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 Bioelectricity),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体都能产生电,这种由生物体产生的电就称为“生物电”。主要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生物电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心电、脑电等。
生物电_生物电 -概述
生物电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体都能产生电,这种由生物体产生的电就称为“生物电”。对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是在人类对电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本质有所认识以后,并随着电测量仪器的精密化而日趋深入。
人的任何一个细微活动都与生物电有关。外界刺激、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眼睛开闭、大脑思维等,都伴随着生物电的产生和变化。人体在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觉器官就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便根据兴奋传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发出指令,然后经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应的效应器官。它会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也就是说。感官和大脑之间的“刺激反应”只要是通过生物电的传导来实现的。心脏跳动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和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正常人的心脏、肌肉、视网膜,大脑的生物电变化都是很有规律的,因此将人体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与健康人作比较,就可以发现疾病所在。
植物体内同样有电,为什么人的手指触及含羞草时它便“弯腰低头”?如含羞草的叶片受到刺激后,立即产生电流。电流沿着叶柄以每秒14mm的速度传到叶片底座上的小球状器官,引起球状器官的活动,而它的活动又带动叶片活动。使得叶片闭合,不久电流消失,叶片就恢复原状。
生物电_生物电 -定义
生物电(Bioelectricity)是生物体产生的电,是指生物细胞的静电压,以及在活组织中的电流,如神经和肌肉中的电流。
生物细胞用生物电储存代谢能量,用来工作或引发内部的变化,并且相互传导信号。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像一台微型发电机。一些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如: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分布在细胞膜内外,使得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当这些离子流动时就会产生电流,并造成细胞内外电位差。生命活动在不同层次(电子、离子、原子、基因、分子、细胞、组织、系统、整体等)的自身活动(包括思维、精神活动)时,以及生物活体和环境及外界刺激相互作用时都会反映出来各种电磁现象。细胞以下层次属微观层次,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属于宏观层次。相应地就有了微观生物电和宏观生物电之分。
生物电_生物电 -历史发展
心电图
最早记载生物电现象是在18世纪末,意大利解剖医学家及物理学家L.伽伐尼在解剖一只青蛙时,发现当金属刀的刀尖碰到青蛙腿上外露的神经时,蛙腿发生了抽搐现象。于是,伽伐尼创造了术语“动物电”来描述这个现象,并由此认为肌肉活动是由电流或者是神经里的物质引起的。1849年E・H・杜布瓦-雷蒙发表了《动物电的研究》,他所发展的刺激技术(感应圈)和记录技术是电生理技术的先导。电子管的发明使从不同组织引导出来的微弱的生物电讯号得以放大以便于观测,都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
20世纪初,W.艾因特霍芬用灵敏的弦线电流计,直接测量到微弱的生物电流。
1922年,H.S.加瑟和J.埃夫兰格首先用阴极射线示波器研究神经动作电位,奠定了现代电生理学的技术基础。1939年,A.L.霍奇金和A.F.赫胥黎将微电极插入枪乌贼大神经,直接测出了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1949年,G・凌宁等开始用微电极插入细胞内记录其电活动,使电生理技术达到细胞水平。1976年E・内尔等用微电极的尖端剥离极小的一片细胞膜,记录到细胞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接近了分子水平。在整体方面,20世纪60年代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电生理的研究,使诱发电位能从自发性的脑电波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并可对细胞发放的参数精确地分析计算。在临床医学发展中形成了电生理学,包括生物电测量技术和生物体电特性测量技术等,主要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专家应用生物电检测技术在中医经络及针灸技术方面探索研究。与电相关以刺激干扰为主的电疗技术(如心脏起搏器,心脏电击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脉冲电和静电等)也随之作为辅助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生物电_生物电 -现象与反应
1、植物运动反应时的电现象
有些植物受刺激后会产生运动反应。这时,往往出现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时,叶片发生的闭合运动反应,就能传布相当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由刺激点发生的负电位变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扩布。
电位变化在1~2秒内达到最大值,其幅值可达50~100毫伏。但恢复时间长,需几十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极性状态,这一段负电位变化时期就是它的不应期。
典型的神经
2、动物体的局部电反应
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尤其是神经与肌肉,受刺激时发生的电变化比植物更明显。如果神经纤维局部受到较弱的电刺激则阴极处的兴奋性升高、膜电位降低(去极化),阳极处兴奋性降低、膜电位升高(超极化)。在刺激较强接近引起兴奋冲动阈值的情况下,阴极的电位变化大于阳极,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
但是这种电位变化仅局限在刺激区域及其邻近部位,并不向外传布,故称局部反应,所发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一个神经元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冲动而产生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后膜上会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过程,后者是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过程。这些电位变化,只局限在突触后膜处,并不向外传导,也是一种局部电位。
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或特殊的神经末梢受到适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机械感受器柏氏小体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也会产生局部电位反应,称为感受器电位或称启动电位。同样,肌肉细胞接受到神经冲动的情况下,在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神经终板)也会产生局部的、不传导的负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所有这些局部电位,都会扩布到邻近的一定区域,但不属传导。离局部电位发生处愈近,则电位越大,并按距离的指数函数衰减。局部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达几十毫伏。
3、动物体的传布性电反应
动物体中能传布的电反应更普遍。如当神经细胞受到较强的电刺激时,在阴极产生的局部电反应随刺激增强而增大,超过阈值,就会引起一个能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的区域伴有膜电位的变化,称动作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这是一个膜电位的反极化过程,即由原来的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外较膜内负。
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兴奋部位较正常部位为负,电位可达100毫伏以上。这个负电位区域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传导,如对虾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80~200米/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感受器电位,虽然不是能传导的兴奋波,但当它们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甚至发生伴有负电位变化的神经冲动。
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在发生应激性反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电变化。它的大小与极性决定于组成该组织的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时,可记录到眼球的前端与后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导电性的容积导体。当一些细胞或组织上发生电变化时,将在这容积导体内产生电场。因此在电场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导出电场的电位变化,而且其大小与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电图就是心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电位变化的矢量总和。
随引导电极部位不同,记录的波形不一样,所反映的生理意义也不同。另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电场,在人或动物的头皮上,无论静息状态或活动状态时,都有“自发”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它是脑内大量的神经细胞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的总和表现。
在静息状态时,电位变化幅度较高,而波动的频率较低。当兴奋活动时,由于脑内各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不一致(趋于异步化),总合电位就较低,而波动的频率较高。当接受外界的某种特定刺激时,总和电场比较强大,因此,可以记录到一个显著的电位变化。因为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外界刺激诱发而产生的,所以称为诱发电位。
生物电_生物电 -学科
1、电生理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功能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变化不伴随着电现象的产生”。生理学的研究很快就和电发生了关系。例如:用心电图测心脏跳动的电波变化,脑电图测大脑活动的生物电变化,肌电图测肌肉活动的生物电变化。
“神经电信号”(electroneurography,ENG)是指在神经机制探索中,发现神经冲动与电位变化相一致。神经活动的电信号是了解信息如何在神经系统内编码的唯一线索。
“细胞生物电”是细胞膜的内外存在许多带电粒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在安静状态时,这些离子相对稳定,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各种离子便活跃起来,在细胞膜内外川流不息,出现钾钠离子交换,便产生了电。此外还有视网膜点图,肠胃电图等。
2、生物电与生物电医学理论
从学科上来说,早期或概念上生物电的研究与电生理的研究并没有区别。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电生理逐渐成了一个范围较窄的名词,侧重于微观层次的生物电研究。
生物电与生物电医学理论是更宏观生物电概念,人体的生物电不是一个简单的电生理问题,而是一个由分子电荷、细胞生物电、器官生物电、整体生物电、环境磁场之间的转换系统。生物电在人体内的异常变化就能引起症状、功能性疾病等(如疼痛、失眠、癫痫等),这个概念比一般的电生理学科范围宽,更强调宏观生物电的方面。
生物电_生物电 -分子与分子电性
分子电性图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水是极性分子,形成极性共价键,可以和相邻的水分子形成不稳定的氢键,使水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表面力。水分子的共价键,其它无机盐分子有正负电荷、有机大分子有共价键和电荷区、生命大分子也有电荷区等等,组成了生物电的分子基础。分子水平的物质有其特殊的电性。水分子的共价键、无机盐分子的正负电荷、有机大分子的共价键和电荷、生命大分子的电荷区等等。分子的电性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生物电_生物电 -生物电分类
细胞生物电
1、细胞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电位图
一个独立的细胞,其细胞表面任意两点间电位相等而无电位差,这可能是保持细胞形态的基本条件。但细胞膜两侧具有电位差,每个细胞内外都有很多离子,比如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其中,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是177mmol/l,细胞外液钾离子的浓度是4mmol/l,浓度差的存在使细胞膜内电位不同。由于一开始细胞膜内外电荷平衡,而外流的钾离子带正电,钾离子的外流使细胞内出现了剩余负电荷,使细胞膜内总体带负电,细胞膜外带正电,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电场,电场方向由细胞膜外指向细胞膜内。而钾离子带正电,它受到顺着电场方向的电场力作用,这种电场力阻止了钾离子的外流。当这种电场力正好等于浓度差引起的外流力时,钾离子不再流动,细胞内外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电就是人体细胞的生物电。这时的电位差称为细胞的静息电位。
在膜电位测量时通常将膜外电极接地,使其固定在零电位,则安静时记录到的膜内电位一般均为负值,范围在-10~-100mV。如骨骼肌细胞约为-90mV,而神经元细胞体为-70mV。静息电位是一稳定的直流电位,只要细胞未受刺激并且代谢维持正常,膜内负电位就恒定地持续下去。静息电位(以及其它形式的膜电位)一般用膜外电位为零时的膜内电位的数值来表示。膜电位的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而膜电位的符号说明了膜内电位与膜外电位的关系。例如,静息电位为-90mV的表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膜内外电位差为90mV,又由于膜内电位是负值,说明膜内电位低于膜外90mV。而膜电位发生变化时,如由-90mV变为-100mV,负值增大(绝对值增大),也称为膜电位增大(电位差增大);反之,当-90mV变为-70mV时,则称为膜电位减小,而此时膜内电位较静息时升高了。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的电荷积聚的结果,把这种静息时位于膜两侧电荷(外正内负)的分极状态称作极化。当膜电位增大(如-90mV变为-100mV)时,称为超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如由-90mV变为-70mV)时,称为去极化;细胞在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2、细胞动作电位
细胞动作电位图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其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之为动作电位。细胞的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其过程为受刺激后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快速地升高,并逆转成为正电位,即膜电位发生了快速和大幅度的去极化变化。随后,膜电位又迅速复极化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进行得非常快,产生的电位变化形似尖耸的峰,称为峰电位。峰电位一般持续时间约1~2ms。
组织生物电
组织是由相同功能细胞组成的,因此,生物电活性强的组织,其生物电活性也就强,组织的生物电是统一组织相同功能细胞同时兴奋产生生物电的总和。
器官生物电
器官是由不同组织组成的,因此,器官生物电是器官组织细胞生物电的总合,器官生物电的大小、方向以及流动首先与器官组织的种类以及这些组织的生物电活性相关,功能相同细胞生物电活性强的细胞数目多,同时,这些细胞的活动一致性强,那么这个器官生物电就强,相反,器官生物电就弱。
心脏生物电
心脏生物电是心脏两种功能细胞包括心肌组织和心脏神经组织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物电的总和。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以心肌组织为例,当心肌静止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K+)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致使细胞内电位下降、细胞外电位上升,引起电位差。膜内、外的电位差继而对钾离子(K+)的外流起阻止作用,钾离子(K+)外流达到一定程度后即趋于稳定。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
当心室肌细胞受外来刺激或内在变化而兴奋时,该处细胞膜对钠离子(Na+)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钾离子(K+)的通透性却显著降低。此时,钠离子(Na+)从细胞外迅速流入细胞内,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原来的-90mV达到+30mV左右。这种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心室肌细胞去极化(0期)占时约1~2ms。
去极化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整个复极过程分为1、2、3期。心室肌细胞的1期复极由钾离子(K+)负载的一过性外向电流所致,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占时约10ms。2期复极时,复极过程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又称平台期;由外向钾离子(K+)与内向钙离子(Ca2+)所负载的正电荷相等所致;此期持续100~150ms。3期复极时,细胞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OmV较快地下降到-90mV,从而完成复极化过程,由钾离子(K+)迅速外流所致;占时约100~150ms。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水平,因此,4期又称静息期。此时,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尚未恢复,通过钠泵的作用,钠离子(Na+)、钙离子(Ca2+)外运,钾离子(K+)回到细胞内,使之恢复到0期去极化前状态。心肌又分为心房肌肉和心室肌肉,他们之间有生物电不活跃的结缔组织,因此,心房与心室的肌肉不是同时活动,因此,生物电也不同。
同时,心脏还有不同的神经组织,他们也会产生生物电。因此,心脏的生物电不仅只是心肌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还包括窦房结及其神经纤维的生物电。
大脑生物电
脑电图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它接受周围神经传导的各种信号。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而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口或麻醉区而发生传导阻滞。
神经生物电的产生和传导涉及很多电化学内容,电信号在神经元内是通过电位传导,电流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在神经元间由化学递质来传递,突触前膜有突触小泡,化学递质被包在其中,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向突出间隙释放化学递质,即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刺激突触后膜使后膜上钠通道打开,此时后膜上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开始在下一个神经元内通过电位传导兴奋。
一般认为,脑电图记录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是大量神经元同步活动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平行伸向脑膜下,在大脑皮层的浅层排列十分密集,皮层浅层内的大量树突是产生局部去极化和超极化的部位,这种电位的变化,通过容积导体在脑表面上显示出电位波动。丘脑中线核群与大脑皮层之间有交互振荡性活动,这种振荡活动可以阻滞皮层神经元接受或处理特异性感觉传入,这与睡眠时的慢波脑电活动的产生有关。研究发现,动物在睡眠时丘脑的神经元常有节律性慢波发放,觉醒时有紧张性高频率波产生,与脑电图在不同状态时的波形相似。同理,脑电图实际也不是真实的脑电图,而是脑电通过周围组织传到头皮的生物电,由于检测位置的不同,检测到的生物电波形变化很大。
人的大脑有约140亿个脑细胞,其中有2.5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活动时可以产生各种生物电信号,脑电图就是利用脑电图机记录到的人脑生物电的信息,由于大脑细胞生物电的活动不同步,因此,脑电图很难呈现出规律性,也造成了脑电图临床应用的难度。
肌肉生物电
肌电图
肌肉依结构和功能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是体内主要的效应器。无论是躯体运动还是内脏活动,都是由肌肉来完成。心肌、平滑肌的活动受自律细胞的控制,即使没有外来兴奋冲动,也能通过细胞自身的节律兴奋引发肌肉收缩。骨骼肌则缺乏自律性,其活动完全受中枢神经控制,只有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有冲动传递给肌肉时,才能引起肌肉的兴奋及收缩。
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生物电位变化,用电极把肌肉所产生的生物电位引导出来,经过放大,可显示出一定的波形,就是肌电图。肌电图在临床上可用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也就是骨骼肌纤维受神经支配的状况以及神经、肌纤维本身的状态,它有助于对运动神经、肌肉疾患的诊断。
肌电图主要用于检查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与肌病,用以鉴别临床不易区别的废用性、神经原性及肌原性肌病,也可以区分病理性非病理性瘫痪与肌萎缩;并鉴别受伤的部分,判断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的恢复情况,推测其最终结果,作为评定肌肉功能的参考指标以决定治疗方法,确定神经根受压综合症、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部位、以及研究发病机制和运动生理等
生物电_生物电 -特性
经络与生物电都有整体性、生物性、传导性、非结构性和物质性。这一惊人的一致性启发我们提出了经络生物电理论,即经络是生物电在人体内产生、流动和流动的轨迹。如果生物电的产生、流动出现故障,生物电的流动无法正常运行,人体就会出现异常病症。并建立了经络生物电流动学说。
1、生物电的整体性
人体生物电产生于人体分子、细胞和器官的兴奋,同时,体内的每个分子细胞和器官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生物电的传导,这样就形成了人体生物电系统的整体性。
2、生物电的传导性
生物电是电,具有电的性质,电是可以传导的。电的流动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人体是一个闭合的系统,所以人体生物电在体内具有闭合传导性。由于闭合性,生物电可以长期储存于体内。心电、脑电就是检测人体生物电闭合电路中某一段生物电的可输出电流。
3、生物电的非结构性
非结构性表现在生物电的变化性。在人体任何两点间检测到的生物电电流是变化的。生物电的大小受人体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生物电强弱的影响。方向受环境电磁场和体位的影响。
4、生物电的物质性
电是物质的,生物电也是电,具有电的特性,所以生物电也是物质的。
5、生物电的生物性
生物电存在于生物体内。心电图是人体生物电的一个常用指标。当人体死亡时。心电图就会消失。说明生物电在活的生物体内存在。如果生命终止,生物电也随之消失。
生物电_生物电 -循环系统
组成与功能
生物电循环转化图
生物电循环系统是人体内分子电荷、细胞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组织器官生物电、人体整体生物电、环境磁场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
1、分子电荷与电性及功能
任何一个无机、有机分子甚至DNA和蛋白质都有其特有的电性,即电荷性质、数量与状态。一个可溶性无机分子可以呈现出离子状态,这些离子的性质分别为正电荷与负电荷。例如:氯化钠在体内会呈现为氯离子和钠离子。一个人体内分子的种类会有变化,但是电荷的性质是不变的。同时,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人体内的正负电荷数量也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分子电性是生物电循环系统的基础。
分子电性是生物电循环系统的基础电性,也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首先,细胞膜的组成靠磷脂的极性,没有极性,细胞膜就会变形或破裂;第二,蛋白质的功能靠蛋白质的电荷区域的电荷活性,蛋白质的电荷区一旦被中和,蛋白质就会失活,即死亡;第三,细胞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靠钾、钠、钙、镁等离子在细胞内外的移动,没有离子的流动就不会形成细胞生物电;第四,电荷分布是分子功能的调节,也是人体水分子流动的动力,这也是水肿的主要原因。当人体局部发生急性伤害时,局部的一些细胞会死亡而释放出各种带电荷的物质,局部就会瞬间产生一个高电荷分布区域,由于这些电荷的携带者多数是大分子物质,它们进入体液循环会很慢,因此,体内的水分就会潴留下来稀释这些电荷以便使人体电荷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大量水分子的潴留就会迅速发生水肿,水肿又继而会引起局部细胞功能的下降。
2、细胞生物电及功能
细胞生物电包括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就是细胞内外离子(分子电荷)的移动所产生的,主要包括钾、钠、钙、镁等离子。细胞生物电的形成过程是分子生物电转化为细胞生物电的过程。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高低、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强弱以及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频率是细胞功能的体现。
细胞电位即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分子水平电荷的移动)决定着细胞的生命力强弱。细胞动作电位失常,则细胞功能失常;细胞静息电位消失,则细胞宣告死亡。因此,细胞生物电的状态直接决定一个器官的功能状态。
3、组织器官生物电及功能
一个组织器官是由多种不同细胞组成的,有的细胞生物电活跃,有的细胞生物电不活跃。一个组织器官的多种细胞所产生生物电的总和就是组织器官生物电。例如心脏主要组成细胞是心肌、结缔组织和神经,其中心肌细胞和神经是生物电活跃组织,因此,心脏的生物电就是心电图,但是,心电图应该是心脏表面检测到的生物电。目前临床检测的心电图不是心脏表面的生物电。
组织器官生物电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本质,人所有的行为都是电行为,眨一下眼睛、上一个台阶,都是体内肌肉细胞在神经电信号的支配下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变化,即肌肉细胞由静息电位状态变成动作电位状态,又变回静息电位状态的过程。一个器官的动作电位变弱,也就是这个器官的多数细胞的动作电位强度和(或)频率下降,这个器官的功能就会低下,例如心动过缓就是心脏的动作电位频率下降;甲状腺功能低下就是甲状腺细胞的动作电位或频率下降;如果一个器官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强或频率提高,这个器官的功能就会亢进,心脏震颤就是心脏肌肉动作电位频率提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是甲状腺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增强或频率增加。
4、人体整体生物电及功能
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和器官的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在整体水平上是无法分层次检测的,而这三个结构层次所产生的生物电的综合就形成了整体性生物电。
首先,整体生物电是协调各组织器官间功能的物质。整体生物电的流动是协调人体功能的过程,整体生物电是人体内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生物电的蓄积与储备,整体生物电的平衡是各组织器官功能协调的前提;第二,整体生物电的循环产生和维持人体温度,温度低下或发烧是生物电循环的异常所致,当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但是,只要他的体温还在,就有可机会能复苏,如果体温消失,生命才真的宣告结束。第三,整体生物电可能是人体免疫功能。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一直处在结构水平上,我们对人体生物电循环系统的完善与创建,给了我们新的思考,也包括人体免疫系统的定位。实质上,人的形成从一个细胞开始,每次细胞分裂都会伴随生物电的产生,直到一个生命个体的形成,人体就形成了自己的整体生物电。人从出生后,体内细胞一直处在增长期,细胞的生长都伴随着生物电的产生,这些生物电在体内循环继而又促进人体的生长。年青人体内生物电循环系统运转有力,抵抗力强,身体自然健康。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物电的产生与循环就受到天磁地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人体停止成长后,体内生物电的产生就会减少,体内生物电循环系统就会逐渐减弱,抵抗力也就减弱,疾病也就随之增加。本文认为,整体生物电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第四,当整体生物电发生变化,人体就会出现症状,当人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却出现症状时,这就是亚健康。
5、体外生物电循环及功能
人体生物电与环境磁场包括天磁地磁、食物的电性之间的关系是生物电循环系统的体外循环部分,这是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也就是说人体是天地的一部分。
首先,体外生物电循环是人体与天地同律的基础。一个人的生物电随着天磁的强弱而变化,所以人白天清醒,晚上休息。同时能够有了生物电钟,生物钟实质上就是人体生物电与天磁的反应关系;第二,体外生物电循环是人体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生物电受天磁和地磁的影响,一个人到一个非自己的居住区,会发生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实质上就是人体与地区天磁、地磁的不和谐所致;第三,人体生物电会受环境物质磁场的影响,所以核电站附近的辐射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第四,体外生物电循环是人及交往的基础,人体与所接触的人和动物之间的生物电可以相互影响引起自身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
系统与经络
研究证明,经络与生物电存在五个方面的共同特性:一是生物性,就是说经络存在于生物体内,当人体死亡时,经络就会消失;二是整体性,是指经络在体内像一个网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闭合体系;三是传导性,是指经络可以传导,如头痛医脚就是这个道理;四是物质性,就是说经络是物质的,是存在的,但是经络却与生物体内各种生物物质包括分子、细胞、器官的结构以及整个人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五是非结构性,是指经络在人体内存在,目前却没有发现相应的独立解剖结构。
以地球上的河流为例,河流是由河水和河床组成的,河水来自地球上的泉水和天上的雨水,地球表面就是河床。河床上的凹凸(深坑和凸起)以及局部的喷泉都会影响河水的流动。
中医经络生物电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生物电的产生、流动与流动的轨迹。即经络由生物电(河水)和人体结构组成(河床),人体的表面结构就是河床,人体生物电来自体内生物电的产生(泉水)和天上的磁暴,人体结构的凹凸和局部生物电的大量产生就是穴位,即生物电变化的位置。
1、生物电流动学说涵盖了各种其它经络假说
在经络结构的探讨中,许多学者已经提出过种种假说,而经络生物电流动学说统一了其它所有经络假说。经络生物电流动学说首先认同经络是一个系统;同时,生物电既与已知的人体系统的功能相关,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有着独立的循环方式与功能。
2、流动形成独立系统
人类已经发现了人体内存在许多生理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尸体解剖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肉眼可以见到的组织结构,这些系统是在机械学理论思维模式下被发现的,这些系统的发现对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起了巨大的作用。
几百年来,人类对人体各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可谓细致周详,都认为生命是这些器官功能的综合。尽管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涉及生物电的产生,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生物电流动系统是一个更为重要独立的系统,实质上,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基础是以各系统的结构为基础的,这些结构是生物电流动的通道。
事实上我们更不理解神经系统的种种功能是怎么回事,只是对神经系统的种种功能加以认定,认为这些功能是神经系统本身的作用,至于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些作用?它与其它器官组织的生物电有何关系?信息的传入传出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到今天,我们才知道人体内还存在着一个更为重要的生理系统,那就是生物电流动循环系统。这样一个重要的系统为什么以前没有被发现呢?重要的原因就是形象思维的研究方法难以发现这样系统的存在。生物电流动系统在人死亡以后就立即全部消失了。而东方医学用抽象思维的方法研究出来的经络,却为发现这样一个系统提供了最有力的线索。在本书里我们开始了解这个系统,并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3、生物电流动产生人体整体化控制
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通过生物电流动才可以达到实时的协调,生物电的流动是人体整体化的基础,没有生物电的流动连接人体的细胞、器官,人体的功能就无法整体化。
生物电流动系统的生理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协调全身生理功能。生物电流动系统对其它的已知系统具有第一位的统帅作用,对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没有生物电流动的作用,其它的任何系统都将不能工作而失去一切生理作用。
当然,神经系统也参与生物电的流动,首先神经是生物电流动通路系统的一个最稳定的部分,它不会随时增加也不会随时减少,电流量虽有波动,除了偶尔有短时间的断流外,一般不会断流,也不会增强得太大;其二,神经系统传导的信息较其它系统既快捷又准确。神经系统是生物电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部分,生物电流动系统的第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我们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所有功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也是生物电系统的一部分,但是,神经系统生物电的流动具有高度生物绝缘性,以保证神经信息的独立性。经络生物电流动包括神经和非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流动。
4、生物电流动是生理功能的结果
生物电流动是人体功能器官生理功能的显示。我们知道心脏的跳动产生心电,肌肉的活动会产生肌电。我们也知道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伴随生物电的流动。
5、生物电流动与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中医经络疼痛的经典理论,这说明生物电的流动是人体功能的前提,如果生物电的产生、流动出现故障,生物电的流动无法正常运行,人体就会出现异常病症。
经络是人体功能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体生物电在人体内的流动与传导,人体内每个细胞既是一个微型发电站,又是相邻细胞生物电传出的通路,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产生的生物电通过细胞间传递总和形成器官生物电,器官生物电再通过周围组织向其它部位传导,细胞间生物电的传递通过细胞间结构进行调控,组织器官间生物电的传导通过周围组织的阻抗大小而调控流动方向,这种流动的生物电对邻近生物电活性强的组织器官会产生生物电相减相加作用,这就是中医脏象学说与五行关系中的相生相克。生物电最易通过邻近电解质含量高的非生物电活跃组织等向周围非生物电活跃组织传导,这种生物电的传导流动到体表形成脉象、面色、穴位等等。因此,经络具有生物性、整体性、传导性、物质性和非结构流动性。
医学价值
1、医学基础研究
现代医学是从人体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至今,对人体的器官结构、细胞结构以及分子结构的研究已很系统,对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研究,使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西方医学也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对于整体的了解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身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科学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理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
人体生物电是非结构的,医学对生物电的研究不够系统,更没有研究生物电的系统性,生物电循环系统是系统化研究生物电循环系统的系统性,即完善生物电基础理论体系。而生物电循环系统的提出,有望解决西医功能性疾病的困惑。
中医发展3000多年,由于中医理论没有物质基础,使中医发展缓慢,且经常面临质疑。生物电循环系统的提出,有望解读中医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物质化,生物电化。
2、临床应用
有关生物电的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的生物电技术主要是生物电检测与诊断技术,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诊断等,但是,有关生物电的检测技术与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相关诊断技术诊断准确性差,误诊率高,例如心电图的临床诊断率很低,而误诊率却很高。生物电的治疗技术更是尴尬,一直是作为理疗技术在使用。那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运用生物电循环系统就会得出正确答案。因为我们用的生物电检测技术(心电图)是从人体体表检测到的生物电,这个生物电是人体的整体生物电,他不仅来自心脏,而是人体内的所有器官组织生物电的综合,因此运用一个整体生物电技术与数据诊断某个器官的功能是一个应用误区。
以生物电循环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出的生物电技术,简称为生命技术(Bio-electricityTechnology,简写为BeT)。生物电在人体内的流动是无结构的;生物电共振治疗技术(BeT)与其他电疗仪的区别。
生物电治疗技术适应范围与针灸技术相似,以生物电活性较强组织的相关疾病即功能性疾病为主,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领域:常见病包括牙痛、急性肠胃炎症、咽炎、急性扭伤等;疑难杂症包括各种疼痛(关节炎、脊椎病、腰腿疼、肩背疼);瘫痪和肌肉萎缩;老年性耳聋;亚健康与失眠等。未来研究领域: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
生物电在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另外,宇航中采用的“生物太阳电池”就是利用细菌生命过程中转换的电能,提供了比硅电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预见生物电在医学、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领域将会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
生物电_生物电 -与生命的关系
人体整体生物电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解剖结构中分子、细胞和器官代谢活动所产生的电;第二个来源是整体生物电与环境磁场的切割,通过电磁感应所产生;第三个方面是太阳磁暴产生的电流流向地球,也流经人体。
根据物理学原理,电可以转化为光、磁、热。人体整体生物电的流动也会产生光、磁、热。因此,生物电所产的光使人体可见,人体有光泽,人体体表的这种光泽又称为气色,气色就是生物电流动所产生的光;生物电流动可以产生磁,这就是生物磁场即气场;人体的体温是生物电流动所产生,生物电流动低下,人体就出现低体温,整体生物电流动过速或异常,人体就出现体温增高或发烧;生物电循环停止,生命结束,体温消失。生物电又是环境磁场转化为人体生物电的介质,更是各器官组织生物电的储存。
心电图的初始研究表明,生命离不开电,每一秒钟,细微的电流都会流经心脏组织,激起和调节心脏,这些信号通过身体组织像“回声”一样被发送到皮肤上,它们可以被金属传感器探测到,被描述成心电图。心电图是在人体体表检测到的整体生物电信号,当一个人的心电图消失时,就被诊断为死亡。整体生物电在体内是一个闭合的流动系统,在体表上是从上到下,从体表到体内形成了一个网络流动,当整体生物电流动停止时,心电图检测就呈现直线状态,临床上被诊断为死亡。如果此时的整体生物电停止是体外循环的停止,而体内循环处在静止状态,只要移动或晃动人体,整体生物电就可能重新流动,因而可以死而复生.如果是体内生物电循环停止,就无法复活。
生物电_生物电 -与器官移植
细胞电位的动作电位决定着细胞的生命力强弱。一个组织器官是由多种不同细胞组成的,有些细胞生物电活跃,有些细胞生物电不活跃。一个组织器官生物电活跃细胞的种类与多少决定了该组织器官的功能特点与强弱。体内水分含量高的组织,其分子电荷分布密集,细胞生物电就活跃,人体功能就重要。因此血液、大脑、腺体、肌肉等是体内生物电活跃组织,而脂肪、骨骼、筋膜结缔组织和头发属于生物电不活跃组织。
人体整体电消失后,各器官的功能也很快消失,器官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有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器官进入静止期,即器官细胞进入静息电位期,此时的器官没有功能,例如心脏不会跳动,这表明心脏肌肉细胞没有动作电位产生,而是处在静息电位期。细胞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的高低是细胞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是应急状态指数,也决定一个器官的功能状态,此时的器官可以被移植。如果细胞静息电位消失,细胞即死亡,器官就无法移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