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关键,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蕴含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和丰富的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以事育人就是让学生去了解、感受和思考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以人育人就是用教材中古代的志士仁人及现代的英雄模范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以美育人就是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教育学生。【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以情育人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和鲁迅的学习生活的一段议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弱国子民的心酸和无奈。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作进一步的引导:同学们,国家落后就会挨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练就本领,建设我们的祖国,振兴我们的民族呢?这样,学生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上升到对爱国情感的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天衣无缝,水到渠成。【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斑羚飞渡》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却是渗透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极好材#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料。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斑羚被猎人逼至伤心崖上,身陷绝境,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为了使种族得以生存与延续,老斑羚心甘情愿、粉身碎骨,用脊梁为年轻斑羚架起了生命的桥梁,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后一代,把死的悲剧留给自己,从而把死的恐惧演绎成生的赞歌。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功能,而且它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和作用。
“一老一少走在伤心崖上,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试跳成功,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读到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是这种精诚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使得斑羚牺牲一半挽救了另一半;正是这种精诚团结、合作互助精神,才能够使种族得以延续。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不更需要这种团结合作吗?从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这种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者受到鼓舞。【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价值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这样才能取得润物无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