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这本书怎么样 如何评价《巨婴国》这本书?

差不多十年前,在天涯论坛里有一个帖子,标题是:“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篇帖子是武志红老师发起的,很长,在当时影响很大,看过的人也非常多,点击量有一百多万,盖了两万多楼,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下面跟帖和回复。帖子的核心内容是驳斥一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开篇是武志红在举例说明很多父母的言行根本谈不上“爱”,后面变成了大批网友倒苦水。

对我而言,那篇帖子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多年来与父母之间的许多问题得到了答案。或许今天的网友不会觉得这个观点有什么新鲜的,这个世界上,恶爹恶妈多的是,算不上大奸大恶、但愚昧无知的父母更是大量存在。但在当年还是非常惊世骇俗的。毕竟,从小,我们被灌输的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做这些都是为了你、父母是心疼你、担心你、希望你过得好才会这样……”,这种逻辑自有其强大的力量,使得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内心有着严重的分裂,一方面屡屡觉得伤心绝望甚至愤怒,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对爱自己、为自己好的人心生怨恨,于是只能将负面感受转化为自我攻击。这帖子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是一种解放,从里面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敢于怀疑过去觉得无可怀疑的东西,简而言之:如果不把很多行为看做爱的结果,而是看到里面的私欲、扭曲、控制、以及父母克制不住又未能自察的焦虑和恐惧,并且理解父母有可能是严重心智不成熟的人,诸多问题、矛盾就可以得到解释,从而让自己得以丢掉一些拧巴,挣脱一些心理枷锁。

巨婴国这本书怎么样 如何评价《巨婴国》这本书?
从那时起,开始关注武志红,也陆续看了他不少专栏文章,以及一些书籍。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人,武志红的文字有治愈作用。当然每个人理解不同。对于我自己来说,能在很大程度上挣脱内心那个喋喋不休的挑剔的声音,接纳自己,减少自我攻击,整个人的状态会好很多。

武志红老师的文字浅白通俗,作为初接触心理分析的人,看他的文章会比较轻松,容易入手,很多现象也可以直接套用理论,有实用性。

不过看多了,会觉得武志红对心理分析的探讨似乎停滞了,没有进一步深入。有些归因也有以偏概全之嫌疑。有一些标签式的词语,如“妈宝男”、“大母神”,词语自带贬义,对于许多内心失衡、饱含愤怒、有攻击性的读者来说,这些标签容易直接将失衡转化为对标签人物的指责和怒气,虽然武志红常说“归因而非归罪”,但客观上的确造成了大面积的归罪,对于当事的另一方未必公平。至少我身边就有个姑娘,讨论任何事都要加一句:我现在这样子都怪我妈……我妈哪里哪里对我做得不对云云……听多了,让我等听众难免同情她那位高学历高智商、又干事业又带娃,含辛茹苦却横遭指责的妈妈。我能够理解这大概是自我学习和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可也确实对很多妈妈不够公平。无论妈宝男还是大母神,都是极其复杂的产物、有着多面性。归根到底,很多看起来偏执、恶劣的行为,都不是单纯的扭曲和变态,其背后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某种合理性(或说在某些条件下的合理性),有着内在的一些逻辑,有深层的社会根源。不加以深度分析,只停留在描摹和批判的层面上,对之简单标签化的结果,是妖魔化,只见其恶而不见其苦。诸多“妈宝男”、“大母神”的所作所为,有时令人难以接受,但大部分时候,(她)们也只是些平凡普通正常的人。一个正常普通的人,有一些不太恰当的行为,大家可以有批评、同时也有理解、有同情,但对于妖魔化了的角色,谁还会给予她们理解或接纳?或许这并非写作者的错,但若武志红老师在痛斥大母神之恶时,能够不要停留在现象上的表达和批判上,能够更多地剖析大母神们的处境,去梳理一些行为的根源、背后的逻辑,给予她们一些包容和接纳,乃至于一些同情,哪怕只是一点点,多少都能削减他文字中暗藏的戾气。对,就是戾气,之前看他文章时就有这种感觉,还在自己朋友圈说过这两个字,看到有网友不约而同用了这两个字,很意外,看来大家某些时候的感受是一致的。武志红自己常说,归因,不归罪,但他自己潜意识里,真的没有归罪吗?

回到巨婴国这本书。这次的“巨婴”,又是一个标签化的写法。对于一本畅销书,这样贴标签是迅速获得认同和传播很的利器。但另外一方面,难免显得不够严谨(不过话说回来,心理分析本来就不算严谨的科学)。巨婴国这本书,我本没计划买,按照以往的经验他的书常常是专栏文章的集结,如果看过专栏,就没有必要重复看,后来想想还是买了,算是对他的支持,无论如何,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他的文字确确实实给了我很多帮助。并且,无可否认,他几乎可以算作当代中国人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启蒙者,我觉得这次《巨婴国》一书的畅销及争议,正是他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看完全书,有觉得精彩和一语中的的部分,但总体来说,书里有一些对中国社会的批评和剖析,我不太认可。传统中国社会的集体化生存方式,并非中国独有,只不过中国现代化进程晚了一些,个人主义思潮的出现也晚于西方罢了。前些时间看《人类简史》,里面有一章,标题是“家庭和社群的崩溃”,也提到依附于大家庭和当地的密切社群,其实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逃不脱的框架,也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日常生活的共同特点,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过去,个人获得生存资源的条件相对苛刻,“在1750年左右,如果一个人失去家庭和社群的保护,几乎必死无疑”,个人必须仰仗集体的鼻息生存,那么在这个集体中,要联系和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遵循一些统一的行为模式就显得理所当然、并且被逐渐固化。但现在,国家和市场的强大,取代了过去的大家族和社群,成为个人的新衣食父母。个体的力量得以空前发展,一个人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必向他人过多妥协以获得支持,个体从大家族和社群中能够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旧的条条框框和无形的束缚依然惯性存在,就越来越显得毫无必要,且面目可憎。这是一个权利和责任逐渐失衡的自然过程。近年来有个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很多青年逃离大城市,回到家乡,但无法忍受,又再次离开家乡。表面看起来是源于三四线城市、乡村的熟人文化、地方保护、意识落后,本质上是农耕文化和资本主义的对立。

我记得貌似武志红也提到过,心理不成熟的、有依赖性的人,凡有不好的结果,总是要找到一个具体的罪人来承担所有的罪过,把自己摘出来,而自己不对后果承担任何责任。其实把“巨婴现象”直接归罪于虚无缥缈的“中国文化”,也难免有不成熟之嫌疑。我觉得“巨婴”这个词语本身用得很精彩,也确实说中了国民们心理不成熟的一面。但也没必要给这份不成熟非得找个罪人母亲:“中国文化”。论起幼稚荒唐,各国人民都有一大堆黑历史,何必单给自己扣大帽子、做这种自我攻击?这种文化不自信,也是不成熟的体现吧?

读过此书,若怨恨、归罪、愤怒,就偏颇了,也无必要、更无益处。反过来, 如果能够了解哪些行为是不成熟的表现,作为个体,多多内省,察觉自己尚处在婴儿状态的那一面,尽量让自己心里独立起来、把人际界限划分清晰,做自己能够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不对他人做过多要求,应当是读这本书后,最好的收获了吧。武志红在最近的微博里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感性是神赐的天赋,理性则是忠实的仆人。而我们创造的社会,让仆人荣耀,却将天赋忘怀。——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深以为然。 ​​​”我的感受恰恰相反,理性和逻辑,才是了解事物本质、获得进步和平静的武器。武志红笔下的“妈宝男”也好、“大母神”也好、“巨婴”也好,其实都是感性驱使下,半动物性的存在,能够拯救他们的,难道不是理性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80103/3114.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百度云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

如何评价柴静《看见》这本书? 柴静 看见

【秦春山的回答(31票)】:太过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敢轻易评价,我只说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自己。如何看事情:有人和我说过换位思考,有人说穿上人家的鞋子走路,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你受过的教育,你所处的环境,你站的位置,你的性格,这些都

推荐读者这本书的理由 《谁谋杀了变革先生》 读者推荐

一次有趣又有益的阅读体验  《谁谋杀了变革先生》用轻松活泼的寓言故事解答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难题。变革是一个组织维系生命的动力,然而,组织变革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也会出现时间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如果你苦

第9节:写这本书的目的

系列专题:《工作生活双赢法则:少的力量》  写这本书的目的  首先,请允许我告诉你这本书办不到的事:  它不会告诉你究竟该如何写小说、如何跑马拉松、如何戒烟,这不是一本指导你去做任何事情的手册,这只是一本教你如何简化你的生活

声明:《巨婴国这本书怎么样 如何评价《巨婴国》这本书?》为网友牛逼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