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 恋恋不舍 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 零 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 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 烟花三月 和 故人西辞 ,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我在反思的时候我突然间想起了白居易的送别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最后的 别时茫茫江浸月 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孤帆远去,诗人李白只见长江的水在天边流淌着,而同样的,是分别时刻,诗人白居易望着茫茫江面上的一轮明月,悲从中来。后来我在课堂上补充讲《琵琶行》时,效果很好,孩子们特别入情入境。我觉得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是不是可以与这首《琵琶行》联系,相互映衬呢?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二:
终于上完了这节课,从备课到试教再试教到正式上,前后花了四、五个星期的时间。不管我上的如何,首先特别要感谢窦老师和我的师傅。在两次试教前窦老师都帮我梳理一遍教学设计,并两次在深夜给我打电话指导我的朗读;在正式上课前的周末,师傅也是仔细地给我修改教案,并让我去她家给她说课并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中的精品,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所以选了这首诗作为诗歌课题组的研讨课来上。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我反复看王崧舟上的《枫桥夜泊》和戴建荣上的《送元二使安西》两个优秀课例,希望我能从他们讲授古诗的方法中获得一些教学的灵感。最后定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2、理解诗歌,想象画面悟诗情;3、体会古诗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重、难点是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步骤分为揭示题意,初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悟诗情,拓展升华,小结六个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初读古诗时,韵味还是没有出来。有些学生读的音不准,有些学生读的不够流利,有些学生的感情不够,怎样有价值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并加以有效地指导是我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地方。
二、理解诗意部分花费的时间太多。在学生借助注释读古诗之后,先问他们读懂了什么,又问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大家交流了以后又找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些地方学生都说重复了,以至于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悟诗情,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
三、诗品得不够。由于前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去品诗部分就品得不到位,对 烟花三月 、 孤帆 、 长江 等画面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到最后快下课时才慢慢地有点入境。
四、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要好好练习。就像江校在评课时所说的,要专注地倾听学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反馈,对有些答案要进行追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在品 孤帆 时,严以宽同学觉得这里很 独特 ,但我没有及时去挖掘这里为什么 独特 ,就让这种不拘一格的感觉戛然而止了,真是遗憾。
五、资料的位置放得不太合适。在开始揭示题意时就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此学生只要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就行了,到后面学生体会不出朋友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时再加以介绍可能会更好一些。
第一次尝试上古诗的研讨课,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整个过程还是收获颇多,希望以后更加努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 动 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范读上还要多揣摩,从而更好的进行朗读指导。2.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多元的评价。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四:
这个星期,是家威跟着我实习。他是个很好学机灵的男孩,我发现其实90后的孩子除了娇气与自我为中心点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他们一样努力,一样认真。希望能用心准备,给他多点启发,毕竟人生路上,能帮助一个刚走上社会的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