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年代】:唐
【作者】: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内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490103/285668.html

更多阅读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 不如不遇倾城色结局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不如,不遇,倾城色,没有最初的相见,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题记夜半,我翻开手中还留着墨香的《三国志》遇见了你,然后我穿越了漫漫时空,来到了你的世界,我明白,我是为你而来,我安静地隐在历史的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 》赏析 感士不遇赋 译文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赏析感士不遇赋(三)陶渊明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 诗经全文注释译文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90人评价)7.9朝代:唐代作者: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

不如不遇倾城色 青山依旧笑春风

本书来源互联网,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用于读者学习交流。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喜欢,请购买正版。如作者不同意转载,立即通知网站,网站立即删除。 《不如不遇倾城色》 作者:倾蓝紫人间最美的颜色芥子园画谱说: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

有些人戴眼镜为什么不好看? 王传君不戴眼镜不好看

有些人戴眼镜为什么不好看?眼镜在过去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视力矫正器存在的,而如今越来越成为时尚人士的必需品。原因是因为,根据眼镜的款式和颜色不同可以给外表带来很大的改变。有些人戴眼镜为什么不好看?眼镜也是很多明星的标志性饰品

声明:《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为网友秒速五厘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