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搜索引擎中输入“毒豆芽”,得到相关结果约278万条,13.9万篇,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多以“有毒豆芽”、“黑心商贩”、“黑心作坊”等对案情进行描述。
钟凯指出,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的安全性是得到了国际公认的,无论公检法还是媒体,将之定义为“毒豆芽”很不科学。“为了威慑生产中的不规范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可以采取上限处罚,但不应上纲上线。”
显然,本次的草稿将6-苄基腺嘌呤等重新列为豆芽生产中允许使用的物质,势必将对生产者、消费者、执法者三方均产生极大影响。据了解,该草稿自2014年11月6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按计划将在2015年年底拟定,并作为《食品安全法》配套标准施行。
延伸阅读
6-苄基腺嘌呤是什么?怎么分辨?
6-苄基腺嘌呤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添加于植物生长培养基的细胞分裂素,用在农业、果树和园艺作物从发芽到收获的各个阶段。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将氨基酸、生长素、无机盐等向处理部位调运等多种效能,多用作无根豆芽的生长调节剂,即为大众所知的“无根素”主要成分。
生产中添加6-苄基腺嘌呤,不仅培育出的豆芽白胖粗壮无根须,而且生长周期大为缩短,产量也能提高30%左右。那么,在市场上,该如何区分哪些豆芽是添加了6-苄基腺嘌呤的呢?
农业专家介绍说,辨别豆芽是否使用了6-苄基腺嘌呤,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一是查看豆芽菜根。自然培育生产的豆芽,根须发育良好,无烂根、烂尖现象,而用6-苄基腺嘌呤浸泡过的豆芽,根短、少须甚至根本无须。二是将豆芽秆折断,如果断面无水分冒出,则是自然培育的。如果有水分冒出,则很可能是浸泡过6-苄基腺嘌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