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读后感
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今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古文有其时代的烙印性。脱离于古文的时代性,则谈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篇优秀的古文。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积极的。文章开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观点“仓禀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以反问句的论点说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而民富国强不但是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社会目标,也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了剩余价值,才有了阶级,有了国家。也就是说人们有了积蓄以后才能讲政治、文化;求索知识、艺术;讲究礼仪。这一观点与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一致的。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如果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却侈谈遵纪守法,为国效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弱国无外交”。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落后的原因在于贫穷。所以贾谊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发展各项事业。可见,贾谊的《论积贮疏》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论积贮疏》中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文中写道:“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他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个观点有其两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众”看作是机关事业人员繁冗,吃皇粮者众,追求优厚的公款消费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风日日长”,这不管是两千多年之前还是现在无疑都是正确的。我国自古及今以来庞大的政府机关,臃肿的人员,不但多吃了“皇粮”,造成财税的严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互相扯皮推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长了不正之风。所以贾谊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贾谊的“今背本而趋末”的“本”看作是“务农”,“末”是作是“工商”。那么贾谊这个观点就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必然会有工商之分的,这是人类的进步。有了工商,社会才更加发展。如果一味的务农,那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会迟滞社会的进步。
贾谊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有限,农产品有限,因而要“强本抑末”,正如要“剪枝打杈”一样,需要对工商业进行限制。(www.aIhUau.com)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正是由于儒家的这种“重本(农)轻末(工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贾谊看不到或是不愿看到当时对社会起阻碍作用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正是庞大的封建统治机器耗尽了国家资财,而非所谓的“末”,即“商”。
贾谊在分析了贫穷的危害及造成贫穷的原因后,开出了一个治疗这种疾病的药方“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则积足人乐其所矣。”要驱赶老百姓务农,认为工商业者是“末技游食之民”。要让他们靠自己生产养活自己。然而,把百姓都赶到田园里去生产就一定多产粮食吗?新中国建立后,曾出现全国务农的现象,文化革命末期,将全国几千万中学生驱赶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取得了什么成果呢?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情况:物资奇缺、粮、肉、蛋、菜、柴什么都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开了,农民开始务工经商了,务农的人减少了,反而现在什么东西都不缺。为什么务农的人少了,农产品却富足了呢?这正是生产力发展规律起的作用。工商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了工商业后有了明显的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科技的进步,相应的思想、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工商业发展,又带动农业向更深层发展。
以上观点是以现在的眼光来分析前人的。我们的认识也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尽管我们看到贾谊《论积贮疏》有其若干历史局限性,但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烩灸人口的范文,其观点鲜明,言论谨严,条理清晰,扣人心弦。贾谊不失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但囿于他所处的时代,处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贾谊不可能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问题。这篇文章的缺失,并不是贾谊本人的缺失,而是他那个时代的缺失,是他那个时代生产发展水平所造成的。
我们今天学古文,既要学习古人的才智、思想、艺术手法,学习优秀文化传统,从中吸取精华,同时又要注意古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文章某些观点的谬误,不能食古不化。只有透析古文的时代背景及古文观点的时代局限性,从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才能学好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