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暴霜露(通“曝”暴露)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当与秦相较(通“倘”倘若)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战不善(动作名)(战术) 2.盖失强援(动作名)(支援力量)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4.秦以攻取之外(动作名)(攻占的办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小的战争)(大的战争)诸侯之所大患(形作动)(担忧,忧患) 7.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上)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9.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名作动)(封赏)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待,礼遇)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不下咽也(形作动)(担心,害怕)(名作动)(吃饭)(名作动)(下到)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16.其势弱于秦(形作动)(弱小)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非兵不利古(武器)今(士兵) 2.率赂秦耶古(都,皆)今(率领)其实亦百倍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古(失去)今(死亡)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古(祖辈和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至于颠覆古(到……结局)今(连词,表另外提一事)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始速祸焉古(招致)今(速度快) 9.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刺客不行古(不前往)今(不可以) 12.是又在六国下矣古(这)今(对,正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目的关系,才)举以予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 ⑦洎牧以馋诛(介词,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而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关系)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关系)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关系)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之破亡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②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助词,取独)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助词,取独)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 ⑤此言得之(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为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表被动)文章来自:学优网其其实亦百倍(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 ②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指燕赵二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代指赵国) ④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国)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 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关系,和)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关系,就)则秦国之所大欲(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故曰:弊在赂秦也(判断句) 4.举以予人(省略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7.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洎牧以馋诛(被动句) 9.邯郸为郡(省略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13.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代词,其).始速祸焉(加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不相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不赂者以赂者丧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文章来自:学优网下列对《六国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文中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各国赂秦数量上的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胜负之数数:次数 D.始速祸焉速:招致.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