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
1921年12月23日,由张太雷任带路人和翻译,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会见应邀到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基础和实行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等意见。孙中山同意马林提出的这些建议,开始筹备创办军官学校。
至1922年10月,孙中山召开改组国民党特别会议,以求加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筹建军校之进行。11月,他又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创办军官学校决议。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1924年1月孙中山选定广州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筹备工作迅速开展。这年5月,第一期480余名学生先后入校。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开始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旧址。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徐向前、聂荣臻、林彪和陈毅等元帅,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等将军都出自黄埔军校。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等。
中央航校: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
笕桥中央航校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它创建于1930年,以国民党原中央军校航空班为基础,在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的横塘村择址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
1931年,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航校东部为机场等军事设施区,有弹油库、机修厂、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和设施,西部为教学生活区域,有运动场、办公楼、学生宿舍、别墅群等建筑和设施。抗日战争中部分建筑被破坏,后予以修复。
航校设立之初,由蒋介石兼任校长,聘美国人为顾问,并向美国购买费力提、道格拉斯、可赛等型号飞机作教练用机。学校设飞行科、机械科(从第四期开始设立)。学习内容有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空军战术、无线电通讯及英语等。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
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抗日战争初期空战的主战场,于1937年8月14日爆发了首次空战。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的顽强抗击下,一举击落了6架敌机,痛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抗日战争胜利后航校迁回杭州,并分别在洛阳和广州设立分校。
1948年冬航校迁台湾。目前,笕桥中央航校旧址建筑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