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自三国诗人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草木摇落露为霜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460103/276005.html

更多阅读

描写苏杭的诗句 形容苏州的诗句有哪些

白居易:霅溪(湖州)殊冷僻,茂苑(苏州)大繁雄,唯此钱塘郡(杭州),闲忙恰得中。白居易: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李商隐: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白居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国蚕业生产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

千年3珍品新罗金冠 千年苏绣 家世珍品

唐人杜荀鹤曾作《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中描写的尽是小桥流水、锦绣繁华、渔歌晚唱。流连于苏州城的窄道民巷内,常常会遇到粉墙黛瓦内一二女

声明:《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草木摇落露为霜》为网友不堪回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