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

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教师指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开国大典

1 让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2 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5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教师指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6 组织学生完成第4页“练一练”:应选a(这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决定)。

7 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藏和平解放

1 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 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3 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毛泽东两边的西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啊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

・教师总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练习巩固

1 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3页。

2 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2课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掌握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索

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学习英雄热爱祖国

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觉拥军加强国防

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 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 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 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 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 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

2 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 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 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 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 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应选c(“①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

2 根据第7页“动脑筋”:

a. 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b. 他们谁说得对?(都对。)

c. 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师指出:从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

3 完成《历史填图册》3――4页习题。其中最后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a. 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b. 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c. 朝鲜军民密切配合;d. 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质;e. 国际正义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 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资料形成概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党爱国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物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 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掌握

“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归纳分析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唯物史观

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巩固小结

1.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 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3. 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 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 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掌握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辨别图片

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

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崇敬楷模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唯物史观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

2 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 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4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 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6 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

7 根据26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

8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

9 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 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

(其中“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 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 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

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

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

2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 “接龙回答”:)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雷锋

3指导学生完成《填图册》第7页3、4两题。其中有关雷锋的第(1)题可以在课余完成。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应选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填图册》第9页剩余的题目。

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掌握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联系综合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 观

爱党情感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唯物史观

“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动乱和灾难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

2 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革命集团,被称作“四人帮”。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0页各题。

b在34页“活动与探究”中选择一题,本学期内完成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等步骤,最后要把探究成果记录下来。(《史海荡舟》网站将为同学们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方便。)

3根据《新学案》,为一、二单元的复习作好准备。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掌握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综合归纳准确评价

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 观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唯物史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 按《历史填图册》12――13页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41页或《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l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填充图册第12――13页剩余各题。

2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3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1”,启发学生从经营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中,选好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存入成长记录袋备案。

完成《新学案》23―24页“自我测评”。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掌 握

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邓小平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衷心敬仰总设计师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正确树立人生理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 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后来是毛泽东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是总结了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4 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根据4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列表、讨论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时 期

作 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初期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6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1、4(2)两题。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课本45页“导入框”、47页插图和49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都反映了哪件大事?(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2 这些讲话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3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4(1)题:(这些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92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问题困扰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a.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d.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e.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f.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g.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5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a.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b.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 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1”,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应当结合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谈体会,发表议论。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因家长下岗、或因家庭偶发暂时困难时的思想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2完成课本48页“练一练”:应选d(a是“一个中心”,b和c是“两个坚持”,它们都属于基本路线内容。)

3完成《新学案》14页“自我测评”剩余题目。

4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2”, 建议学生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助收集、整理亲朋好友的相片,按照下表所列的内容选出若干张,自己执笔撰写说明文字:

相片题目

拍摄时间

相片人物与你的关系

相片景物与你家的关系

你觉得这张相片有什么意义

备注:

①假如具体年代记不清楚,只要标明大约时间即可。例如:解放前、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也可以根据相片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②意义部分可以反映亲友关系的和谐美满,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日常生活的不断改善、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等。

③不必局限在哪一天完成,可以一边收集一边填写。表格填不下的,可以用其他纸张誊写,粘在课本上。

④极力建议同学们整理成家庭相册或个人相册,热切呼吁有电脑的同学制成电子相册类作品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 握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知识迁移

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继承传统树立责任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学习英模积极进取

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2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

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3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第1、2题。

各民族共同发展

1学生阅读53页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2指导学生联系历史填图册第6页的两幅地图中,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a.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b.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d.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e.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f.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3引导学生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4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55页“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完成连线。(可以通过讨论,先把能够确定的答案连起来,然后在教师介绍下,连接剩下部分。)

2完成课本55页“练一练”:应选a(见课本52页。)

3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剩余题目。

4完成《新学案》29页[自我测评] 题。

提醒学生预习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 握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组织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导言框”描述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盛况,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5页《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相关插图和《七子之歌》,回顾体验那激动人心的情景。

教师指出:闻一多所说的“七子”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到目前为止,它们都已回归祖国怀抱。其中,台湾和大陆虽然还没有统一起来,但是在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已经把它归还我国。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不。)

5组织学生根据“自由阅读卡”识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并说出它们的含义。(a.香港区旗含义: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红白两色,体现着“一国两制”的精神。b.澳门区旗含义:五星象征祖国的统一,莲花等象征澳门及其自然环境,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绿色象征着充满生机的祖国。)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1”,先组织学生“想一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他们原先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只要实现主权回归,允许他们维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其中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应选a(英国侵占的香港)。

3完成《历史填图册》16~17页各题。

4完成《新学案》34页的[自我测评]各题。

5根据60页“活动与探究・2”, 建议学生整理出一期专题板报,内容可以包含:香港地区经济的现状、香港历史的由来、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政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香港的未来与展望等。

6提醒学生预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 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33――34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完成[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4页连“练一练”,应选a(只有①②两项是文件上写明的,③④两项未见诸文字。)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图册》第18页。

4.提醒学生作好期中复习迎考的准备――补足、订正所有的作业。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

掌 握

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

讨论探索

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

国防观念

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感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4 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军事网址:

cctv军事天地

http://www.cctv

中华网军事频道

http://military.china

海南国防科普园地

http://auto.hi

tom军事网

http://army.tom

台湾军情

http://www.lcyz

新浪网军事首页

http://jczs.sina

海峡军事

http://mil.fjii

我军海军舰艇

http://www.warchina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

(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志于此的同学,请登陆网站,了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情况。希望在坐的同学中,将来有人进入这所人民军队的高等学府深造。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2完成《历史填图册》19页各题。

3根据《新学案》36――37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掌 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图解图概括表达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对比鉴别

新中国和平独立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讨论探索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爱党情感升华

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注意修养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1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2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晃,然后笑咪咪地走开。)

・教师导入: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师指出: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2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活动 ,当堂巩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2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3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4根据74页“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0页。

2课本第74页“练一练”:填入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3根据新学案38――40页,梳理[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5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

掌握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探索归纳

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

开放观念重视外交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过逐渐走向“双嬴”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

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教师强调:他们的国务卿杜勒斯甚至下命令,不许美国官员在外交场合同周恩来握手。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

(a. 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 毛泽东批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c.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d. 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e.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历史填图册》21页1、2两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填图册》22页的题目,观看《历史地图册》19――21页《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国代表在加入wto协议上签字》、上海《apec领导人合影》以及《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等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讨论回答并完成作业: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把《活动课二》83 页[纪实示例]《乔的笑》提前到这里,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

2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3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中国承办apec会议

1 “apec”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看79页 注解: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的英文是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就是这些英文的缩写。)

2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成为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作什么?(包括中、俄、哈、吉、塔、 乌等六个 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80页“练一练”:

(a. 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在世界上形成与我国建交的热潮中,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c.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完成《历史填图册》22页各题。

3 根据《新学案》41――43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掌握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索

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以及网站《史海荡舟》所展示的其它资料,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3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接着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6、87页的导弹和卫星图片,联系第14课《钢铁长城》有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重点补充网站《史海荡舟》登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资料,其url是。

4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教师组织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 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 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2根据《新学案》45――46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项 目

表 现 与 进 步

人文精神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获得

自己学习的特点

4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相关网址:

a. 中国航空博物馆

b. 中国科普博览

c. 中国发明网

d. 科学abc

e. 袁隆平

f. 邓稼先

5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 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

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863计划

1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a.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b. 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自然渗透。 c. 由组内同学配合展示资料,进行情境表演或旁白解说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索的愉悦情感。 d. 组织全班学生记忆这些领域并进行“接龙”比赛。 e.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3页“练一练”,提醒大家凭印象果断书写,然后对照课文订正。)

1根据课本91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b.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这八个领域里,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看94页“自由阅读卡”。至于同学们已经普遍接触的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了,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2页插图,体会邓小平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关注。组织讨论:

1你喜欢上网吗?(・举手示意即可)

2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是否愿意遵守?(・举手示意即可)

3学生分组用“要……”对“不……”的形式诵读92――93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4鼓励学生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有效地传递文件、交流见解、切磋问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4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48――5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强调要学会书写那几位老科学家的姓名)。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项 目

表 现 与 进 步

人文精神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获得

自己学习的特点

4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掌 握

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运用资料理解分析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创新求异

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项练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

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根据96页“动脑筋”,分层讨论回答:

a. 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教师指出:早在100多年前,英、法、美等国已经成功推行义务教育,这是它们今天位居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b. 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 为什么?(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 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2指导学生诵读95页“文献资料・邓小平题词”,谈论心得:

(a. 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b.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c.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7页“练一练”:应选c [基础教育])。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

(a.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b. 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过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7页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组织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a. 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 b.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2你想知道我们三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吗?

(向学生推荐以下网站:

a. 泉州教育网

b. 泉州师范学院

c. 泉州广播电视大学

d. 泉州华侨大学 )

3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可以自由发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各组推选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5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51――52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对于问题说明题,主要掌握两个1/3:“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3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掌 握

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大赛事中的夺冠人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体育明星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

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

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 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

教学难点 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99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

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的繁荣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 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b. 来源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批《班主任》之类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艺术的发展

1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2根据100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为什么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演出时,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他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作品本身质量很高,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还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b.你还可以从这张图片中感受到周恩来怎样的人品?(作为国务院总理要日理万机,他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观看演出,说明他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无比关心。照相时,他谦虚地站立在郭沫若身后,甘居平凡之位,却在平凡之中流露出不平凡的伟大,这就是一代伟人令人敬仰的风范!)

3请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100页“文献资料・艾青的诗句”,提问:这些诗句中的“出发”和“到达”说明了作者的心境怎么样?(出发=事业的开始,到达=事业成功。诗人借水手之口,表达了渴求事业成功的心境。)

4组织学生根据101页“动脑筋”:谁的做法正确?(女生做得对,因为她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脚踏实地学好各门功课。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她能合理安排时间,并且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阅读、练笔,准备好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男生的做法不可取。他也许会有偶然的收获,但基础太单薄,就象在沙滩上堆积砖瓦,最终是建不成高楼大厦的。)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艺网址:

中国文艺频道

向日葵文艺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中国作家网

h

榕树下

中华少年文学网

名著在线

网络书库

・教师小结、过渡: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学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只要真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象郭沫若、老舍等文学大师那样,从文化知识开始,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为了事业不懈地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a. 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振奋了民族精神,张扬了国威。b. 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屡建功勋。容国团、许海峰、李宁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就象那长江后浪推前浪,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2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a. 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b.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体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体育的发展,使民族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教师画龙点睛:我国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作用中不断崛起。我坚信,到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全世界将欣喜地观赏到中国龙在东方盘旋升腾的壮观场面。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关于课本103页的“练一练”,应提示学生分三点回答:

a. 从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来说,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b. 从典型的事例来说,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在悉尼举行的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三,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弘扬了国威。今年,第28届奥运会即将在雅典举行,我国体育健儿正在厉兵秣马,届时能够展现怎样的风采,应当不会辜负人们的厚望。

c.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所以越来越得到国际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2008年将由北京承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1根据103页“动脑筋”:你愿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希望大家学好各门功课,特别要从上好日常的体育课做起,自觉提高身体素质,学好外语,学好计算机技术,争取成为奥运会的运动员或志愿者。大家还要积极动员亲邻好友为2008年奥运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总之,要在2008年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体育水平高、人文素养好、环境景观美,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大中国形象。

2完成《历史填图册》26页的题目。

3根据《新学案》55――56页 [知识网络]梳理本课历史线索,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掌 握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结合调查纵横比较

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探索理解

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爱党与时俱进

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

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2003年‘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1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据110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设置场景为“调查时的书房”,一位扮演爷爷或奶奶,另几位扮演今天的孙子或孙女。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调节下岗职工或其他“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情绪,防止盲目攀比。)

4根据111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 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 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指导学生完成112页“练一练”:应选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就业和社会保障

・指导学生联系25页内容,回顾 “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文革”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培训等。)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新学案》58――6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2完成《历史填图册》27页各题。

3提醒学生整理教材和作业、补充“成长记录袋”所需材料,作好期末复习准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500103/287049.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二、教学重难点:1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

八年级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预祝: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时能超水平发挥。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八年级下册历史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推出了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模式,教案设计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学情分析

教案是课堂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学情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

声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为网友世界独自享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