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材料(2004.1)
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组提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教材基本结构
一年级上册力求搞好低幼衔接、稳步推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适当加大改革力度。依据这个编写设想,本册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更大改进。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这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而且,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必学课文共34篇(其中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所得的舞台。
八组教材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
每一组,也可以称作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大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安排的。如:
第一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由成语或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四篇课文,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学习过程中,学生找春天,画春天。语文园地中,讲春天,唱春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第二单元,以家庭生活为主题,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新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在语文园地里,安排读读背背反映温馨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
第三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先用对子歌形象展现了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图面,之后是几篇从不同角度讲述环保主题的故事或童话,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要求学生背《小鸟》,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身边的垃圾”。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每单元前后教材之间有内在联系,前后照应,环环相扣,许多内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最后有展示交流。各单元之间,体现了各项内容、各项要求及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特别要强调一点,八个口语交际的话题,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话题,而是联系每个单元的专题,围绕专题安排的。这样一来,使得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资料、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口语交际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加强了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三组的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考察我们身边的垃圾是怎么来的,又到哪里去了。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研究,在进行语文园地的教学的时候,学生便会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交流彼此的想法。
又如,第八组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在此之前的《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已经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已经得到一些启示,在现实中,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得到一些灵感,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轮到口语交际时,学生就能调动知识积累,联系自己原先的设想,交流、评说对未来的桥的畅想和设计。
细致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处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将一个单元作为整体来备,处理好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提前备课。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册教科书的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识字课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和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既通过识字课承担了一部分识字任务,减轻随课文识字的压力,又充分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识字课的形式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如:
第一组的识字课,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而且文字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这样的词语时,借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第三组的识字课(P36),由三组对子组成,其中一组是:“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既认了字,又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
第四组的识字课(P57),是知识性儿歌。儿童在朗读儿歌的同时,认了字,感悟了语言美,还了解了一些自然常识。
第五组的字谜识字课(P79):“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谜面的文字很美,学生可以在动脑筋猜谜语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六组的量词识字(P95):“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海边风景图)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田园风光图)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公园一角图)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儿童生活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感受到此情此景的和谐优美,感受到“红领巾”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从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这样安排识字,避免了集中识字可能产生的单调枯燥,功能单一,缺少情境、语境的弊端。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见课本目录)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愿》,有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阳光》,有借童话故事反映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的《棉花姑娘》《火车的故事》。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内涵比较全面。蕴含着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强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同时也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
(2)题材广泛。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3)体裁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强。选文富有童心童趣,与当代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如《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两只鸟蛋》《失物招领》《春雨的色彩》《四个太阳》,能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
4.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教师的教,更方便学生的学。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文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或呆板的题目形式呈现,而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非常亲切、自然,使教材真正成了学生的学本。
如,第二组家庭生活单元的导语:“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用简明、亲切的话语,既点明“家庭生活”的专题,又把学生引入了温馨的家庭情境之中。
有的课文之后,根据需要以灵活的形式提出问题或引导实践。如,在《春雨的色彩》之后启发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问题是以学生自读自悟或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的,是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会想到、会问到的。这样设计,暗示学生在什么地方质疑,问什么,怎样问,兼有了引导理解的渗透学法的功能。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引导学生:“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去植树吧!”这是鼓励学生投身实践活动的引导,由知到行,结合自然。这样设计,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又如,语文园地中,“我很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这是以学习伙伴口吻的一种引导。是对喜欢读课外书、自主识字的引导,也是对课外要养成爱读书、会认字的习惯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后“小人”所讲的话,这个“小人”可以当作班中的一员,将他的体会进行引导,慢慢地养成读书习惯。
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有助于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从而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
(2)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
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自主发现学习方法,并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园地一”(P15)中,“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启发学生和学习伙伴一起去发现: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汉字。
“语文园地二”(P33)中,“我发现这些字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和学习伙伴一起去发现: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认识汉字。
“语文园地三”(P54)中,“我在识字时又有新发现!”激发学生发现的欲望: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认识汉字外,还有合一合:熟字相加组成新字(禾+火=秋)
“语文园地四”(P76)中,“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我发现……”可能发现了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口字旁的字和口有关,木字旁的字和树木有关……“我发现偏旁和字义有关”。在学生畅谈发现的基础上,小结规律: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
“语文园地五”(P92)中,“我喜欢用这种方法学汉字”:用反义词(字义)识字(如,明――暗,新――旧)
“语文园地六”(P111)中的趣味识字:通过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等方式,学生巩固旧知,学习新知。
“语文园地七”(P130)中,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字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语文园地八”(P155)中,启发学生发现会意识字(两字字义相加)如,千口(舌)、土里(埋)
不直接把识字方法呈现给学生,而是把规律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努力发现。这样编排,不但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发现的意识,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并把所获得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今后识字之中。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除了引导在识字上有所发现,本册还编排了:(1)(P33)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如,张开嘴巴、一张画、东张西望)(2)(P76)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往往意思不同(如,听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
今后,还将在教材中发现一些词句方面、标点用法方面的一些规律。
这样安排的发现、探究学习,以及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又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这种安排一直延续到中年级,教师要重视起始年级的教学。
(3)倡导合作学习。
本册教材,不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插图的编排,都努力体现了提倡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建议。“口语交际”“展示台”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充分。
如,49页,“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又如,课外识字的交流,学习成果的展示,在互动中进行口语交际。这样,学生既体现了合作学习,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4)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有的用竞赛的方式,有的用激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开展课外阅读。另外还有一些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查字典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讲故事的本领等等。如:
第一组的展示台(P17),学习伙伴说:“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鼓励学生从认识身边同学的姓氏入手,主动识字并与同学交流。
第二组的展示台(P35),学习伙伴说:“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识字的好习惯。
第三组的展示台(P56),学习伙伴说:“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
第四组的展示台(P78),学习伙伴说:“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
第五组的展示台(P94),学习伙伴说:“我在数学书、美术书、音乐书上认了许多字。”“是吗?我来考考你!” ……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采取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使他们能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方式和方法,使儿童主动识字、自能识字,使识字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事,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此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样安排,激发了儿童主动识字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经常有机会展示自己生活中学习语文所得,不但为巩固课内识字开拓了良好的途径,而且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能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这样做是为了带来教学观念的更新,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
(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还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第2页,鼓励学生找春天;第11页,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投身于植树活动;第23页,提醒孩子关注爸爸妈妈的爱好,及时把课文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及情感体验运用于生活实际;第58页,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给教师,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不但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用语文,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体验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另外,教材努力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学科间的沟通。如:引导学生唱一唱,唱春天的歌,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快乐的节日》。引导学生画一画,画春天,画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做一做,做个风筝放一放……这些活动,不仅仅可以展现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
5.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加适应性。
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另外,在教科书里贯穿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学生如果是识字的有心人,教师如果经常做这方面的引导,定期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所认的字一定会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老师们可以对照一册期末学生课外识字的量)
阅读方面,在教科书的最后,编排了五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但对认真阅读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此类选学课文,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可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用来训练朗读能力;可以用作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用作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另外,教材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教材也给老师留有更多的空间。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只建议了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具体到每一课的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课时为100-148节)
三、教学建议
教师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不拘泥于教材。
(一)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以组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
教材中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一定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这些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且在本课重现的字。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还认识;知道在新认的字中出现的新偏旁。对全体学生,不要拔高认字要求,以免加重负担。要求写的字,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逐渐在口头或书面运用;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爱识字,能主动识,学着自己识,这是学生识字不竭的动力。一定要重视兴趣、习惯的培养。要重激励、多鼓励。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受的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读诗歌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要重视朗读。这是低年级理解课文最重要的阶段,其本身也是一种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了解词句要少而精,重点的,难点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搞以词解词,提倡自读自悟和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畅谈自己的收获、想法,鼓励展开想象,这不仅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这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萌芽。低年级阅读教学切忌串讲串问、讲深讲透。古诗只要求读熟会背。学生学完课文后还读不熟、读不好,是不合格的语文课。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4.学习默读。允许有个从指读到不指读,从出声到不出声,从只顾读到一边读一边想的训练过程。这一册重在默读习惯的培养。读的内容可由段到篇,要求要逐步提出,一步一步地严格训练。要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课文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有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和喜欢识字同样重要。爱读书,才能得到乐趣;得到乐趣,就更爱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培养起学生读书兴趣的老师肯定是好老师,这种阅读教学肯定成功。
5.重视语言的积累。课内要求背的、一定要背下来。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更多地积累词、句、段。
6.加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引导、交流与展示。课外、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给他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因为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围绕专题设计,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特别是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第一组,教材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引导入情入境,去体验春天,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在识字课后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用图画表现春天,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热爱生活,要走进春天,用心观察,有所发现。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最好带领学生去找春天,感受春光的美好。在“语文园地”里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并且用语言、用图画、用歌声、传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表达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分组,每组前面有一个总的提示,介绍本组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对教师理解本组教材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提出参考意见。
(二)明确教学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面就各部分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550个要求认识的字,250个要求写的字。
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
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写的都是本课出现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教师指导。
识字写字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结合课文,这是主要途径;②八课识字课;③每个语文园地里也安排认几个字,用“我会认”的图标标示。
本册安排的550个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等。
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①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多认少写”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所以,只要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这样,实际上是先求模糊识记,不要求记忆每个汉字的细节。(如:繁体字:看―认识,写―不会,但不影响阅读)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可以注意到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如:“柳”―教师画一棵柳树,想为什么是木字旁?再看右边与柳树的枝条有什么相似之处?“舞”―教师展开手臂像中间一长横,左脚一踮,像“夕”,所有学生都做一遍,这样“舞”字就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建议教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介绍给学生比较经济的识记方法。
②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能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对某些学生,应当允许他们慢一点。一篇课文那么多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不要说儿童,就是成人,对少数字也有见过多次才认识的情况。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
(2)加强音、形、义的联系,适当渗透识字方法和造字规律,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这一点从教材特点中可以看出
(3)加强复现,巩固认字。
正因为识字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巩固识字就成了识字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再复现,通过不同场合,不同使用方法的多次复现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①在阅读中复现前面学过的字。充分利用每次新学的课文,教师先不要范读,尽量让学生自读,既练朗读,又复习生字。
②在语境中复现前面学过的字。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可以将学生最近学的生字尽可能编成词语、儿歌、短文,在语境中认识,就算认识。
如,学完第一单元后,有位教师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春天到,植树忙,亲手栽下小树苗。明年再来看小树,小树已经长成行。(8个生字)
还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编写句子,也可以请家长帮忙。
③扩大阅读两量。一年后,学生已识的字可以覆盖儿童阅读材料的80~90%,人教社、省教研室都编有“同步阅读”,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运用中巩固字。
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生字的复习、巩固是可以做到的。
(4)沟通课堂内外,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①课内: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如《菜园里》的“菜”)如果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关注其它的字,这个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②制作“识字袋”、“识字罐”,让学生及时放入已经认识的字,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
思考:教到三册,同音字错误比较多?
对策:在生字表中附一张词语表,作必要的抄写。(四会字)
在生字表中附一张词语表,作必要的朗读。(二会字)
写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识字完全分开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都是本课中出现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如,第2课要求写的六个字中,有两个单人旁的字(你、们)、,个绞丝旁的字(红、绿),两个草字头的字(花、草),便于教师分类指导,便于学生领悟书写规律。总之,本册写字的编排,力求体现写字本身的规律。
(1)指导写字,要细致、到位,提倡教师边指导边板书。
一下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写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如:田字格中的占位,注意主要笔画的书写等。从实验区教师介绍经验来看,范写与不范写大不一样,即使是同类字,范写一个,观察一个也不一样,一直坚持到三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生字抄写本:抄写生字一般写三个(调查:画圈的都在前三个),后面空格组词。
(2)提倡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几个字。选择的字最好有共同的规律、特点,便于迁移运用。
(3)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如,要求学生看清字形再起笔;把字写整洁,尽可能不用橡皮擦字等。“写字姿势”是一个过程指导。
(4)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作业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多写几个;自己还想写哪个字,就可以再写几个。只要能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
识字课与阅读课文教学要区分开。识字课重在认字、写字,引导发现识字方法,培养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会写字,写好字。识字韵文读熟即可,学生有兴趣可以背下来,千万不要多讲。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加强识字写字。
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要防止两种做法:一是识字一带而过,二是仅为了识字,忽略了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提倡在词中、句中、段中识字。
(2)重视朗读指导。
①要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②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③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学中尽量避免单调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3)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感受。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课文。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映。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的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来限制学生。比如,第18课《四个太阳》(P81),对“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太阳,分别带给我们什么,甚至对四季的太阳应当是什么颜色的,在求同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是处理好尊重文本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为了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上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如:第5单元,学习伙伴都提出拓展思路的问题,P84《乌鸦喝水》“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P90《曹冲秤象》“我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教师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也爱问:“你还有好办法救小伙伴吗?”
教学实际情况是:问题一提出,问题就出现了,教师不能力挽狂澜,出现买椟还珠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中的人物是在“特定环境中突显的一种智慧”,把握文本价值的正确取向。要在文本语言中细细品味出来。
如:《司马光》“别的小伙伴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曹冲秤象》代替……
在官员的议论中汲取智慧
七岁的孩子能在众多官员面前提出自己的建议,尤其难能可贵。
思考:学习伙伴提出的口吻,更应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品味感悟。
如:《曹冲秤象》一课,可以改为:“你遇到困难了吗?”
“我也像曹冲那样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从生活到文本,文本再到生活。教师在工作中“既钻研课标,又要钻研教材,通过钻研教材来加深对课标的理解。”
(4)重视积累语言。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文章。
(5)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二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过去,课堂上一般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要改革“问答式”,解决由谁来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敢问,不善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可大见成效。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往往出人意料。因为小孩子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与成人不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克服老师的满堂问,避免“繁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够补充老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要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使用多种方法,尽量自己把课文读通。然后再交流阅读体会。如,《小壁虎借尾巴》,六幅图画六段文字,一一对应。其中有9个不认识的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或通过合作学习认识这9个生字(猜读、问人也可以);而后逐段自己看图、阅读,教师作个别辅导;前两段通过指名读了解阅读情况,引导学生评议,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后几段可以合起来评议;最后还可以就借尾巴的几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总之,要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我能行”,能自己认字,自己读课文,并大体把课文读懂。
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他们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这也是巩固和扩展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后练习,一般安排四道题,有三道是每课都出现的,这是每课都要抓住的重点:
“我会认”――通过阅读认字
“我会写”――强调写字
“读一读,背一背”――朗读能力培养
另一道题是因文而易的,除朗读外,更要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如:
P8 “读读说说” 积累词语
P41 “我会读” 积累各种不同形式的词句
P67 “读读说说” 积累词语,同时仿照着运用
P25 “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P44 “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把它画出来吧!”结合生活,进行拓展。
P105“该怎么画我的家乡呢?”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研究的问题:
(1)多读书,但如何使学生阅读有成效,有兴趣,使读有层次?
(2)在放手让学生谈感受、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如何使学生对文章本身的感悟加深?
(3)注重学科间融合,但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科本位与个性?
(4)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要关注:一册的矛盾是识字不巩固,二册的矛盾是课文长,读不通。
3.语文园地的教学
充分把握各栏目的特点,从各个特点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1)我的发现
从名称已经显示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意图,在教学时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乐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里发现的识字方法运用于今后的识字学词之中。
(2)日积月累
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复习巩固生字。教师可以创造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有些老师创造的每天三分钟背诵,是一个好办法。有条件可以拓展内容,让孩子交流在课外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仅是一个板块,更是一种理念,要渗透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之中。
(3)口语交际
教材中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既联系专题,又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①在口语交际课之前,有的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注意铺垫,学生会有很多要说的内容的。(这一点在教材特点中就已经能看出)
②口语交际,重在交际。
要想交际得起来,一是要使学生明确交际什么;二是创造情境、氛围;三是人人投入其中,听、说、问、答、补充、评议……;四是重视规范语言,既重视要交际得起来,有几个来回,又重视每个人的发言要有内容,有质量,不能过于简单。说得要有内容,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口语交际并不排斥语言规范的指导。
③在交际过程中,不要过多追求说话的统一答案。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通过交际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应答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勾起话题、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更不要有过多的限制。如:
P35 “我该怎么办?”
不要一开始就定位“要诚实”,应该让学生敞开思想,注意交流过程,但最终可能要落到诚实。
P78 “续讲故事” 让学生各自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结局应该是很多的。
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班级学生比较多,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的机会,要精心组织课堂,多种交流方式并用,提高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学生经历交际的过程,更多关注不太发言的学生。
(4)展示台
主要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以识字的展示为例,这种安排,沟通了语文课堂和生活的联系,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①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比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家庭中的电视、电脑,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渠道和途径。
②组织各种游戏,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
如,举办“超市”、“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甚至可以直接把孩子带到校园里,带到街道上,引导他们实地认识身边的汉字。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不一定要按照教材里每组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完全可以根据本班情况,打乱顺序,或者改变、增加展示的内容。教材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种思路,一种鼓励学生课外识字的思路。教师可以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
③鼓励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报刊杂志,让孩子打开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
这是尽快识字追求的境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乐趣,他才会更主动地识字,字识得越多,越有利于顺畅地读,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④引导学生自己制作“识字课本”。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常常碰到各种食品的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还有各种报纸杂志的刊头等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最好的资源。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非常精美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分类,编排版面,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以结合展示台的内容,把这种“识字课本”定期拿到班上交流,分享成果。平时闲暇拿出来读读,欣赏欣赏。这种活动,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识字本身;而就识字来说,是实用的,效果好的。
⑤引导儿童讲述自己的识字小故事。
让学生讲讲自己认识某个字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扩大识字效果,交流识字方法,而且分享识字的乐趣,并有效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总之,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课外识字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尤其是鼓励课内认字不太好的同学。
《语文园地》中各个板块的呈现顺序并非是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安排,体现个性。“语文园地”中的各个板块,应该成为必要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展示。
(三)教材中的另外两个安排
1.关于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这项内容是以竞赛的方式安排在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中。在此之前,语文园地五安排了认读大写字母。在教学语文园地五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孩子学会音序查字法。每个孩子要有一本《新华字典》(版本尽量一致,便于教师指导)。部首查字法安排在二上年级。
2.关于写话
本册尚未系统安排写话,但教师可作必要的引导,使孩子有话想写,乐于写。话不在多,在于有这种愿望,这种要求。对于有写话积极性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也可以用拼音或图画代替,还可以话配图……
总之,教师要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指导语文学习,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做人的基础,而且使他们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