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这里却那么小
――《死亡诗社》读后感
文/王耕耘
《死亡诗社》是美国作家N。H。科琳宝姆根据电影剧本《死亡诗社》改编的小说,讲述了一段中学生的成长历程,一段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的斗争。故事中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战胜自己,战胜心中那个一直缠着自己却又不敢触碰的“恶魔”。
传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缠绕在威尔顿学院的学生身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各个方面都给孩子带来一种传统观念,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允许孩子有别的想法。“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他们就是一群“毫无信仰的人”。
基丁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新思想――“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他让孩子们站在课桌上,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抓住每一天”,突破了自己心中的那份传统,打败了自己的“心魔”。他们站在最高点,释放出野性的狂吼。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孩子们思想的成长。对于一直在传统教育下学习生活的学生们来说,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荒诞的,但这种不可置信的荒诞激发出了孩子们内心中的一种渴望,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帮他们突破传统,寻找自己心中的梦,“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路顺风,总是会有坎坷的。这群孩子也因他们的成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尼尔自杀。尼尔在基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追寻自己表演话剧的梦想,尼尔成功的在大家面前表演了一场精彩至极的话剧,但这场精彩的表演,尼尔的父亲也看到了。尼尔的父亲强制性地将尼尔拖回家,禁止他表演,还要求他转学。悲愤的尼尔在父母睡着时,穿上自己的戏服,从父亲的办公室里翻出一把手枪,子弹上膛,尼尔朝着自己的太阳穴,轻轻地扣动扳机,随后便倒在血泊之中。尼尔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他成长的见证,证明了他不愿接受传统思想和古板的家庭教育。人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懂得反思,尼尔的死便引起了世人的思考。
《死亡诗社》中的孩子们在成长,但也有人终究被传统打败,成为了传统的俘虏。就像卡梅伦,出卖了基丁老师,出卖了各位同学,出卖了新思想,导致了基丁老师在学生家长和校方的非议下被迫离开。故事结局中学生们纷纷站在桌子上声援基丁老师并向他告别的情景让人感动。
《死亡诗社》让我们反思,死板的教育真的对孩子们有好处吗?孩子的成长过程注定要这么痛苦吗?学校不应该是学生的地狱,应该是他们放飞梦想,展翅翱翔的地方。“在梦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孩子们在成长,古板的教育要什么时候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