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保险学会成立大会纪念
赵老还保留着刘伯承给他签发的委任书
赵老收集的老保单
赵同生,一位将一生献给了保险事业的88岁老人,见证了渝中乃至重庆市保险业发展的每一步。
提及保险业的百年发展史,这位元老级的保险人说:“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办保险业务的大城市。自1891年开埠以来,保险业的起步和发展都是以渝中区为据点,所有的市级保险公司都设在该区境内。”
开埠以后
外商保险一度垄断
1891年重庆开埠,随着出口贸易的打开,外商接踵而来,英商太古、怡和、隆茂洋行、日商三井洋行和英、法等国的一些洋行在经营工商业和仓储、航运业务的同时,开始经营保险业务。
“从1892年起,英商利川保险公司和永年、永明寿险公司等专业机构,相继在渝中区的小什字到太平门一带成立。”赵同生回忆说,截至上世纪30年代,这些机构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和业务上的便利等,基本形成了外商保险垄断的局面。
从1939年起,赵同生开始在重庆、西安等地中保公司从事保险工作。“从上世纪3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前,重庆民族保险业开始兴起。”
抗战前夕,仅专营保险的公司就有13家,1935年全市保费收入达150万元,赔款20余万元,“除了与银行贷款有关外,其他业务还不多。”
抗战时期
各大机构一派繁荣
1937年7月抗战开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工业纷纷西移,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骤然增长,国内各大保险公司领导机构相继来渝,一时间,我市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保险业中心。
“截至1945年,全市设有50多家保险公司和大量代理网点,其中,8家官办公司、7家地方公司和其他全国性及小规模的民营公司都集中设在渝中区。”赵同生告诉记者,那时的险种除了火险和货运险,开始出现人寿保险,为了适应战争形势,还增办了陆地兵险、运输兵险、信用保险等。
赵同生说,这一兴旺局面持续时间不长。抗战后期,社会经济凋敝、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不稳定,渝中乃至重庆的保险业日益衰退,有些工商企业因向银行贷款而不得不参加保险,然而,一旦发生灾害事故,理赔时间迟延,所得赔款所值无几,“到解放前夕,保险企业仅剩十几家,且多名存实亡。”
解放以后
中国人保一枝独秀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不久,重庆市军管会金融部派人接管了原中国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等,组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渝中区打铜街38号营业。不久后,川东地区分公司和重庆市分公司相继在渝中区成立。50年代,赵同生先后担任了人保西南区和重庆市公司防灾理赔科长。
“50年代,我市保险员工最多时有三四百人。1959年初,中央宣布停办国内所有保险业务,机构撤销,人员被调回人民银行。”赵同生略显感伤地说。
改革开放
恢复前期一无所有
1979年,国务院决定逐步恢复国内保险,我市也委派赵同生等开始筹建人民保险重庆市分公司。
“当时,保险已停办20年,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机构、人员、房屋设备,一无所有,比解放初期首次创业还难得多。”曾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副经理的赵同生很激动地说,“对于我们这些憋了整整20年的老保险人来说,困难再大,都不愿放弃。”
没有人才,他们办起了保险专修班;没有办公用房,就从银行借,20多人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没有经费,先向当地中国银行借来一万元作开办费;没有业务设备,因陋就简,连业务单证都是用油印代替;没有业务用车,就凭“一张嘴巴两条腿,三个文件身上揣(中央和地方关于恢复国内保险的文件)”……
1980年1月3日,渝中区新华路74号市人民银行里,新的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正式成立了!
1992年起,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相继在渝中区建立了分公司,标志着我市保险业开始打破一家公司垄断的局面。
直辖以来
渝中保险一马当先
“重庆直辖以来,永安、天安、泰康、华泰、太平、安诚等国内保险公司陆续在渝中设立了保险机构,中美大都会、利保保险等外营和中外合资公司也先后入驻渝中。”赵同生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家保险法人机构、1家区域总部、17家产险分公司、13家寿险分公司在渝中区成立,全市还有众多中介和代理机构及大量区县分支公司、营销网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市从事保险业务的人员已增至5万多人。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200多亿元,渝中区保费收入占1/3还多,呈一马当先之势。2000年,我市成立保监局,使保险市场在扩大的同时,市场秩序也得到逐步规范。
退休后仍在进行保险学术研究的赵同生老人,以一首诗表达了积蓄多年的情感:喜迎人保六十春,时逢国庆齐欢腾;神州处处凯歌扬,保险事业正兴盛。回首来时风雨路,几经坎坷犹奋进;两度创业成就显,辛勤耕耘几代人,改革开放结硕果,再创佳绩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