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创业故事 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

年轻人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青蛙们在一锅水里游泳,一开始水是冷的,有些青蛙感觉到锅底在加热,就跳出去了;有些则继续留在温水里享受。到水快开的时候,那些享受的青蛙大部分死在了水里。

――青蛙的寓言

年轻人创业故事 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

“现在没人能找到可以养你一辈子的工作了。”年过五十的美国网迅公司总裁、NEA基金合伙人朱敏跟记者聊到年轻人创业的话题时,特别感慨时代的不同。

“我们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安安稳稳等分配就行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学生一毕业就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熔炉。”

上世纪70年代,朱敏在农村插队,办起了“社队企业”,就是“公社”和“大队”的企业。那时私人开店、办企业是不被鼓励的,弄不好就整出政治问题来。可是现在――

吴立杰,1980年生,2015年大学二年级时办了策划公司;2015年读大四,创办了在法国注册的品牌服装企业。

戎天祥,1982年生,中专毕业后辗转办起了服装店,联合南京城内许多家时尚行业小店,组成“25岁创业联盟”,开创小店经营新模式。

俞瑜,23岁的宁波老板,去年接手家族企业,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公司整理得红红火火。

陈志江,更为传奇,他成立了一个“一人公司”。

……

这些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边“80年代”的年轻人做上了老板,那边还在校园的“80年代”已经把创业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6月10日,浙江大学第五届“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经过8个月层层角逐,从134支团队中选出3支,准备参加全国大赛。记者注意到,他们参赛的项目非常接近商业产品,如“全景监控摄像机”等,不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高端技术。

“在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都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谁知道我们这里不会产生下一代商业领袖呢?”一个参赛的大学生很认真地说。

“国家鼓励+就业危机+社会风标”,一位社会学者这样概括“80年代”甚至更小的年轻人创业的动因。

“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出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许多公司似乎都是一夜之间崛起,他们的创始人也就此成为社会风标,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年轻人自主创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是政府支持的。”

观察这些年轻创业群体,与父辈相比,他们不仅具有拼劲闯劲,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奇迹。

当然,这是这一代创业群体令人乐观的一面。他们也面临比父辈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因为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但是成功的几率永远是一样的。有一句话说,“100个人创业,有1个最后成功就不错了。”

从“芙蓉姐姐”一夜蹿红网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速度都比原来快。但也许,创业不是。

我们记录了4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同时请了企业家、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还有创业者日夜企盼的基金投资人,共同探讨“80年代”创业群体的现象。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年轻不怕拒绝:28次跑成第一笔业务

企业:法国豪雯服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吴立杰

年龄:26岁

戴一副黑框小眼镜,平头,皮肤很白,微微有点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这跟记者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以为,这个大二开策划公司,大四成立自己品牌服装公司的人,说话总应该比常人快一拍。

高二同学的“男模”

吴立杰,2015年大学毕业,出生在温州泰顺山区。家到城里隔着好多座山,那条悬崖边的险路外地司机根本不敢开,去那个小山村,只能老远下车,等本地司机来接。

小时候少有机会去城市见大世面,家里又很穷,但是吴立杰爱上了画画。隔壁爷爷家墙上的画让他如痴如醉,一有空就在家里乱涂乱抹。高二那一年,有个学画的同学看到吴立杰老是很羡慕地盯着自己,建议他学画,就从做“男模”开始。

这个同学向吴立杰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天天画画,把成绩撂下了,他因外语两分之差没考上中央美院,最后进了浙江理工大学学设计。但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活跃的地方,吴立杰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找到了最适合他的路。

睡沙发的大学生老板

大学才读了几个月,吴立杰就找了两家服装公司做兼职。

“上大学的费用都是自己挣的。给两家公司做兼职,不但给他们做服装设计,还学面料、进货等知识,少的时候一个月拿400元,多的时候可以拿3400多元。”

不过,这段时间也让吴立杰深深感受“为他人作嫁衣”的滋味。一个款式卖得好,厂家可以赚几十万元,但是他只能拿到几千块。“按这种速度,我在杭州也许一辈子都买不起房。”

大二前,吴立杰还参加了许多国内、国际设计比赛,并在第二届CCTV脑白金杯、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奖。学校的橱窗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获奖作品。

大二暑假,吴立杰自立门户,登记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策划公司。

“学校在杭州下沙,公司在中山花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从沙发上爬起来,走到杭州大厦附近坐328路公交车到学校上课,上完课马上赶回公司,工作到凌晨,再爬上沙发睡觉。”

刚成立的公司业务少,吴立杰回忆说,第一笔救命业务,他整整跑了28次才搞定。

为了减少开支,吴立杰每次出去谈业务都是挤公交车。“但又不能表现出自己是坐公交车去的,否则人家会看不起你。每次快到人家公司的时候,先尽可能擦去身上的臭汗。”

发展事业,由外而内

成功帮一些客户做了品牌策划、推广后,更多的公司瞄上了他。业务逐渐不成问题,他也能有选择地帮一些大牌公司做策划。“那时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大公司的运作、进货、销售、管理等。做企划其实很能偷学大公司的精华。”

通过朋友关系,2015年,吴立杰的服饰公司在法国成功注册,注册资金150万法郎。

2015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吴立杰给自己策划了一场巨大的招商会。他租了钱江大酒店顶楼,两天时间内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代理商展示了他们设计200多款服装。

“之前我自己跑到各地发了400多张邀请函,凡是看到那种装修豪华、代理品牌服饰的店,就进去和他们谈。招商会的模特,是直接从法国、香港请过来的。我要给人一个印象:你看到的是一个大品牌,不代理就亏了。”

现在,他的公司在全国18个省有代理,还在杭州彭埠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毕业仅2年的吴立杰,又跟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生产皮包的新公司,这回是在英国注册的商标。这也是他策略的一部分――现在大家不都喜欢洋品牌么!

年轻不怕失败:一人公司好办事

企业:杭州翔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志江

年龄:26岁

第一次见到陈志江,是在他位于杭州西溪软件园的办公室里。60平方米的办公室,比想象的要宽敞,好几个人在忙碌着。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显示着作为老板应有的老成和干练,面对记者热情而不失稳重。

大学期间,作为学生干部的小陈非常活跃,组织社团、参与扶贫支教……大学毕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对小陈来说也算专业对口,但骨子里的创业意识一直蠢蠢欲动。干了半年之后,小陈终于跳了出来,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公司。软件开发、网站建设,一切做起来得心应手。

去年年底,就在公司准备注册的时候,小陈通过熟人知道了这样一个信息:可以注册一人公司!

“本来是想拉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注册的,能注册一人公司的话,我会省很多精力。”小陈最终用自己凑的50万元钱注册了这家公司。“创业初始阶段,一个人更加容易办事。”小陈说:“毕竟在创业初期,公司的经营方向还没有完全确定,有很多股东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分歧和争吵,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很多公司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看来,小陈对于一人公司的优势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人多力量大,我的一人公司还是得发展成多人公司的。”小陈展望未来:“公司要发展壮大,不可能由我一个人完成。实行股份制、实现上市才是我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据小陈介绍,已经有人开始跟他商量协议入股了。

目前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是一个耗材配送网,为杭城的一些公司配送办公用品。谈起经营状况,小陈笑着说保密。“现在还不是赚钱的时候,但还是能保持收支平衡吧。”成立这样一个网站,对于学软件的小陈是必然,也是偶然。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时候,作为一个平台,小陈的配送网不仅送货上门,还代理了一些品牌。不过,这个网站只是小陈暂时的吃饭家伙。“只要有风险基金加入,我就成立专门的耗材配送公司,然后再从事软件开发。”

年轻的他们很团结:建一个草根创业联盟

企业:109系列店

店主:戎天祥

年龄:24岁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戎天祥既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辉煌履历,他也面临资金不足、人脉不够的困难。但是在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有钱有过法,没钱也有过法,只要你肯动脑筋,困难都可以慢慢克服。

戎天祥在创业过程中,联合时尚行业的许多店铺,发起并组织了“25岁创业联盟”。联盟成员把自己的客户给大家共享,用他的话来说:“服装店有100个客户,美发店有100个客户,加起来就是200个客户了。”通过这样互相提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

109打折店

戎天祥中专毕业后,做过印字画的技术工、礼品雕刻图案工,后来又到麦当劳餐厅当服务员,一直做到餐厅见习经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决定辞职开店。起店名时,他想起日本有一座代表女孩的“109大厦”,而自己的顾客群正定位在17-24岁的女孩,因此取名为“109打折店”。

2015年6月18日,“109打折店”在南京着名的地下购物中心开业了。不久,他又开起了网店。喜欢交朋友的他,在网上认识了一批有同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银饰、手绘服饰、泥画、摄影等时尚行业的老板。

“像我们这样的小店主,开业之初最容易因为客户少、经验少而破产。【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经过考虑,戎天祥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建议小店主之间“互相引荐彼此的顾客”,这引起了他第一个合伙人刘方的注意。

25岁创业联盟

刘方开了一个视觉摄影工作室,看到戎天祥的帖子,他眼前一亮,两个人迅速达成协议:刘方的顾客要拍照,可以先到戎天祥的“109打折店”选择服装;在戎天祥的服饰店里购物满500元,可以到刘方的摄影工作室免费拍一组个人特写。两家店的利润,按双方能接受的比例统一分配。

这个模式的正确性,第二天就被一位女孩证实。她在戎天祥店里挑衣服,在刘方店里拍照。后来因为照片好看,还带了一帮姐妹来买衣服、拍照片。

这些尝试打开了戎天祥的思路,他联合一些时尚行业的小老板们,建立了一个“25岁创业联盟”。逐渐地,做银饰的刘凯,做时尚手绘的小鱼、开电子通讯公司的孙耀威,还有流行广场上的西餐厅、做纸艺的手工坊、做数码杯子的数码科技店,都加入了这个联盟。

109系列店

25岁创业联盟的会员,除了互相帮助其他成员做宣传,还互相交流经验,联合举行一些派对活动。

现在,“25岁创业联盟”在南京已经颇有名气,各成员店的营业额也因为大家互相提携、共抗风险得到提升。作为创始人,戎天祥不但成功地经营着自己的“109打折店”,还跟朋友合作开了一家“沙龙109”美发店。

“‘109’这个品牌在南京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我还想开更多系列店。别的连锁店都经营同样的东西,我们的系列店提供的却是不一样的时尚服务,可能会有西餐馆、美发店、服装店、摄影店,等等。”他说。

年轻的他们很稳健:富二代肩头的担子不轻

企业:宁波华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总经理:俞瑜

年龄:23岁

圆圆的脸上带着几分稚气,看起来还像个孩子,但一开口就让人刮目相看了。面对这位比记者年龄还小,今年才23岁的老总,记者总觉得“俞总”这样的称呼很别扭。跟眼前这位“俞总”天马行空侃了半天大山后,终于领悟到“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道理。

去年10月接手家族企业,就任华欣公司总经理一职,俞瑜语气里更多的是无奈:“没办法啊!”据俞瑜介绍,他学的是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父亲一直有意培养他接班。“读书的时候每年暑假基本上都在公司实习,每一次实习收获都蛮大的。”俞瑜说得很谦虚。“毕竟,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到底怎么不一样?俞瑜解释:“书本上教的很多公式、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甚至完全背道而驰。”真正的企业管理还是要在实践中学习。

“还好还好!”虽然已经当了大半年的老总,俞瑜还是显得有些青涩,明显处处很小心。对于入主华欣,“公司许多中层干部还是比较配合的。”俞瑜说,尽管当初也很担心自己的资历压不住阵,但事实上,那些跟着父亲打拼过的元老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挺支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位俞总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今年三月份,有些中层干部的月薪还是2000元,现在已经达到3000元了。”看来,这位小老总果然挺花心思的。

俞瑜接手的时候,他的公司在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还名列前茅,不过现在情况不是很乐观。“业务很少,很多医院还没到招标时间,打不开市场。”虽然俞瑜说得轻描淡写,不过可想而知他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这种情况下,俞瑜还是烧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把纯粹的内销改为内销、外销两手抓。在俞瑜的领导下,公司成立了外销部,为公司打开了另一扇窗:产品可以销往海外了!这让公司走出了业务量少的困局,更让公司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二把火,开发新产品。眼下,华欣有两个新产品面市,其中一个称作可溶性补丁的新产品颇有亮点。“我们现在医疗上使用的补丁都是钢制的,一般起固定作用。”俞瑜介绍起来头头是道:“等病人身体康复之后,还需要再动一次手术,将其取出来。”而采用俞瑜开发的这个新型补丁,就不需要二次手术了!看来,俞瑜对于自己的产品颇有信心。最后,他还透露,他正在关注育婴师这个市场,觉得很有前途,目前正和杭州一位教授联系,打算先介入育婴师培训行业。“其实压力真的很大,担子全挑在自己肩上。”俞瑜说,除了管住家族产业,他也希望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年轻人小本创业故事

小商贩的"小肥羊"火锅帝国

2015年8月18日,第六届杰出华商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领袖、华商500强、杰出华商代表2000多人欢聚一堂,共商合作与发展大计。着名主持人、凤凰卫视副台长吴晓莉主持了开幕式。备受关注的"2015中华商帮影响力人物"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小肥羊公司董事长张钢荣获"2015中华商帮影响力人物",同获殊荣的还有陈天桥、丁磊、董建成等。

做生意的天才

1964年11月,张钢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的汉族家庭。9岁时,贪吃的张钢因为偷拿了家里几分钱买了根冰棍,结果被母亲发现打了一顿。自此,张钢发誓"不再向父母要一分钱"。

高中毕业后,张钢上了技校。没多久,他就和同学开始悄悄地做起了自己的第一笔生意--向好朋友借钱假日里摆地摊,卖当时流行的喇叭裤。在父母一个月的工资才47块钱的时候,张钢10天就赚了300元。攥着自己挣来的第一笔资金,张钢花了100多元买了个喜欢的海鸥照相机,剩下来的就存进了银行,将生平第一个存折交给了父母。第1页

1984年,20岁的张钢技校毕业后进了包钢,当上了一名烧结工,对于这份正式工作,张钢决心要好好珍惜。可是枯燥乏味的工作干了三年就让张钢动摇了,看着那些老一代的师傅,干了一辈子也就能当个车间主任,很多人还得了心肺方面的职业病,他怎么能这样就将自己的生命廉价地交出去?当了几年的全职看火工后,1988年,张钢正式做出了决定,每年交给包钢一笔保证金办了停薪留职,从此开始了自己财富生涯的闯荡。

商贩张钢

从宝钢辞职后,张钢开始做服装生意。那时做服装生意进货都是下江浙,仅仅到温州,就要先从包头到北京再辗转到杭州,然后还要颠簸数小时的长途汽车。为了节省一张卧铺票,张钢拿了一块布铺在座位底下,困了就钻到下面睡一觉。最让张钢觉得不方便的是信息不畅,与家里联系也不方便。为了避免损失,他就必须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做事,只有自己判断正确了,进回去的服装才能卖个好价钱。这一能力的锻炼也给张钢日后为小肥羊选址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凭借着倒腾服装的本钱,积累了10多万元资产的张钢接到了一单送上门来的生意--做服装时认识的张宁平(现在是小肥羊股东之一)向张钢借钱。张钢问他借钱做什么?他说做手机生意。张钢咨询后就说,干脆咱俩合起来做,我出5万元,你出1万元,股份一人一半。于是他们从广州进了十几台砖头大的手机,一台成本5 000元,上号3 600元,再卖给其他人。1995年的手机刚刚兴起,张钢的第一部手机就赚了1 700元。事后,尽管张宁平只出了3 000元,自己却拿出了全部家底10万元,但张钢还是按照50%分成给张宁平,而在分享中张钢也享受着做老大的自豪。

1995年,凭借着倒腾服装的本钱,积累了10多万元资产的张钢接到了一单送上门来的生意--做服装时认识的张宁平(现在是小肥羊股东之一)向张钢借钱。张钢问他借钱做什么?他说做手机生意。张钢咨询后就说,干脆咱俩合起来做,我出5万元,你出1万元,股份一人一半。于是他们从广州进了十几台砖头大的手机,一台成本5 000元,上号3 600元,再卖给其他人。1995年的手机刚刚兴起,张钢的第一部手机就赚了1 700元。事后,尽管张宁平只出了3 000元,自己却拿出了全部家底10万元,但张钢还是按照50%分成给张宁平,而在分享中张钢也享受着做老大的自豪。

很快,张钢又与朋友合开了手机经销部--惠达丰,最好时一天能赚一两万。那时政策规定,做手机还可以同时开办声讯台。于是张钢又在内蒙古率先开了三四家声讯台,当了几年台长,赚了不少钱。

但不管是倒腾服装还是卖手机、经营声讯台都没留住张钢的脚步,直到他碰到了下一个机遇--火锅。

创办小肥羊

如今的张钢和小肥羊在包头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说起小肥羊的兴起,却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张钢自己研发了一个不蘸小料吃火锅的方法,于是和几个兄弟一起开起了火锅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另外一个是张钢和朋友聚餐,发现不蘸小料的火锅好吃而且方便推广,于是花大价钱买下了火锅底料配方,开始发展小肥羊火锅。

事实上,张钢创办小肥羊与上面流传的两个版本都不同。熟知张钢的人,特别是现在小肥羊的董事和高层都知道,当时张钢在内蒙古通辽开办了一个信息台,他经常在那附近与朋友吃不蘸小料的羊肉火锅,觉得味道不错[来源:]。而同时,在呼和浩特有一家四川火锅店,生意相当好,三家分店都人满为患。张钢意识到羊肉火锅将是一个大市场,很快,张钢的妹夫、舅爷都加入了火锅汤料的研究中。那时张钢家有一个大桌子,专门用来涮火锅。那段时间,他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来吃过小肥羊的火锅。第3页

事实上,张钢创办小肥羊与上面流传的两个版本都不同。熟知张钢的人,特别是现在小肥羊的董事和高层都知道,当时张钢在内蒙古通辽开办了一个信息台,他经常在那附近与朋友吃不蘸小料的羊肉火锅,觉得味道不错。而同时,在呼和浩特有一家四川火锅店,生意相当好,三家分店都人满为患。张钢意识到羊肉火锅将是一个大市场,很快,张钢的妹夫、舅爷都加入了火锅汤料的研究中。那时张钢家有一个大桌子,专门用来涮火锅。那段时间,他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来吃过小肥羊的火锅。

1999年,张钢等人终于熬制出了小肥羊秘方。准备开店前,大家正在发愁该起个什么名字时,张钢随口说了句"小肥羊",一旁的媳妇当即激动地说:"这个名字好啊,又与涮羊肉有关,吃完了肯定忘不了,又好记,就这个吧。"就这样,"小肥羊"诞生了。

1999年8月8日,汤料经过改进的小肥羊涮肉火锅正式开业。张钢与老朋友陈洪凯共同投资,成为小肥羊最初的创始人。

涮羊肉蘸小料,传统吃法一传就是百年。在这种吃法中,附属原材料配料繁杂,麻酱、虾油、腐乳、韭菜花,样样不能少,调制起来非常麻烦,因此好的涮羊肉店必须配备技术精良的配料师父。没有调配精良的佐料,羊肉涮久了,汤料会变得乏味。而小肥羊理直气壮地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蘸小料吃火锅,使得小肥羊的火锅标准化,为连锁经营提供了极大便利,也省却了传统火锅制作的盘盘碟碟。【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

除此以外,中式餐饮口味过于依靠厨师,这是中国餐饮企业不成规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百个店一百个厨师一百个味道,不能标准化,也就很难成规模。传统火锅配料师父是稀缺物品,遏制着涮羊肉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小肥羊汤锅底料是工业化生产,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也能统一口味。因为统一配送汤锅底料,省略了厨房加工的过程,也解决了中餐餐厅厨房面积过大以至营业面积不足的问题。

而且,张钢最先意识到采用内蒙羔羊肉作为主要原材料,在加工环节、屠宰环节使用排酸工艺,羊肉排酸后,膻味就降低了,羊肉入汤后就比较鲜香。为此,小肥羊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建立了肉业生产基地。内蒙的羔羊肉和自己独特配方的火锅底料做到了可控,小肥羊也就从餐饮行业最难控制的产品角度建立了一定的壁垒。这为小肥羊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埋下了伏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营战略

小肥羊第一家店,每到就餐时间就人满为患,仅仅两个月,张钢不得不启动第二家小肥羊,而第二家店也一样红火,不停地翻台--这让张钢看到了连锁发展的必要。于是,在特许加盟的连锁链条上,小肥羊在全国一路攻城略地。

2015年,小肥羊的营业额达到25亿元,一跃成为中国本土餐饮业的老大。这一年小肥羊三岁了,速度快,规模大,问题也就出来了。

小肥羊的连锁类似于区域主加盟商的区域管理模式。在前期,这种模式可以化整为零,在各省找一个单店作为一级加盟商,让其对当地投资者进行言传身教,在一定区域内打开了市场,每一个店的成功紧接着可以引来更多的加盟者。想加盟的人主要向一级加盟商申请,各地单店主要对一级加盟商负责,总部主要对一级加盟商负责,一般一级加盟商报上来的新加盟者总部都会允许加盟,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繁琐环节,使整个企业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加盟控制的随意性太强,造成小肥羊各地形象不统一,财务、预算监控不善,总部与单店沟通过少,责任模糊等诸多矛盾。

小肥羊的连锁类似于区域主加盟商的区域管理模式。在前期,这种模式可以化整为零,在各省找一个单店作为一级加盟商,让其对当地投资者进行言传身教,在一定区域内打开了市场,每一个店的成功紧接着可以引来更多的加盟者。想加盟的人主要向一级加盟商申请,各地单店主要对一级加盟商负责,总部主要对一级加盟商负责,一般一级加盟商报上来的新加盟者总部都会允许加盟,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繁琐环节,使整个企业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加盟控制的随意性太强,造成小肥羊各地形象不统一,财务、预算监控不善,总部与单店沟通过少,责任模糊等诸多矛盾。

代理经营不仅是经营权的简单出让,而应包括商标持有者对代理商的有力监管。加盟店要的是利益,而张钢要的是规模效应,小肥羊总部与加盟商之间出现了矛盾。这时,一些加盟店被曝光出现卫生质量问题,甚至被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亮出了红灯,这些严重影响了小肥羊的品牌形象。

加盟店为小肥羊的扩张立下来了汗马功劳,可如今张钢不得不在这员"猛将"上动刀子了。从2015年底开始,小肥羊抵御住了各地不断要求加盟的申请,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的战略调整,将前期追求加盟数量的扩张模式调整到专着品牌信誉、确保稳健经营的方向上来。对于各地合约到期又做不好的加盟者,小肥羊一律收回改为直营; 坚定地将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天津等五大城市定为直营的战略城市;同时总部明令,往后只要是肯德基、麦当劳设点之处,邻近小肥羊的店面全部都得直营。

2015年,小肥羊5岁了,加盟服务中心在北京成立,负责严格审查每个加盟者的申请要求,掌控和监管加盟店。从2015年以后,小肥羊的加盟店和直营店一直经历着调整,经过几年不间断地清理、调整和规范,小肥羊公司的连锁店数量已由最高峰时期721家减少到326家(直营店105家,加盟店221家)。

从包头到世界

在2015年餐饮百强的统计中,火锅占中国餐饮行业的三分之一江山。小肥羊稳居火锅企业头把交椅数年,然而,这样的发展规模还不能满足张钢的大胃口。张钢的理想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小肥羊",这首小肥羊公司的司歌,描绘了小肥羊国际化的蓝图。

2015年,小肥羊在海外的扩张速度开始加快,先后在香港、澳门、中国台湾、多伦多开始探索,香港的四家店为小肥羊创造了1.4亿元的营业额,多伦多小肥羊店试营业的当天流水就有5万元。到了2015年,小肥羊在海外关闭了加盟的大门,只做直营店,合伙伙伴可以参股。目前,小肥羊在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澳门、韩国、日本、欧洲等的分店将陆续开张。据了解,打开日本市场是小肥羊现在的当务之急,也是最棘手的。众所周知,日本市场对饮食要求最为严格,小肥羊总部要供应日本营业店的锅底汤料,必须经过日本海关严格的检测。不过,小肥羊的机械化生产让张钢非常有信心,而且小肥羊的原料小到辣椒干、枸杞,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小肥羊只要攻克了日本市场,其产品质量也将更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张钢也在着手引进国际资本,企图利用国际资本敲开国际市场。引进国际投资的同时也要解决人才缺乏的压力。

事实上早在小肥羊3岁时,张钢就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出股份引进人才。在内蒙营销界极有声誉的蒙牛副总孙先红成为小肥羊的股东,在蒙牛负责资本运作的卢文兵成为小肥羊内蒙公司的总经理,而原来衡水驻京办事处的张占海被提升为小肥羊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小肥羊两位创始人张钢与陈洪凯的股份也从100%降到40%,而小肥羊各地分公司的股东已经超过500人。3i亚洲区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彭德恩就很欣赏张钢的这种做法。除了人才,他还引进3i的投资和普凯基金,给公司注入新能量,加速小肥羊国际化进程。3i在餐饮投资方面经验丰富,且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它投资的餐饮企业遍布全球,这些资源对小肥羊实现全球扩展是非常有利的。至此,小肥羊上市的计划也浮出水面。

事实上早在小肥羊3岁时,张钢就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出股份引进人才。在内蒙营销界极有声誉的蒙牛副总孙先红成为小肥羊的股东,在蒙牛负责资本运作的卢文兵成为小肥羊内蒙公司的总经理,而原来衡水驻京办事处的张占海被提升为小肥羊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小肥羊两位创始人张钢与陈洪凯的股份也从100%降到40%,而小肥羊各地分公司的股东已经超过500人。3i亚洲区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彭德恩就很欣赏张钢的这种做法。除了人才,他还引进3i的投资和普凯基金,给公司注入新能量,加速小肥羊国际化进程。3i在餐饮投资方面经验丰富,且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它投资的餐饮企业遍布全球,这些资源对小肥羊实现全球扩展是非常有利的。至此,小肥羊上市的计划也浮出水面。

其实,早在2015年小肥羊的财务报表已经通过了一家国内会计事务所和一家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按照上市需要,企业必须有连续三年经过审计的盈利报表,这又体现了张钢的前瞻眼光。

2015年3月2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中国连锁百强",小肥羊综合排名46位,连续5次成为中餐第一名。同年4月17日,小肥羊荣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外公布的行业最高荣誉奖"2015~2015年度中国十大优秀特许品牌"称号,公司董事长张钢荣获"中国特许经营十年发展贡献奖",高级副总裁张占海获得"中国特许企业十大优秀管理者"称号。

2015年6月12日,经过三年多的筹备,中国领先的全套服务连锁餐厅营运商小肥羊集团有限公司(小肥羊股份代号:0968)其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这是首个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陆品牌餐饮企业,被誉为是中国火锅第一股。

从1999年开第一家店到上市,还不到9年的时间。年轻的小羊一路磕磕绊绊,同时欢欣鼓舞。"牧羊者"张钢也如愿以偿,迎来了他事业的新起点。

从1999年开第一家店到上市,还不到9年的时间。年轻的小羊一路磕磕绊绊,同时欢欣鼓舞。"牧羊者"张钢也如愿以偿,迎来了他事业的新起点。

目前,小肥羊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调味品基地,两个肉业基地,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外销机构,国内十五大餐饮市场区域,国际三大餐饮市场区域的大型跨国餐饮连锁企业。

截至到2015年5月,公司拥有445家连锁店,其中包括166间自营餐厅及279间特许经营餐厅,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港澳等地拥有20多间餐厅。2015年中报数据显示,小肥羊公司销售收入超过7.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0.5%。

张钢,这位天生爱当老大的"牧羊人",用11年的时间将一只默默无闻的小羊羔变成了今天的小肥羊帝国,成就了一个中式餐饮品牌的传奇,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人生。

适合年轻人创业项目

500元创立红薯粉丝王国

他由红薯破题,发明了"方便粉丝",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粉丝只能煮着吃的习惯,填补了世界方便粉丝的空白,缔造了他的"红薯粉丝王国"。这一创举使红薯增值40多倍,带动60万薯农脱贫致富。也使无数生活忙碌的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种选择。

红薯藤上的"苦瓜"

邹光友出生于1960年,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又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景福区,每年种植红薯3万亩以上,亩产1 000多斤,每年一个人分红薯600多斤,按五折计算,相当于120多斤原粮。邹光友出生时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红薯4 200多斤,他家祖辈命系红薯。在他看来,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1岁开始顿顿吃红薯,吃得胃里犯酸,饿了还是只能吃红薯,9岁吃出了胃病。

在邹光友的记忆里,有些童年生活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8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的,红薯不是最好吃的。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8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的,红薯不是最好吃的。

农村孩子,田野和云彩就是课堂。邹光友吃红薯也吃出了"天问"。他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一会像堆积如山的棉花,心想落下来多好,人人都有衣穿;一会儿像一群黑马,跑到地上多好,他会骑上去到很远的地方!他问天,红薯能不能换个吃法,把这家伙变成宝贝?这个红薯藤上的"苦瓜",从小心里就充满幻想。

辞官下海续薯缘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在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他凭着知识、汗水加灵感,研究开发出"茶叶香槟"、"茶叶汽水",从此踏遍茶山。

1989年,邹光友出任四川省三台县建设区科技副区长。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在心底讨厌红薯的邹光友不得不领命。取经回来后,他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最终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店卖的还要好,而且身价提高了一倍多。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小作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神州大地春潮涌动。正要调往县农业局的邹光友毅然提交了辞职报告。9月,邹光友提着一个大帆布包,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缝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科技城"的四川绵阳。

他一下公共汽车,四顾茫然,今夜何处安身呢?投宿宾馆不敢奢望,他只有投靠朋友钟思泉了。在读书时,他们算是校友。1982年,他们又同时分配在安县,钟思泉在县委党校任教,党校当时在睢水,邹光友恰好也长年住睢水制茶,两颗年轻的心跳到一起了。在凯江河畔,拱桥之上,他们畅谈理想、各抒抱负,话语投机。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破口,很为朋友高兴。邹光友也有了信心:"不瞒你说,我现在没钱办企业,但可以办技术培训班。"钟思泉点头道:"先技术型,再生产型,一步一步走!"两人越说越兴奋,不觉天色已晚,华灯齐放。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破口,很为朋友高兴。邹光友也有了信心:"不瞒你说,我现在没钱办企业,但可以办技术培训班。"钟思泉点头道:"先技术型,再生产型,一步一步走!"两人越说越兴奋,不觉天色已晚,华灯齐放。

"你现在住在哪里呢?"钟思泉关切地问。邹光友顿时敛住了笑容,低下了头。钟思泉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当时住房只有40多平方米,一家三口刚够住,但还是有了主意:"那就委屈一下,在客厅的竹沙发上睡吧,家常便饭凑合吃。"邹光友心头一热,眼眶中涌出了晶莹的泪珠。

沿街叫卖红薯粉丝

有经验,有技术,生产精白粉丝并不是难事。然而,习惯了黑粉丝的绵阳人,却不敢吃白色的粉丝。邹光友雇来三个推销员,说破嘴皮一根粉丝也没卖出去,拉出去的货转悠一天又拉了回来。一周,两周,推销员都甩手不干了。望着堆积如山的粉丝,他犯起嘀咕:怎样打开市场销路呢?

邹光友借来一辆旧三轮车,在党校球场昏暗的灯光下,学起了蹬三轮车。没几天,他自己蹬着旧三轮车,运着满满一车粉丝,出现在绵阳的街道上,一路走一路高声叫卖。每到一处餐馆,他就取出一些粉丝让店主和顾客煮了品尝。精白红薯粉丝以其爽滑的口感赢得了顾客,一个店、两个店,三斤、五斤地推销开了。

腊月二十八日,很少下雪的绵阳,飘起了鹅毛般的皑皑白雪。邹光友在绵阳安昌路70号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粉丝,免费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心给客人讲解。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降低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第4页

腊月二十八日,很少下雪的绵阳,飘起了鹅毛般的皑皑白雪。邹光友在绵阳安昌路70号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粉丝,免费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心给客人讲解。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降低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

他的举动终于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就连附近楼上的一位80岁的老太太也走下楼来看热闹,"我活了80岁,还没见过红薯粉丝是白色。【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邹光友把煮熟的精白粉丝拌上调料,请她品尝。"真柔和,是真货!"老人点头。"看,不浑汤!""还不断条哩!"不断有人啧啧称赞......

整个春节,邹光友一直守在粉丝摊旁,生产出来的两卡车精白红薯粉丝全部销售一空。当时白粉丝比黑粉丝价高,这一次他就净赚5 000多元。人们开始接受光友精白粉丝了,精白粉丝逐步融入了绵阳城千家万户,邹光友的粉丝事业也逐步走上正轨。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种成把成把卖的散装红薯粉丝,城里人觉得不方便。"要是生产一些携带方便、能快速食用的粉丝就好了。"

发明方便粉丝

1995年春节,见侄儿津津有味地吃方便面,邹光友顿时来了精神:油炸的方便面用开水一泡就可以吃,那油炸粉丝呢?

说干就干,他马上开始调料试验。粉丝要么泡不胀,要么一泡就断条,各种调味配方比例也不理想。结果消耗了一桶菜油,粉丝也全部报废!弄得家人一个劲儿责怪他:"那一桶菜油可以吃一年!太浪费了!"

邹光友没有放弃,继续研究开发方便粉丝。通过总结经验,他发现关键在于怎样控制丝的复水时间。不知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次反复实验,收集上万个数据,突破重重技术壁垒,邹光友完全沉浸在他的实验之中。

1997年10月,邹光友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碗以红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非油炸、无添加剂,与方便面食用方法相同,并一举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它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粉丝只能煮着吃的传统习惯,填补了世界方便粉丝的空白。为纪念这一发明,邹光友给它取名为"光友粉丝",而他也被誉为"中国方便粉丝之父"。

光友方便粉丝一上市,很快以柔软滋润、鲜香可口走俏四川,蔓延到大江南北。邹光友摒弃了以往"自产自销"式的销售模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经销商队伍,把光友粉丝推向全国。光友粉丝名号越来越大,邹光友的创业激情也愈演愈烈。

随后,他建成了中国首条年产万吨方便粉丝的生产线,实现了方便粉丝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双哑铃"发展模式,联系了全国60多万家薯区农户,建立薯类加工示范点900多个,形成薯类开发产业链,令红薯亩产由1 000公斤增加到2 500公斤,为薯区新增产值3亿多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便粉丝的畅销,并没有阻挡邹光友攻克新的难题。

粉丝舞向全世界

传统的粉丝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加入0.5%左右的明矾,但它却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常吃含明矾的食物会导致智力降低、记忆力衰退,中青年早衰,老年痴呆等症。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食品中的铝离子定为食品污染源并要求严加控制,这也成为中国粉丝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一道绿色屏障。能不能用一种天然无害的食用原料替代明矾呢?

邹光友先后投资300万元,组织100多名科技骨干,历时三年首创无明矾粉丝--用天然食用材料取代明矾,仍然保持了红薯粉丝不粘连、不断条、不浑汤的特点,且更加柔软、滋润、筋道。光友无明矾粉丝不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节节攀升,经常出现销售商排队购货现象,而且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一举揽下50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

随后,邹光友又推出了全薯营养粉丝,保留了红薯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光友薯业先后获得49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提升了红薯的身价。3公斤鲜薯=1公斤全薯淀粉=12碗全薯方便粉丝,从鲜薯到粉丝,其价值相差40多倍。

同年,邹光友走进世界"薯类王国"--秘鲁,那句"光友酸辣粉,酸得开心,辣得过瘾!"逗得托莱多总统鼓掌大笑。第二天,秘鲁最大的报纸《秘鲁工业报》用了大半版报道这一新闻,称邹光友是"点薯成金"的中国红薯大王,是"秘鲁平民脱离贫困的希望"......

目前,光友薯业先后成立光友(印尼)公司、光友(缅甸)公司、光友(马来西亚)公司、光友(印度)公司,全面启动"薯业王国"全球战略。那些曾经象征贫贱的红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薯类方便粉丝的龙头宝座,走向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光友薯业先后成立光友(印尼)公司、光友(缅甸)公司、光友(马来西亚)公司、光友(印度)公司,全面启动"薯业王国"全球战略。那些曾经象征贫贱的红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薯类方便粉丝的龙头宝座,走向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

90后

90后小伙创业年入2千万

一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其年龄、学历并没有根本的联系,这一点在胶南小伙韩洪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只有22岁,但是韩洪发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今年是小韩创业的第3年,不仅他自己的公司有了超过2000万元的年销售额,而且还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但是 ,这位看上去已经相当成功的90后小伙,就在几年前还因为自己上的是职业中专而自卑过。那么,这位22岁的董事长走过的是怎样一条创业之路呢?

讲述

曾因上中专感觉低人一等

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年龄,让人很难跟一个公司董事长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别人眼中 90后的“毛头小子”,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回顾起自己的创业路,有着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稳重的韩洪发一笑置之:“当时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想也不算什么。”

6年前,韩洪发进入胶南职业中专,就读于数控班。看见初中不少同学都上了高中,韩洪发感觉低人一等,“尤其是当村里人问起来在哪里上学时,我感到了深深的自卑。职业中专的老师发现了我的自卑情绪便开导、鼓励我。”开朗起来的韩洪发苦学机床操作技术,并被选为班长。2015年,韩洪发参加了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数控车工二等奖,这次获奖推动了他人生的转折。

在职业中专学习期间,韩洪发看见学校实训车间一台台先进的机床设备,不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利用这些平时闲置的先进设备,为各大机械制造厂加工配件,一定能创造出。

惊喜

第一单生意,俩小时赚了5000元

说干就干,韩洪发利用课余时间拉了订单,“两个小时做完了第一单,赚了5000元。”就这样,韩洪发成了职业中专在校生接订单第一人。2015年,走出校门的韩洪发来到了一家机械厂做数控操作工。在这吃尽了苦、流尽了汗、把自己消瘦了一圈后 ,他毅然辞职,决定自主创业,开始了在机械行业闯荡的艰苦生涯。

当得知自己的儿子要自己创业后 ,韩洪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父母预料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所要付出的努力。”韩洪发说,但他还是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于同年9月份,回到胶南职业中专,利用他之前攒下的人脉继续做订单,也给学弟学妹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平台。回母校的两年时间里,韩洪发在机械加工领域的成长之路如日中天。在不断磨砺中,很快掌握了机械加工的知识、销售流程和市场开发、网络建设的常识。

2015年3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韩洪发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不注册自己的品牌呢?这个更富挑战性的想法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平台吗?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韩洪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取名“青岛金天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性格

外出谈生意,自称是业务员

经营公司需要人才,他就招兵买马,打造团队。在去全国各地见客户的时候,韩洪发都是自称业务员,“出去说自己是老板人家都不相信,干脆说自己是公司业务员,这样也消除了客户对我的疑虑 。”就这样,韩洪发带领着他的团队渐渐在全国打开了局面 ,与国内很多知名厂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他的品牌在数控冲床的影响和知名度,客户也对面前这个年轻的创业小伙子充满敬佩和信任。

创业路上鲜花与掌声总是与荆棘和坎坷为伴。韩洪发说:“有一个阶段压力很大,头顶的头发都掉光了。”还是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 ,他坚持下来了。短短三年时间,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设立了广东、江苏、河北等7家办事处,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公司生产的数控冲床涉及太阳能、汽车、柜类、金属家具等十几个领域,产品畅销国内外。

“感谢职业中专的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技能更给了我信心。”韩洪发说,职专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的平台,他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综合能力,利用学校闲置设备加工配件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谈及未来,韩洪发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在今后几年之内,他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借鉴国内外大公司先进经验,努力创建一流公司,着力打造一流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350103/248586.html

更多阅读

和年轻人聊天:没钱怎么创业?

和年轻人聊天:没钱怎么创业?在高校教书,接触不少大学生,眼下又一季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当然,每年毕业的学生都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好的学生我就不多说了,忧的同学我想和大家聊聊。更多的是外地来上海读书的同学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来上

现在的年轻人创业 年轻人创业如何选对地点淘到真金?

  年轻人创业做自己的老板近一两年已成为一股热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投资开店当小老板。但是开店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年轻人创业做自己的老板近一两年已成为一股热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投资开店当小老板。但是开店并

苏航:年轻人创业的榜样

 文∕葛建华 谭君文     著有“中国牛仔之乡”的广州市新塘镇“潜伏”着一批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而这些企业家当中,有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就是新塘镇年轻人创业的榜样——苏航。       从当初在工厂月薪只有700多元的普通杂工,

年轻人创业项目 创业七剑 献给有志创业的年轻人们(一)

看到很多年轻人有创业的想法与冲动,有这种勇气是值得赞赏的。    和很多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我也是看着比尔盖茨、戴尔的故事长大的。跟孙正义一样,我19岁开始最大的梦想就是25岁前成为亿万富翁。    大一时我被别人认为特别;大

实战心得:年轻人创业的困境与无知(一)

---从大四到现在,创业三年,献给有志创业的年轻人们    一、个人介绍    看到很多年轻人有创业的想法与冲动,有这种勇气是值得赞赏的。    和很多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我也是看着比尔盖茨、戴尔的故事长大的。跟孙正义一样,我19岁

声明:《年轻人创业故事 年轻人创业故事4篇》为网友零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