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校,开始识文断字了,人们总是被告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尤其是意识到每个人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时,这种直接的认知使得人们更加相信“工具论”。
我也曾一度坚信这个说法,并理直气壮地告知当年的学生:“学习好语言很必要,它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去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从事机器人研究,尤其是后来对英语和汉语的研究,才颠覆了我对语言的认知。我更相信语言就是思维本身,而不是交流工具。
我对语言第一个认知,是人类语言存在的本质形式是声音而非文字。
在给机器人输入指令时,我们是把人的思想翻译成计算机语言,再由计算机编译器把计算机语言编译成机器人能够“听”得懂的“声音”1与0的集合。然后机器人就有了思想,进而支配它的行为。对机器人而言,语言就是思想。
另外一个例子更为实际:我的儿子两岁移民美国,汉字斗大字不识一箩。但是,他能听懂汉语。而自初中开始直到哈佛大学三年级,他都在学习西班牙语。当问他的汉语还是西班牙语更优秀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汉语:“因为我能用汉语思维。”这使我认识到,人的大脑是通过声音思维的。靠文字学习语言是一种错误。文字仅有5000年的历史,文字是用于标示声音。而存在久远的语言却是一套有内在规律的声音系统。
语言的内在规律被称之为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但语言学不是语言本身。语言学的学习是一种专门的科目。学习语言从语言学入手,是当前流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可以说是彻底地失败了。这种以语法和文字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致命错误在于它混淆了语言学和语言。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规范的学问,而语言是与经历伴生的思想。
语言与生活经历的声音描述息息相关。除了机器人的研究实践和对自己孩子语言学习过程的观察,我还发现在美国出生的留学生的孩子,说话都比较晚。极端的例子是我朋友的第二个孩子,他生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这孩子两岁多了,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叽里咕噜说出来的是“火星语”,没人懂。
因为他的父母亲说汉语,哥哥说英语,他的幼儿园同伴们说法语。这说明孩子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一致的声音语言体系,才能有相应的思维能力。
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认知外部世界与声音的关系。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下的孩子说话晚在美国很普遍。由此可见,声音(语言)决定了人们思维的形成、方式和内涵等一系列方面,语言也就是思维本身。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思想是由语言对经历的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性功能是交流。但独步在旷野,没有交流的需求,我们的感知仍在工作,我们的大脑仍在通过语言记录经历,形成思想。因此,将语言定义为交流工具,无疑是肤浅的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