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反对 写的所谓三国名将“徐晃”的故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徐晃本传都没有的事,全是其他人物的事迹各种混插编排成徐晃的个人事迹(张三李四的故事都成了徐晃为主角)。
这算什么?历史发明家?
在评论里被人质疑,他还居然还能坦然自若的继续胡说八道,真是迷之自信!
就这样的答案,居然点赞1千+人,联系本题关注者4千+人,这个比例让我觉得,在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任重道远啊!
另外,若有人问我为何揪这位不放。其实我知道,本题下的回答中各种网文乱出,我没能力去翻史料来纠正,因为我就只懂点三国史。其他在回答时胡说八道涉及到三国史的,我慢慢来,有时间一个个收拾。

第一个胡说八道的故事:
我就直接列bug吧。我就直接列bug吧。
1.曹操带着曹植去关中。
我先上史料。
《艺文类聚·卷21》引曹植《离思赋》: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怀恋,遂作离思之赋……
这段话是出自曹植的《离思赋》序,看起来好像是(太子)曹丕留邺,曹植随父亲曹操去了关中。
其实不然!请大家再看:
《艺文类聚·卷30》引曹丕《感离赋》: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乃作赋曰……这是曹丕的文字。原来,曹操是带了曹植、曹彰、曹熊等等儿子。
经过答主的发挥,搞得好像曹老板这次去打仗是要单独培养曹植一样。

2.曹操打关中“18路诸侯”。
——我不知道这18路怎么数出来的,估计是陷在罗贯中的梗中深深不能自拔。

3.后面的冀州叛乱,具体实施者是谁,答主没说(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结合上下文和史实来推测,相信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会知道这是:
建安十六年(211年),韩遂、马超反叛,曹操率军远征关中,十月,苏伯、田银在冀州造反。

陈志《杨阜传》:太祖(曹操)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
——曹操在安定时,苏伯造反。
陈志《武帝纪》:(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十月,(曹操)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
——十月,曹操在安定。既然如此,那么他发明的故事中主角“徐晃”在哪呢?
陈志《夏侯渊传》:(夏侯渊)与太祖(曹操)会安定,降杨秋。
陈志《徐晃传》:(曹操)使(徐)晃与夏侯渊平隃麋、汧诸氐,与太祖(曹操)会安定。——原来徐晃正跟曹操、夏侯渊一起在关中打叛军啊!怎么就穿越回邺城跟曹丕留守了呢?

4.曹丕要亲征,被“徐晃”劝阻,然后徐晃去平定了叛乱。
妈蛋我都分析不下去了,直接给答案吧:劝阻曹丕亲征的是常林、率军平叛的主将是曹仁!
上史料!
陈志《常林传》:太祖(曹操)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曹丕)欲亲自讨之,(常)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陈志《曹仁传》:苏伯、田银反,以(曹)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田)银等,破之。
这具体“七军”可以查到的有:阎柔、轲比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努力的胡说八道。答主连翻《徐晃传》的时间都没有,却有时间继续胡说八道。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努力的胡说八道。答主连翻《徐晃传》的时间都没有,却有时间继续胡说八道。
让我不禁想起了“办公室政治学”这么高大上的学科。让我不禁想起了“办公室政治学”这么高大上的学科。
——这是一种让发言者飘飘然的学问,同时并产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幻觉,有如对历史环境的身临其境感,常说自己可比“千古一帝”,至少自比“贤臣良相”总是没得跑。

5.“徐晃”劝曹丕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还有曹操之后表现(笑了笑,说徐晃老狐狸云云)。
妈蛋,这种剧情真的很难找出处啊!
我只知道,“苏伯造反”这事相关后续记载有两条:
程昱事:程昱反对杀降,并劝说曹丕听从,曹操回来后,说:君非徒明于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
国渊事:国渊写奏章事,报杀敌实数,曹操问为何不“以一当十”,国渊解释后,曹操十分高兴,提拔国渊为魏郡太守。
——所谓原文中徐晃说辞,曹操说辞,都是历史发明!

第二个胡说八道的故事。

徐晃找汉官撞车,辱骂,革职?WTF!
这个脑洞太大了,我唯一能联想到的是程昱的事。

陈志《程昱传》:魏国既建,(程昱)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只有“争威仪”,具体什么事不清楚,骂人肯定是有的,程昱找人撞车有没有?我不知道!
中尉刑贞也是魏官,也不是汉官,身份也靠不上。
我翻遍所有汉末的史书,也找不到这个敢找朝廷官员撞车的猛人。
所以,这个故事还是:历史发明!

接着,请大家继续看答主在评论区的胡说八道。

上史料:
陈志《程昱传》: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程)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曹操)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孟)贲、(夏)育。”徐晃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拿了程昱的功劳。
就这胡说八道一通, 又300+赞,呵呵~
答主终于有时间翻了《程昱传》,知道错了一处,我不知道为何答主从始至终不肯翻《徐晃传》。答主终于有时间翻了《程昱传》,知道错了一处,我不知道为何答主从始至终不肯翻《徐晃传》。

答主删了不少回复,我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了。看到仅存的一条,是不是意味着,答主解决读书问题都是靠百度?我擦~之前查证程昱率700人守城,也是百度出来啊!
(我确实查不到被删内容是什么)(我确实查不到被删内容是什么)

关于答题内容出处,答主是什么回答滴:
《卑鄙的圣人》和《建安年》都是历史小说吧?《卑鄙的圣人》和《建安年》都是历史小说吧?
小说都会有所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吧?能算数?
我真是第一次在历史圈里看到有人甩小说出来做论据的,莫名自信啊!
另外,你列个《三国志》你看过吗?你不都是百度吗?
《汉晋春秋》、《汉末英雄传(×记)》这些甚至不存在全本的书名(这些书现存的内容都是以注文、引文的方式附在其他书中)列出来有意义吗?
列了这么多书,和胡说八道内容有联系吗?
我看,这段话,除了装逼,糊弄小白,没其他用。
以下是继续糊弄的说辞:
这论调,真神了,答主的想表达的是:这论调,真神了,答主的想表达的是:凡是史书(三国志)没写的,那么小说就会有交代的。
原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当史料呢!

我不知道答主评价曹操、杨修“爱装逼”时的心态是什么。

答主胡说八道评毛玠案。
直接给真相:直接给真相:
毛玠入狱是因为崔琰之死后,口出怨言。
和洽是天下第一丑?我真不知道出处。我只知道王粲长得丑。
帮毛玠说话开脱的有和洽,还有桓阶。
陈志《和洽传》:(和)洽陈(毛)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罢朝,太祖(曹操)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然人情难保,要宜考核,两验其实。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对曰:“玠信有谤上之言,当肆之巿朝;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
太祖曰:“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为君之诫也。”和洽的原话在上,哪句话的意思能和答主胡说八道的说辞对应得上来?
因为曹操不肯说出是谁(答主直接脑补是丁仪、丁廙)是告发者,和洽强调要此案需要两人(告发者和毛玠)当面对质,不能以一面之词定罪。曹操最终不肯说出谁是告发者(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所以毛玠这事才算了。
答主继续忽悠:“曹植处置徐晃,会失去兖州和冀州所有士族的人心。”答主继续忽悠:“曹植处置徐晃,会失去兖州和冀州所有士族的人心。”
这真是人有多大胆,就敢随便想。
徐晃,一个司隶河东郡人,一个地方小官出身,大半辈子都是在军队里混,他的家族又没读书人,他的势力怎么就能影响到兖、冀两州的士人呢?!
——
我深深的为的历史圈爱好者捏一把汗。
这一千多点赞的朋友们,你们天天爱看这种胡说八道的“办公室政治学”,还以为是在涨知识呢?

——傍晚时的第二次更新——

说两件事,经网友 提醒,那篇胡说八道文从昨天(2017.1.1)开始已经跻身网文行列,估计得流传N年了。
被无知文史版块小编换的标题是:
徐晃原来也是碰瓷高人,曹操也被骗,他为了退休啥都做得出来有点滑稽。

第二件事我下午琢磨了一下:曹操要治某甲,某乙说:你要是治了某甲,你就失了天下人的心。然后曹操放了某甲。
这事肯定不是毛玠案。我现在想到了故事原形: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自立称帝,曹操对太尉杨彪不满,以杨彪为袁术姻亲(杨彪的妻子是袁术姐妹),让人污蔑杨彪私通袁术。
杨彪入狱后,孔融去找曹操谈话,曹操开始托词是朝廷办的案子,不是自己的意思,而孔融直接说:“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还丢了话,我也辞职不干了!
曹操这才放了杨彪。
范书《杨彪传》: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曹)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
操曰:“此国家之意。”
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曹)操不得已,遂理出(杨)彪。
还有一例,是中平元年(184年),孔融得罪了大将军何进,何进门客中有人进言行刺孔融,也有人劝何进向孔融示好。
这个故事人物剧情设定和前例不一样,但是也提到了“杀某人,失天下人心”这个梗。

范书《孔融传》:客有言于(何)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何)进然之,既拜而辟(孔)融。

可供参考。

——1月3日第三次更新——

再扯一些。
原文1:由于曹操对于冀州的士族并没有打击,所以土地兼并现象在兖州是没有的,在冀州是比较严重的……豪强带着农民起来闹事。
我不知道“兖州没有土地兼并”是从哪看来的,也不知道曹操打击了多少兖州士族,也不知道苏伯田银造反跟冀州士族有什么联系。
反正在答主看来,他已经洞悉了历史事件本末,“打击士族”、“土地兼并”这些词挂上去,显得看了很多书似的。。。
我翻了一下本题回答,也就在昨天中午,有个答主在我之前也发了批驳的文章,其中谈的关于“斗升互讹”内容可以补充我回答的不足。


原文2:徐晃拉住了曹丕的手,曹丕惊慌的看着自己的长辈。这个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徐晃。
曹丕生于中平四年(187年)冬。
徐晃是建安元年(196年),约九月,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徐晃时为杨奉部将)才归附曹操的。
所以说,什么“从小看着他长大”这种说辞,煽情!

原文3: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曹丕这时候率兵平叛就是僭越,万一被什么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就是犯上作乱之罪。
我不知道当时跟他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网友们,怎么会认为曹丕亲征会是“僭越”?
儿子帮老子做事,怎么就“犯上作乱”了?
这个劝阻曹丕不要亲征故事的真正主角常林的理由是: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说白了就是:赢了不光荣,输了就要倒大霉。所以曹丕才放弃亲征了,这里哪有什么权谋制衡的道理啊!偏偏就是有些人喜欢听这种事,好像古人放个屁都是充满了智慧似的。

昨晚,鸿答主光临本题,回了一大段(见评论第六页),大意是说此事是自己无心之举,至于内容对错,还是一副和稀泥的态度。
今天有热心的网友到他的回答之下要求他删答案,他却还是一副不肯认错的态度,甚至也不肯采取补救,真是非常遗憾!
舍不得1000赞的话,就在正文重新编辑,注明非史书记载嘛,是源自自己杜撰,还是某小说内容,说明白不就行了!
更让我觉得遗憾的是:他乱写的东西已经在网上传播开了。
所以我说“勿以恶小而为之”,诸君共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80103/3093.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反对 写的所谓三国名将“徐晃”的故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徐晃本传都没有的事,全是其他人物的事迹各种混插编排成徐晃的个人事迹(张三李四的故事都成了徐晃为主角)。这算什么?历史发明家?在评论里被人质疑,他还居然还能坦然自若的继续胡说八

关于猫的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猫狗的冷知识?

看到大家都在讲科普常识的小知识,我来说一个可能不那么冷门,但大家并没有怎么意识到的一个小知识:那些你家养着蠢萌蠢萌的小动物们,不仅是你最亲密的宠物与朋友,而且,它们对你的精神乃至生理健康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先讲个故事~2012年12

关于火车的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火车或者铁路的冷知识?

一、不知从何说起,就先聊聊车站到发线的事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是决定铁路线路上单列货物列车牵引重量和总运量的重要因素,到发线有效长度达到1050米,即可常态化开行5000吨级货物列车,850米4000吨,650米3000吨,京广线武汉以北、京九线

生活常识冷知识 有哪些常识最后演变成了冷知识?

谢邀知识分子标准现在什么样不清楚,从晚清到建国初期的标准便是高小以上文化程度。晚清学制改革时规定,高小毕业等同于秀才,如果能读到初高中毕业,这在当时来看就是相当有知识了,这也是为什么陈忠实先生可以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当小学、

声明:《历史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为网友林空鹿饮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