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一立足文本,文道融合。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大极端――或脱离文本,大谈文中思想,使文本成为教师借题发挥的道具;或字字落实,死于章句,拘泥于一词一句,以致使课堂僵硬沉闷干瘪枯涩。
本课教学力求避免以上弊端。既要使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又要学习文言语言、欣赏精练传神的语言。总之,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精神的统一。
二、三大版块,相辅相成。
根据以上考虑,在课堂内容与结构上,设计了如下三个互为支撑的版块:
知识版块――整理文言知识,为理解课文张本;
文本版块――揣摩人物语言,领会孔子思想;
精神版块――介绍中外相关材料,加深认识,拓展眼界,增加积累。
实施后评价:
1、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仍然不够大,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怎样权衡“文”与“道”,还不能做到协调相生,如盐入水。
反思二:
1、心得:能把字词教学与文章教学结合融会好了,文言课就上好了,时间就腾出来了。基于这一认识,这堂课拟调整为:
课分两大块:1、角色扮演,再现“对话”活动。借此在梳理文意、感悟内容的同时解决字词、翻译。(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自己的角色就要去弄清落实字词的意思,揣摩语气就要去疏通含义,这样就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在进行中解决了字词问题。学习任务的分割,化大为小,又保证了学习解决的时间和效率。)
2、交流探讨:话题――文章仅仅只是一段对话吗?仅仅只是“各言尔志”吗?有人说这篇文章“言志”之外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你从中(从问、答、评)还能读到什么?读出什么?这个设计可以有很多联想,可以发散出很多方面,给学生理解以足够思维空间上的尊重,进行文章赏读。
“再现对话”活动设计说明:
1、教师动情地讲述“负璧弃婴”的故事导入,营造活动氛围,为学生参与作动员。
2、导引:老师与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情,那里有老师的牵挂,投入了老师的割舍不断的感情,这样的老师该是何等的幸福的!《子》这场不朽的经典对话就为我们再现了师生融洽的动人情景,我也是老师,作为老师,我神往那种教育境界,我也渴望做回孔子,你们想帮帮我吗?那么你们来做回孔子的弟子怎样?
怎样做弟子呢?就是你充当弟子,用我们现在的话,加上你的理解再现说出文中弟子说的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5篇】。那你得理解他说的意思,把握好语气。
3、分配角色,另加一个旁白。
4、教师在学生扮演中不断发问引导对字词的落实,如:你为什么采用这种口气?你说的这个意思落在哪个词上?等等。
“言志”之外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你从中还能读到什么?读出什么?说明:
借此引导学生领会关注文章特色、思想等。可参照8步骤和板书。
反思三:
1.“文意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意发现”的研究和实践使我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讲文言现象。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文言现象固然要学,它是一座桥梁,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相识、沟通,从而促成视界的融合并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智慧。我们的目标是彼岸,而不是桥梁本身。况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自足体,有自己独立而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独特而丰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现象的文言文教学其实始终只引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没有走进文本的内部。文言文中实施文意发现教学,重现了文言文课堂的生气,从另一个角度讲,回归了文言文教学的本原。
2.“文意发现”的途径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第二,学生与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像,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如果学生的前理解与文本产生较大的落差,无法与文本相适应,探寻不到文意,怎么办?
通过以上课例的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形态下,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发现文意:
(1)为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教师可以适时讲授一些相关知识或补充相关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现文意。
(2)为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探索、发现的结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3)为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深层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够进一步发现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质疑文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5篇】。
反思四:
上这节课,听课老师有些多。 张校长的评价是:太杂了,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了。用他的经典的原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我这节课,既想分析人物形象,又要翻译字词;既要分析学生形象,又要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确实如此。用卫晋丽老师的话说,我在引入时自己还说过一节课要有个中心,但自己这节课的中心就不是很明显。 (1)引入谈的是还原情境,似乎是要和学生一道深入了解先秦教学文化、起居文化等等。
(2)紧接着翻译孔子的话,其实又是在探讨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3)之后才是分析人物形象。 想展示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致命伤。 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人物形象,扣语言扣得不紧。 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在设计这个环节中,对文中相关语言的把握还是花了一定时间,做了一定的努力,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对当时课堂上学生谈到的有些人物特点没有紧密扣准教材进行分析,实为遗憾!
(1)冉有自信吗?“自信”,这是一个学生对冉有的评价,我当时觉得似乎说冉有自信不太妥,于是问学生:“冉有自信吗?”学生大多数说自信。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处理的,总之似乎含含糊糊。后来再读文章,冉有是在看到自己的师兄说大话后受到孔夫子的“哂笑”后谈自己的志向的,所以他的语言难免要倍加小心。但他谦虚的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颇为自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三年光景,就可以让一个小国的人民富足,这让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说来,让人感到是那样的真实可靠。
(2)“表里不一”为什么不符合公西华的形象?有学生说公西华是表里不一。当时有很多同学持反对意见,我也是一笑了之。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当时如果能够结合公西华的语言再详加解释,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三个问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评价孔子弟子的教学环节)落实不好。有学生说到,在这个社会里,
人必须要学公西华一样的圆滑,才能避免碰壁,而子路显得太直率了,可能吃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有太深的体会,所以,索性我当时就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引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5篇】。现在想想,虽然我们所遭遇者,确实如此,但学生是社会的未来,让他们活得自尊一点,兴许是有可能的。如果以后上这节课,我肯定会引导他们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们其实还是喜欢子路这样直率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多好啊。”当然孔子也说过:“敏于行,讷于言”,说话注意场合、说话要有艺术确实也非常重要。
总之,《子路》公开课,在教师调动学生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堂展示性质的课堂,确实也犯了很多大忌。 希望自己能从中获得更多。
反思五:
《侍坐章》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入手,将课文拉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侍坐章》实际上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无数次谈话中精彩的一次谈论;于是,不妨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生活切入,把课文定位为:一堂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课。而课堂对于学生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评价这堂课上孔子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与方式。
教师努力借此引导学生感受2500年前那一堂关于“人生理想”课堂中的氛围与情调,使灰色的文字记录借助学生的个人经验与阅读时的体验还原为孔子师徒交谈的现场――于是,遥远的看似干枯的古典篇章便容易化而为鲜活的充满情趣的师生交流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