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一)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也许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样是在颠覆国家的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的猖獗,道德的堕落,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常常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巨大的魅力吗?


电影浪潮观后感(二)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www.aIhUau.com)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

前段时间网友推荐,说有部《浪潮》很不错,值得一看。就去下载了,不过一直没空看,下午没事干,就看了这电影。的确拍的很不错,引人思考。

讲述的是德国学校学生体验无政府主义和独裁专政的区别。一个班选择了独裁专政的体验课,老师是元首,学生无条件服从。开始时效果很明显,学生们一扫自由散漫的作风,开始讲究纪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体现出团队精神,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一切以集体为重。慢慢的开始统一着装,设计组织标识,统一见面礼节,不同意见表达者被踢出团队。

当团队中的弱势者受到外界欺辱,得到了团队内的帮助。当事人感受到集体的优势后,开始变得狂热。亲情友情都已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是团队。

最后当老师说结束时,那位平时懦弱,受欺凌的,有了团队后回复自信,进而狂热的学生无法接受团队的解散,毫不犹豫的枪杀一位来劝阻自己的同学,继而吞枪自尽。

这过程或许再现了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开始时极具迷惑性,特别是对于弱势者,一下子感觉找到了做有尊严的人的感觉。

因为在团队内学识,家境,地位都已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对元首的忠诚,和坚持信仰的不容玷污。

这和西方的基本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宪政,在专政制度中一文不值,唯一要做的就是服从,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元首,包括自己的生命。

看完后真的很震撼,才稍有点明白为什么法西斯当时会如此狂热,而我们的文化大革命怎么会有如此的疯狂,所有一切源于信仰,当人真的有信仰时,不管信仰的正确与否,都会不顾一切,包括财富,家庭,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270103/227840.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 落叶归根电影完整版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正要准备睡觉的时候,那等忧伤推荐我看一部电影《落叶归根》。他告诉我明天再看,我因睡意不大,忙完手头的事情,下了QQ,就打开了电影。一小时四十多分种后,我看完了电影,关闭了电脑,却关不了情绪

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2电影观后感

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____共同的梦华尔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但也是滋生贪婪与罪恶的地方,像电影中戈登一样吃人不吐骨头的股市黑手和银行家比比皆是,他们的手段高明,往往能逃过法律的制裁。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贪婪是个好东

叶蓝秋之死(电影《搜索》观后感) 电影搜索观后感

叶蓝秋之死电影《搜索》观后感----学生阿乐当一个年轻而美丽的身体飘然落下,那么轻盈,那么幽然,仿佛秋叶般飘落大地,她陨落的美,在那金灿灿幕落的一瞬间定格了,让人爱怜,让人窒息。也许只有大地才能给她温暖的怀抱,接纳这个在人世间饱受

看电影《地道战》观后感(图) 焦庄户地道战观后感

看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星期四,我和爸爸在他单位电脑里看电影《地道战》。1942年,日本侵略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最早的兵是民兵,日本的原则是“杀光、烧光、抢光!”日本太强大了,因为高家庄民兵本来只有几个人,几条枪,所以就打不赢,他们就

电影《夜袭》观后感 夜袭阳明堡机场电影

电影《夜袭》观后感  1937年7月,全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0月忻口战役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接受任务,北上敌后,插入雁门关,牵制阻击向忻口进犯的日军增援部队,配合正面战场歼敌。《夜袭》就是以这个历史为背景,上演769团北上途中,炸毁敌军战机驻地阳明堡

声明:《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为网友这暑假难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