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资料 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

一、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内心深恶此人,早有斩杀之心,此时不过借“鸡肋”事件安其一个“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乘机除去而已。一种意见认为:课文中补叙的六事中,前三事属生活小节,操虽“恶”,也只是“厌恶”,操作为治世能臣,不会为此小事杀修的;后三事才是真正令曹操疑惧的,因为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操不能容忍的,所以杨修是死于曹家内部废立之争,即使操不杀修,别人(如曹丕)也不会放过他的。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植党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杨修,因而杀修是必然的。另一种观点讲:曹操因“忌贤妒能”而杀杨修,认为作者本意是“鞭曹”,曹操杀修即是为了表现操的好恶本质,并引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来证明:“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性格。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其实是封建主奴关系演绎的恶果”,“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再一种观点是毛宗岗在修订评刻《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回评中提出的:“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盖才而不为我用则忌之,才而为我用则不忌耳”。“彼谓修之以才见忌者,殆未为笃论矣。”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二 关于课文的线索

一种意见认为“鸡肋事件”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贯串事件”,能起到“贯串作用”。一种意见认为,“作者以‘忌’字为针线,或明或暗,缀正事、闲事于一体”。

三 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

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是往曹操“好”的光彩上“平添了一朵小白花”,作者对杨修毫无责备、怪罪之意,而是“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之意,慨叹之情”。还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的目的,决非贬修,而是抑曹,是要把曹操写成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只有1600多字,它不过是作家在紧锣密鼓的戎马杀伐的情节之中,穿插一点逸闻雅兴、文人墨客,引起读者的回味,满足欣赏习惯而已。”杨修不过是一个“过场人物”。作者写杨修之死一事,应联系全书创作内容来看。曹操外与孙、刘、袁、马诸人争战,内则与东汉遗君遗臣争斗操出兵汉中之前,作者先写了许都反曹的叛乱。联系以前东汉遗臣多次反曹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杀杨修与杀孔融、祢衡一样,均是为了巩固自家的统治地位。因而作者写杨修之死这一节的目的无非是在紧张的外战空隙接续上不断的内战,使内、外之战交叉,表明政治斗争与军事战争同等重要而已,而这也是《三国演义》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色。


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资料 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490103/284451.html

更多阅读

爸爸去哪儿火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火

      一档明星亲子类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强势来袭,成为一档“叫好又叫座”的好节目。该节目开播两期后,即凭借超高的收视率以及“零差评”口碑火遍大江南北。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那么火?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爸爸去哪

声明:《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资料 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为网友橡小醜様魡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