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败酱草药用价值很高,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有很多,在临床应用上也使用的很广泛,下面三九养生堂的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败酱草的常用配方以及日常的食用方法。
目录
1、败酱草的简介2、败酱草的功效
3、败酱草的药理作用4、败酱草的临床应用
5、败酱草配伍应用6、败酱草附方有哪些
7、败酱散的功效8、败酱草的副作用
败酱草的简介
败酱草,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
形态特征
败酱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m左右。
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仅两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
基生叶簇生,卵圆形,边缘有粗齿,叶柄长,茎生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2对羽状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近无柄。
伞房状圆锥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仅2列粗毛,花萼不明显,花冠白色,直径4~6mm。
瘦果倒卵形,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圆翅状膜质苞片上,苞片近圆形。
花期5~6月。
药材性状
败酱草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
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
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为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
顶端裂片较大椭圆状铍针形,侧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窄长。
有的枝端有伞房聚伞圆锥花序,花黄色。
瘦果长方椭圆形,长0.3~0.4cm,无膜质增大苞片。
气特异,味微苦。
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 败酱草的食疗偏方_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5cm。根细长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
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有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
叶多碎落。总状果序生于茎枝顶端及叶腋,果实卵圆形而扁平,长8~15mm,宽5~13mm。
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中央略隆起,边缘有翅,宽1.5~3mm,两面中央各有1纵棱线,先端凹陷,基部有细果梗,长约1cm,果实内分2室。
中间有纵隔膜,每室有种子5~7粒,果实开裂后,留下1纺锤形的白色膜状中隔。
种子扁圆形,宽约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各有5~6条突起的偏心性环纹。
气微,味淡。
以色黄绿、果实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外平周壁增厚,纤维素性。
中果皮外侧为3~5列薄壁细胞,内侧为1~2列纤维,切向排列,壁木化,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常扁缩,内平周壁稍增厚。
中脉维管束的中央为木质部,内外两侧均有韧皮部,韧皮部极窄,其外侧常有1个至数个中柱鞘纤维。
假隔由中脉两侧各伸出一层菲薄的假隔细胞,在子房室中部内弯并互相连结形成,假隔细胞的平周壁极厚,而垂周壁极薄,胞腔缝状或不明显。
化学成分
含白花败酱甙(villoside)、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 等。
性味:性凉,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 败酱草的食疗偏方_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
败酱草的功效
性味
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咸,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辛苦,微寒。"
④《纲目》:"微苦带甘。"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
②《纲目》:"手足阳明、厥阴。"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
《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