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5分)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足音)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3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起,迄今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1920年5月4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年转学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那里,万启盈接受新闻学、社会科学、包括印刷课在内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老人近年,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不过他仍在坚持,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还书生跨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游击。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在革命事业上,“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最新时事了如指掌。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他自我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教育、物资等,周恩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首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万启盈回忆。【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足音)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他后的一条罪行。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居然摸出门道,把过去仅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
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他曾在自述中写道:“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20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1985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的主编。1997年,老人荣获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