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

读罢《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看过网上有关此文的读后感,我开始思考。

我思考的不是我们和宋濂、马君则生活环境优越性的对比,也不是我们之间所处社会的优劣,而是为学的精神。

如何为学?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开头就写到“余幼时即嗜学”。他从小热爱学习,而且,在从师之际,冒着冬天刺骨的寒风,背着行囊,忍着皮肤冻裂的疼痛,克服各种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做学问。

你看他,没有华丽的衣服和美丽的珠宝饰物,不会把自己装扮成天上的仙人;你看他,也没有更多的锋芒,不会把自己装饰成浮躁又自大的人,谦逊的他反而在官场和学舍里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类似的例子,螃蟹有着“六跪而二螯”,却成天假正经,找蛇和鳝的洞穴安身,浮躁又蛮横。而“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踏踏实实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闷头钻洞,反而拥有自己的厅室。正是有着默默无闻的坚韧、淡定和信念,宋濂和蚯蚓并没有碌碌无为,他们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因此,为学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对学问的热爱与执著,其次是有一份“为”的行动与努力,最后就是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使热爱常在,行动永恒。这三者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只有这份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成功,客观因素也在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为学求得成功的路上,要学会求助于他人,宋濂和马君则正是善于求助、利用他人的帮助,才把握住了成功的机遇。试想想,如果没有那户善良的“藏书之家”借书于宋濂,宋濂那份“嗜学”恐怕会被残酷的事实消磨殆尽;如果没有那位德高望重的“先达”为宋濂指点迷津,宋濂恐怕还要踏上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当然,只有“自助”,才会有“人助”、“天助”。

很多人会去比较宋濂和我们之间的差别,他们说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理应像宋濂、马君则一样有不错的成绩,有一肚子学问。这点我不完全赞同。我们和宋濂比,我们有更多的物质诱惑。或许正是那些物质诱惑,使得我们不能淡定十足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面对学业上的失败,我们更多的是把失败归结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查、自纠。这样比较下来,我们和荀子笔下躁动的螃蟹有何区别?!再者,面对机遇,我们不懂得把握。机遇像手中的流沙,有多少个幸运被我们丢失?有多少成功被我们摧毁?

我想,关于为学的思考,还有更多更深;但是,更重要的是行动,而六百多年前的宋濂,早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初三这个非常时期,每天早出晚归,几乎12个小时都在学习。开头一段时间,大家还能坚持,过了一阵子,每个人都开始厌倦了,而现在不仅内心厌倦,嘴里也常常抱怨了。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不敢再抱怨了。这篇文章是明代学者宋濂为勉励晚辈,而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之路。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他求学所面临的无书之难、无师之难和衣食之难以及他艰辛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震动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

为了解决无书之难,宋濂亲自抄书,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也不敢懈怠逾约;虽有衣食之难,他对那些达官贵族的子弟丝毫不羡慕,心中只有学习这一个信念。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求师、从师的过程,为了有“硕师名人与游”,他“趋百里外”“执经叩问”;为了得到先生的解答,他简直恭敬到了极点,又是“立侍左右”又是“俯身倾耳”,即使“遇其叱咄”,也仍然“色恭礼至”。可见他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至于从师之道,宋濂走得就更艰难了,即使是“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也不放弃。这样的精神实在可歌可叹!

看看我们今天同学们学习的条件是何等的优越,和宋濂相比,简直是在天堂。再看看我们的学习条件,简直是天堂中的天堂啊!要书、要衣、要食,家长绝对不会含糊的,必是尽力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师”的改变,现在的我们不仅会在不同学科有不同专业老师指导,而且也不需要我们“趋百里外”才能获得指教。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耐心,若是学生有问题询问必会耐心详尽地解答,保证我们会得到知识。这样优越的条件是宋濂不敢想的,就是那些“太学”中的学生也想不到的。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宋濂处于封建社会中,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寒窗苦读,但我们就不同了,在当今的时代,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我们何苦那样折磨自己呢?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走向成功?学习知识怎能不付出艰辛努力?任何人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要用超过常人的努力来铺就成功之路,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用自己今天的汗水才能换来明天的成功。就拿现在的我们来说吧,只有用今日的付出才能换来明日的成绩,才能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觉得这篇序不仅仅可以送给“东阳马生“,更可送给所有的学子www.aIhUau.com,甚至所有天下的人。相信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受到鞭策和激励。我更希望正在读初三的我们能以此文自勉,停止抱怨,用自己现在的艰辛去创造未来的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

“头悬梁,椎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我们听说过太多苦学的故事,如今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却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感受。

宋濂读书求学苦不苦?苦!且不是一般的苦。且看证据:一、看书难。家里没书,要去借读,不仅要读,而且要抄,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也要抄录完毕把书送还人家;二、求师难。找老师要跑到百里之外,老师还要耍大牌,动不动就给脸色看;三、求学难。好不容易有学上了,在路上就差点被冻死,住在旅店里,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好,这求学的日子,真不好过。

可我们从这种“苦”里边读出了另一种滋味——“乐”!每每从苦里边透着开心地长舒一口气,“余因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这种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更值得我们学习。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苦大仇深似的悬梁刺股者,纵然可以通过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但观其人生形态,难免让人产生悲悯之情,也有点让人担心——吃过大苦之后的人,会不会用享大乐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下补偿呢?像那位“锥刺股”的苏秦,挂六国帅印后,不也是自我膨胀起来,赶紧跑回家乡炫权炫富么?建大宅,散千金,后来竟至敢于勾引起燕国的皇太后,得个车裂而死的悲惨结局。这种现象,在许多的官场腐化者中可以找到案例,而“暴发户”们的奢侈消费,更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而乐知者的学习形态本身就是享受,像白岩松一样累并快乐着,像马克思一样把“斗争”当作终极幸福,像华罗庚一样期望可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像生来就无四肢的力克·胡哲一样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我那好得不像话的生命体验……

这种人,不把学习和工作过分地功利化,不是拿学习和工作当跳板,而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嗜学”,那是一种拼了命的喜欢,喜欢了就会快乐,一切艰难险阻就都成了浮云,中国共产党只靠小米加步枪可以打败全幅武装的正规军队,最强有力的战斗力,就是这种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生最大的赢家不是意志坚强的人,而是安于吃苦乐于吃苦的人,把吃苦当作人生观常态,像宋濂一样,在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陶醉于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中。我们若能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发现苦中之乐,乐于体会苦中之乐,我们那“无可奈何苦不堪言”的人生,必定华丽转身,成为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

编辑推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50103/192606.html

更多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第一段: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读送东阳马生序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文

读东阳马生序有感60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00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00字(一)六百余年前的明朝,一个家中贫寒,为了读书求学奔走百里,却执着勤奋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被世人皆知,他,就是宋濂。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

声明:《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为网友一笑醉人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