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藏宝教学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反思一: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 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

反思二: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生以激情的诵读结束了16课《范仲淹的故事》的教学。我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心中升腾起一股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是先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炬。我这把火炬又点燃了五十八把小火炬,照亮了我们师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轨迹课堂上,有学生深情地讲着范仲淹的故事,有学生点评着,有学生提问着。一学生刚讲完 划粥割齑 的故事,有学生就提问:为什么范仲淹对这种清贫的生活毫不介意?众多学生回答: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志向,那就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这么高水平的回答,即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的学生们课前预习充分,他们早已被先生刻苦学习、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感化了,走近先生,近距离和先生对话了。

是啊,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奋发向上、胸怀大志 这些人类的美德,像一颗颗钻石,在历史的星空中永远闪亮。作为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仰望星空,撷取那一颗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点燃起心中的火炬,照亮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轨迹,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做老师真幸福!

反思三: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虎口藏宝教学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我本课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 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习作时 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品味 钻研学问 切磋学问 等词语。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本文中句子 范仲淹笑了笑说: 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这个句子中对 笑 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 尽在不言中 。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三、教给背诵课文和理解词语的方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背诵课文的片段,并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背诵,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把科学的背诵方法渗透打教学之中。此外,文中的词语 饱学之士 划粥割齑 等尝试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理解。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210103/211517.html

更多阅读

导学案16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6 范仲淹的故事学习目标: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

艰难童年范仲淹(989—105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宋大宗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农历八月初二,他出生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祖上几代都在吴越王钱俶手下做官,后来跟随钱俶归顺宋朝

范仲淹诗中甘棠注析 注册局设置暂停解析

范仲淹诗中甘棠注析其一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生于河北真定(今正定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大中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赞扬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通过题目,你

木渎--天平山与范仲淹 苏州天平山范仲淹

天平山与范仲淹天平山位于木渎西北面,海拔221 米。因山势高峻,有一代名人范仲淹的高祖葬在山的东麓,又名范坟山。北宋皇朝曾将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也称“赐山”。怪石、清泉、红枫为天平三绝。山上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 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

声明:《虎口藏宝教学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为网友残留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