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不易引起全球关注的罕见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于2014年3月在西非三国迅猛蔓延,尔后疫情“走出非洲”,登陆欧美部分国家。目前在国际社会和疫情国的共同抗击下,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正逐渐失去气焰,但尚未彻底消灭。持续一年的防控阻击战,给世间留下诸多思考与教训。
疫情来势汹汹
埃博拉病毒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被医学界识别,但它引发的疫情从未像这次一样牵动世界神经。
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获知并确认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时,疫情已从该国西南部偏远地区蔓延至首都科纳克里。此后两三个月间,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不断加重并扩散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新增病例迅速增加。
同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称此次疫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在随后几个月里,塞内加尔、尼日利亚、马里、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出现零星输入型病例或本土感染病例。
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5日,埃博拉主要疫情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疑似及确诊埃博拉病例24666例,死亡10179人。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说,由于疫情影响农业和贸易,西非疫区国家将有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尽管近几个月来西非新发埃博拉病例显著下降,利比里亚和几内亚曾连续十多天没有新发病例,但仍不可掉以轻心。据最乐观预计,本次疫情在2015年中期有望得到完全控制。
援助研发并举
在本国防控体系难以抵御的情况下,西非疫情国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呼声。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和中国、美国、德国等都对急需医疗援助的疫区伸出援救之手。
塞拉利昂外交部长卡马拉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是第一个帮助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的国家。迄今中国已为塞拉利昂提供了4轮援助,其中包括资金、医疗设备、车辆及派遣医护人员。中国在派遣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后,还为塞拉利昂建成第一个永久性实验室。
西非埃博拉病毒气焰渐消余波未平_余波未平
几内亚外交和海外侨民国务部长弗朗索瓦·法尔说,中国向三个西非重点疫情国派遣医疗队,建设医疗设施,中国政府还承诺继续帮助三国彻底战胜埃博拉,这将有助西非疫情国尽快实现新增病例“归零”。
与此同时,多国科研人员加紧研发相关疫苗药物,争分夺秒抗击病毒。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今年2月宣布,在去年埃博拉疫情高峰期表现不俗的治疗药物ZMapp,已开始在利比里亚进行临床试验。同月,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中药常见成分“汉防己碱”可有效治疗埃博拉,是一种有前景的埃博拉候选药物。
去年年底,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获得必要批件,即将开展临床试验。此外,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合作开发的cAd3-ZEBOV疫苗、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rVSV-ZEBOV疫苗均被视为前景看好的防控武器。
亟待亡羊补牢
疾病防控并非只是卫生问题,而是直接牵涉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诸多课题。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医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卫生知识不普及等是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的“帮凶”。因此从长远看,大力解决生存发展问题,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增强疾病防控能力的根本大计。
此外,受缺少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现有药物及疫苗研发模式在应对埃博拉等此前多在局部地区蔓延的疾病时失效,医疗卫生系统应反思以市场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模式。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专家迈克尔·库里拉指出,发达国家很多实验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为研究埃博拉病毒部署力量。此次疫情的一个重要警示,是必须从软硬件方面提升研究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能力,持续研发相关药品及疫苗。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也应对目前医疗卫生能力薄弱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先后为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了总价值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还提供了疫区最急需的专业队伍,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