理由既谈不上崇高,也谈不上卑微。
题主,你看的那些书并没有按着你的头让你膜拜。如果你仍然认为它们令你崇高,那是你自己的事,我会觉得很欣慰。但是如果你认为“看书必然崇高”“看不同的书会像摩西分海一样区分出崇高与卑微”,那我就要问你一句了:
“这样看书,你真的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