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女儿习惯性用哭闹来作为武器,该如何应对?

谢邀!大部分回答是从行为改正角度来答的,考虑到题主的情况涉及到“看护人变化"以及“老人带娃”,补充几个要点。

1.看护人的变化,孩子需要经历一个并不容易的适应过程。每个看护人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流程不一样,很可能处处挑战孩子的秩序感,你没按孩子习惯的方式和流程来,孩子不抗议才怪。孩子的秩序感(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很容易被大人误解,以为他们在无理取闹。

2.老人带娃一般很少给孩子设限,没有边界规则其实孩子是没有安全感和自由的,哭闹的方式正是她们在表达不满足。没错,被迁就和宠腻的孩子是不满足的,而不是大人以为的“被宠坏了(即过度满足)”。孩子现在仍然用哭闹的方式表达,不是习惯性的延续,只是她们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还在表达不满足而已。

3.孩子真的不会无理取闹,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可能身体不舒服,可能情绪不顺畅,可能秩序感被挑战,可能是在寻求设限的保护,无理取闹只是大人的错觉。你可以用行为改成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但别错过了挖掘背后真正的原因,孩子正在经历些什么,他们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了,他们是那么惶恐不安,他们最依赖信任的人只有当父母的我们。


我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娃2岁6个月),娃的爷爷奶奶来带娃一段时间(2个月),等我们接手发现孩子各种”无理取闹“,可我们之后的发现和经历是充满惊喜的。下面是我的记录:

路易天生脾气又急又大,情绪一上来就气得用头撞地,以前主要靠创造环境少让他生气,以及转移注意力,可这些毕竟是逃避的办法。之前写过的文章和中讲到,尽量“事前避免事后疏导”是应对小宝宝情绪的办法,但长远地看,还是要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今天就跟大家汇报一下初步成果,路易现在已经是一个处理情绪的高手了(说实话比路易妈妈强),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吧。

路易吃香蕉,他一手拿着香蕉爬椅子,结果不小心椅子歪了,路易差一点摔倒吓到了。他来找妈妈说“宝宝要去哭了”,拉着妈妈到沙发上坐着,在妈妈怀里哭(其实连假哭都没有),可见他能识别出沮丧的情绪。

哭一会,路易指着远处的椅子说“那个椅子会歪”,显然这是他情绪的原因,他也能识别并表达出来。妈妈安慰路易说:“路易很会爬椅子,偶尔没爬好歪了很正常的,小心点就好了,妈妈有时候也会歪呢,下次路易小心点爬就没问题啦。”

路易接着说“哭完了”,看来妈妈的安慰说到路易的心坎里,解决了他内心的焦虑。他拉着妈妈说“回去吃香蕉去”,这次他小心爬上椅子开心地吃起来。

这样的桥段现在每天上演几十回,那个一天到晚动不动就撒泼耍赖的小魔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为情绪找到合适宣泄方式的可爱小孩。


这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

路易妈妈从来不会只给结果,详细过程是一定要记录下来汇报给大家的。

首先,路易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提高,现在说话是一段一段的,交流更直接有效,他的脾气爆发程度就低了很多。当他能说出“宝宝生气了”,这句话本身就是很好的发泄,气也就消了大半。

其次,平时给路易讲绘本的时候,路易妈妈比较强调讲解书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中的情绪,识别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基础。比如有一本绘本叫《鸭子骑行记》,如果只讲谁做了什么这个层面,其实挺枯燥的,但如果细细品味每个动物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情绪状态、心理的想法、以及情绪变化的过程,就会发现这是本非常精彩的书。

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需要说明。前2个月爷爷奶奶来换班,这是爷爷奶奶第一次单独白天带路易,他们没有边界的纵容给我们的育儿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他们临走前最后一天,小路易的状态是这样:动不动就躺地上赖死无理取闹,不让做的事根本管不了他无法无天,什么东西都让别人捡,一点点不如意就发好大的脾气,和平时我笔下那个独立自主、守规则、讲道理的小路易简直判若两人。

我们心底相信这些状况是暂时的,路易已经两岁多性格习惯基本成型,不怕短期的影响。在他对语言、人际关系敏感的时期给他更丰富的经历,综合地看可能是更好的,这是我们请来爷爷奶奶的主要原因。

比较心安的是,我们知道路易的规则还在,这从“扔枕头”事件里能找到线索。和两篇文章中记录了路易扔枕头的事情,后来将近一个月不扔枕头了,突然一天睡前他又扔了枕头。

这次他自己说“跟妈妈一起去捡”,拉上妈妈的手就去了,可见他还记得妈妈的规则是什么,没有再尝试让妈妈去捡,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再去试探边界。谁知刚捡起来他又扔了,妈妈很无语说:“不陪你捡了找你爸去。” 爸爸也赶紧表态:“爸爸也不陪你捡。” 路易左看看右看看,谁也指望不上,只好说“宝宝自己会捡枕头” ,乖乖自己去了,还知道很小心不碰到烫手的电暖气。

对于什么时候能修正他这些不良行为,说实话我们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没想到的是,只用了两天时间,路易不仅迅速转变回以前的状态,还在处理情绪方面取得了突破。

这天阿婆刚回来,爷爷奶奶还没走,一家人都在。路易因为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没做好怒气冲天,眼看又要经历一场“大人疲惫孩子焦虑”的冲突。路易妈妈突然想到有一本绘本也许能和路易的情绪共情,这本绘本叫《生气的亚瑟》,之前给路易看他没感觉,现在正在气头上也许有共鸣呢。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生了很大很大的气,他的气变成了乌云、旋风、台风、地球的颤动,把家、街道、城市、地球全都毁灭了,最后还不解气,再来一场宇宙大爆炸,一切化为碎片,最后他在火星的碎片上想自己为什么生气呢,已经不记得了。妈妈绘声绘色地给路易讲这个故事,路易被深深吸引,随着他要求的一遍遍重复,他的怒气也化为了碎片。说实话家长看着也很解气,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了。

爷爷奶奶走了,路易继续试探着我们的规则,发现规则依旧清晰。令我们惊讶的是,路易不再大发脾气了,最多就是假哭假生气,《生气的亚瑟》也不再需要了,这是我们能引导他自己处理情绪的基础。而之前爷爷奶奶在的时候,除了晚上睡觉关门后(扔枕头是在这个场景下),我们的规则基本是失效的,他知道爷爷奶奶会怎样对待他,一旦得不到预期就大发雷霆。

这说明,路易很清楚规则是什么,也清楚不同人有不同的规则,人换了规则就变回来,当然难免要试探下确认规则。


我们发现,路易已经悄然成长了很多,他可以直面自己的情绪,能识别和表达出来,并很好地处理它们。

下面通过这一天经历的几个常见生活场景,介绍路易是如何转变的。

1)一大早起床,路易就开始了无理取闹。爸爸说倒水给路易喝,结果路易等不及爸爸倒水,马上就要喝到水,他之前就没关注到水杯。路易嘴里说着:“宝宝生气了,宝宝哭了。” 他开始躺在地上赖死假哭,一滴眼泪都没有。接着爸爸把三轮车从楼上取下来往餐厅一放,车头顶着栏杆了,路易也要生气大叫“挡住了”。真是莫名其妙呀,这点破事都要焦虑(他的三轮车很久没玩了,之前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放置位置,不是秩序感的原因)。

爸爸出主意,这是路易在试探界限呢,我们不理他试试。

“让他去哭吧”是我们很不认同的办法,路易两个月时试过一次失败了,领教过他的坚持后再没敢尝试。这次看他在假哭,想想试试也无妨,“病急乱投医”嘛。于是我们跟路易说:“你生气就生一会吧,不生气了就自己爬起来。” 然后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不关注他,他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停下来。十几分钟之后,路易自己爬起来说“不生气了”,我们赶紧给予积极地关注,抱他亲他鼓励他说:“路易真了不起,生气就是这样的,一会就过去了。”

这样的引导之所以有用,关键在于时机。这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路易一两分钟就能自己爬起来,情绪已经平复,事情也翻篇过去了。


2)路易玩球时不小心胳膊碰到了柜子,其实没碰痛只是撒娇假哭,妈妈摸摸说“痛了就哭一会吧”,把路易轻轻搂在怀里。过一会问他“哭完没”,路易委屈还没过去,表示“还没哭完”,妈妈平静地说“那你再哭一会吧”,继续轻轻抱着他,没有过多地关注。又过一会路易说“哭完了”,这次他得到了妈妈热情地回应,妈妈开心地亲他:“想哭就哭吧,哭一会就好了。”

处理情绪是孩子自己的事,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里,什么时候处理好由他们决定。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一样,对于两岁半的小娃来说,尊重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你就能看到他们的潜力。


3)妈妈和路易坐在沙发上玩汽车,有个汽车掉地上了,路易装样子伸伸手说“捡不到”,意思是让妈妈捡,妈妈也学他坐那不动只伸手说“妈妈也捡不到”,路易没办法。妈妈提醒他:“怎么办呢,路易想想办法。” 路易只好自己起身捡起来,自言自语说:“宝宝站起来就捡到了。” 妈妈夸他:“路易真会想办法。” 再后来汽车掉了他就自己捡,还兴奋地念叨:“宝宝一离开沙发,就捡到一个汽车。”

其实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的,如果你帮他们做得过多越界了,他们的内心是很焦虑的,这从他们的语言中很容易观察到。


4)路易拖地,拖一会开始干坏事,用拖把使劲砸空气净化器,妈妈不许他砸,他还更用力。妈妈一把抢走了拖把,这要是以前路易得气死,这次路易只是倒地上说“哭了”,妈妈说“那你哭一会吧”,他开始退而求其次主动要求“妈妈抱你”,他还需要得到妈妈的接纳和谅解。话说爷爷奶奶在的时候,妈妈想抱他安抚是怎么也拉不起来他的。

妈妈接着说:“你赶紧站起来妈妈就能抱着你了。” 路易很顺从地爬起来,得到了妈妈的拥抱。路易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宝宝要去床上哭。” 妈妈抱他到卧室,他又说不是这个床,指指书房,于是妈妈又抱着他来到书房沙发床放下,路易看见一个篮球就什么都忘了。

后来又一次他生气倒在地上,知道妈妈会如何处理,他又给自己找台阶下说:“妈妈拉你起来。” 他伸个手在那里,妈妈顺势拉起来就好了。他现在说话都是以我们的口吻说,还分不清“你我他”的指代差别。

终于可以强行制止他了,有办法”对付“了,这令我们喜出望外。


5)带路易去宜家买东西,路易看上一个儿童帐篷,和家里的爬行隧道是配套的,他钻进去待了很久都不肯出来。看他这么喜欢,我们就买回家来。

后来一次路易在帐篷旁边生气撒泼,妈妈灵机一动建议说:“你生气就去这个洞里待会吧。” 路易竟然很接受这个建议爬进帐篷里,妈妈接着说:“等你不生气了就自己出来。” 过一会路易爬出来说:“不生气了。” 就这样,路易有了一个“生气洞”。

之所以路易愿意接受建议,一来这个帐篷是他自己选的他很喜欢,在这个他喜欢的地方待会也有利于他开心起来,二来他也没那么大的气需要处理,他已经通过识别和表达情绪缓解了很多。

过一会,路易拿一个鸭子推车玩,鸭子不小心碰到了柜子角,路易替鸭子表达“鸭子生气了”,于是把鸭子放进生气洞说:“鸭子生气了,宝宝不生气。” 一段时间后,他把鸭子拿出来说“鸭子不生气了”,接着推鸭子玩。一会儿鸭子又生气了,重复刚才的场景,路易也换位体验着鸭子情绪的变化。

说到“生气角”,有一个类似但有差别的东西叫“反思角”,西尔斯也有个“暂停法”(英文叫time-out),在之前文章中提到过,那时候路易妈妈表示找机会考虑引入,不过现在路易妈妈不认同它了,目前为止也没用上。

相比之下,“反思角”仍然是一种惩罚的方式,虽然程度相对较轻,孩子是被迫暂停的;而“生气角”是更直接的方式,且是孩子自己的主动选择。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不良的情绪,与其去行为纠正,不如更直接面对和处理情绪。

当然,方法的使用需要灵活应变。比如“让他去哭吧”,这个方法我们是不认同的,但不影响偶尔拿来一用,很解决问题,前提是宝宝不会误以为被抛弃。关于生气的绘本使用也要讲究场合,平时讲没感觉,生气时候讲就效果显著。你专门设计一个“生气角”宝宝还未必接受,需要看时机,买帐篷时我们也没想到可以用来当生气角。另外,如果孩子还没到能识别和表达情绪的阶段,生气角恐怕在孩子看来只是惩罚角了。“反思角”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不定哪天也能巧妙地用上,前提是孩子不感觉是惩罚。

坦白讲,路易妈妈积累的心理学技术以前用在成人身上挺绝望的,成人太难改变了。可自从用在育儿上,看着在孩子身上这么好的效果,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真是用对地方啦。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人跟我吐槽老人带孩子的种种问题,路易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案例。

这说明,孩子可以按照两套规则来行事并自由切换,爸爸妈妈们白天上班时孩子交给老人看管,不影响下班后爸爸妈妈主导下的管教,只要爸爸妈妈在家时能主导。如果主导不了,那是爸爸妈妈和老人之间的界限问题,和孩子无关。

这说明,孩子早期管教得好是禁得住考验的,不太会受短期环境变化的影响,孩子越大影响越小越表面。爷爷奶奶在的时候我们基本失去了主导权,甚至连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机会都被剥夺,可事实证明路易很快就转变回来了。

这说明,尽管表面上孩子的行为在倒退,这并不妨碍他们内在其实一直在成长,只是没有展示出来的机会。一旦有了土壤,路易这两个月的积累一下子展现出来,我们才惊叹于他进步这么大。

这说明,孩子很容易成为处理情绪的高手,他们没有那么多心理防御机制,真的可以做得很漂亮,成人只能自叹不如。他们天生的秩序感还可以固化下这个处理情绪的流程,使他们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这经历反而给了路易心理弹性,他知道无论他怎样表现都是被接纳的,人生总有破例的时候,谁能做到那么完美呢。


以上个人经历来自我博客中的原创内容。

我的育儿实况直播的文章,微信订阅号“蒙台梭利家庭育儿实践”或者“mtsljt”,博客),最近我还开通了专栏,准备分享对路易0-3岁阶段观察记录的总结,包括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秩序感、自我意识发展等等内容。

目前育儿书绝大多数重理念轻实践,实践也主要针对3岁以上孩子的观察和互动,且案例大多是事后根据记忆整理,省略了对场景的详细描述,过于抽象读者难以借鉴。然而,0-3岁是孩子更重要的发展阶段,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发展场所,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无法按时间的连续性串起来,无法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些背景对如何处理育儿中的问题其实非常关键。本博客采用育儿实况直播的方式,观察路易宝宝的适龄行为和成长,讲述育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基于环境和孩子个体特点量体裁衣式的应对方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60103/701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两岁半的女儿习惯性用哭闹来作为武器,该如何应对?》为网友流连染紫旳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