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释义及出处 反思 反思-释义,反思-出处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

反思_反思 -释义


反思【释义】反省,思考。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示例】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日常用法】现在的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比如考试后,老师叫学生写的“反思”,大体意为对自己的考试所作出的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方法的修改。字数可以不多,但是要深刻。

反思_反思 -出处


反思反思,英文reflection。"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

综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记忆》则以某地宣传部长秦慕平对曾经被自己错判为"现行反革命"的少女方丽茹的忏悔,反省了一个时期内不正常的"现代迷信"及自己在这种现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对文革中种种事件表现的深刻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伤痕小说",但它仍局限于将人仅仅放在政治层面思考。这种情况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如"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上。

反思_反思 -背景


反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这个概念只指有较高价值的内省认识活动,例如J.洛克把离开感觉形成内部经验的心灵活动称为反思:B.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显然,这时尚未对于反思概念本身作出具体规定。I.康德提出了正确规定反思概念的问题,并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明确规定为“反思的判断”,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但是,反思概念在康德那里尚未达到辩证的理解。G.W.F.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下,把反思变成一个把握发展的辩证概念,完成了规定反思概念从而使之含义更加深刻的工作。他认为反思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本质的认识,“设定的反思”尚停留在抽象的自身同一阶段:“外在的反思” 则进展到把握区别与对立;只有 “规定的反思”才能从联系上把握对立面的统一。这样,黑格尔在反思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飞跃,即反思本身也有一个过程。但是,反思只是作为一种从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

反思_反思 -特征


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是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四是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反思_反思 -主要方法


反思1.质疑反思。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对每一节课我们都要这样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设计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2.归纳反思。过去的经历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我们一旦将它们回忆、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来之后,就会成为可贵的教学体会与教学经验。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了“得”与“失”,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那么我们的经验日积月累就更加丰富,我们的教学失误就会更少,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3.换位反思。横看成岭侧成峰。人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颇,有时甚至看不出问题所在。这时教师应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这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反思,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4.对比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名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学连减法时,教师甲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便提出了“一共有多少条丝瓜?”“藤上结的比筐里多几条?”等问题,就是不会提出需要连减计算的问题。这位教师很是烦恼,于是他去听了同行教师乙的同一内容的一节课,教师乙首先出示情境图,让两位学生上台分别去“摘”下3条、1条丝瓜,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学生很快提出“还剩多少条”的问题,并列出算式“8-3-1=□”。教师乙的课使教师甲大受启发:创设情境要善于化静为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发现、去做数学,学生便会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对比反思,教师甲感受颇深,受益很大,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该怎样去做。
5.评议反思。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善于学习而又很有造诣的教师就会经常请别人听听自己的课,并请别人评议自己的教学,指导其教学设计。“你能组织合作学习很好,但提出讨论的问题没有挑战性”;“你能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但指导、帮助学困生不够。”这些评议既中肯又切中要害,帮助执教者认清了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使评议者学会反思,引以为戒。学校如能多次进行这样的评议反思活动,对于提高全体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反思_反思 -心理学

成语释义及出处 反思 反思-释义,反思-出处

反思反省是“反省心理学”中的专业词汇,意思是指对自身已往心理活动的回忆。在反省心理学中,“反省”是与“回忆”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我们对外部事件、外部信息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叫“回忆”,而对内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就叫“反省”。心理二元说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二元的,既能记忆(存储、提取)外部事件和外部信息,也能记忆内部心理事件、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信息,前者叫“外记忆”,后者叫“内记忆”。我们通常所说的“元记忆”“知晓感”“舌尖现象”都属于内记忆。人的记忆活动包括存储和提取两部分,外记忆活动中的提取就是“回忆”,内记忆活动中的提取就是“反省”。我们内部所发生的许多心理现象,如不经及时反省,把其转入长期记忆库,就会永久消失,所以,反省是获取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此外还有外观、心理统计、心理实验、口语报告等手段),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古代哲学家大多用反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通过反省的方法获取心理现象,然后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加工,从中得出心理规律,即打开心理的黑箱。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人的记忆既有外记忆,又有内记忆。心理现象一经发生便会被内记忆系统自动记录,因此,我们只需经过及时反省,便能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把其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资料,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相反地,“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是并不表现于外的,通过外部观察是根本观察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现象还有一点重要特点―害怕被观察,一旦发现自己被观察就会发生变形甚至消失(如你在阅读或思考时,一旦发现有人正在观察自己,原先的阅读和思维活动就会受到干扰,就是发生改变),这一点和风、雨等自然现象是有显著不同的,因此,心理学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很大的局限。
当然,通过反省只能获取本人自身的心理现象资料,而不能得到别人的心理现象资料,这也可以说是“反省法”的一个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反省研究法就不能得出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心理规律,因为人的许多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是有共同之处的。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中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见《老子》第54章)。所以,通过反省研究法,是有可能得出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规律的,当然,若能同时结合外部观察、心理调查、心理实验等客观研究法,获取更广泛的心理现象资料,那么就容易得出正确的并且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规律。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反省研究法”的应用,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认为:“心理的知识是直接的,因此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观察,而只有借助于自我观察(“反省”―笔者注),才能洞察意识这个内部世界”。英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认为,“经验分两种:(1)外部经验,它直接来源于感觉,是人的心灵直接观察外部事物而产生的观念;(2)内部经验,它来源于反省,是人的心灵转向内部考察自己心理活动而产生的观念。感觉是反省的必要条件―一切呈现于人的意识中的东西都可被反省”。德国近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创始人布伦塔诺(1838―1917)认为;“心理学的来源是建立在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内部知觉上,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判断……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厌恶……如果我们不通过内部知觉来了解它们。内部知觉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来源”“内部知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从来不能转化为内部观察”“内部知觉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现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反省”。德国近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沃尔夫(1679―1754)在其心理学名著《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中也明确提出,“‘内省’(反省、思辨―笔者注)是研究内部经验的真正有效的方法。”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前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潘菽(1897―1988)也认为,“自我观察法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反思_反思 -内涵


反思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这个概念只指有较高价值的内省认识活动,例如J.洛克把离开感觉形成内部经验的心灵活动称为反思:B.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显然,这时尚未对于反思概念本身作出具体规定。I.康德提出了正确规定反思概念的问题,并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明确规定为“反思的判断”,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但是,反思概念在康德那里尚未达到辩证的理解。G.W.F.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下,把反思变成一个把握发展的辩证概念,完成了规定反思概念从而使之含义更加深刻的工作。他认为反思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本质的认识,“设定的反思”尚停留在抽象的自身同一阶段:“外在的反思”则进展到把握区别与对立;只有“规定的反思”才能从联系上把握对立面的统一。这样,黑格尔在反思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飞跃,即反思本身也有一个过程。但是,反思只是作为一种从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

反思_反思 -名人名言


反思1)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孔子
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孔子
10)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选
11)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周恩来
12)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13)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雨果
14)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尔扎克
15)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更加知耻。―――德谟克利特
16)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1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18)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瓦茨
19)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20)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21)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22)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反思_反思 -应用

知识结构


反思单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的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而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
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诚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孩子教育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样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时对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专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事实上,孩子确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3.批评孩子时应该一视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其他孩子在场,父母更应该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其他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要过分夸张,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对比。父母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应该默不作声,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30103/187994.html

更多阅读

成语释义及出处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释义,良知良能-出处

中国语言汉语词汇成语良知良能一词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良知良能_良知良能 -释义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良知良能_良知良能 -出处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成语释义及出处 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释义,中流击楫-出处

中流击楫所属成语,拼音为zhōng liú jī jí。意思是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本意比喻建功立业的壮志。中流击楫_中流击楫 -释义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中流击楫_中流击楫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

声明:《成语释义及出处 反思 反思-释义,反思-出处》为网友时光辗转成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