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北京兔儿爷_兔儿爷 -简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兔儿爷多似将帅,身穿金色盔甲,骑着狮、象等神兽,现在新东安市场也有卖兔儿爷的。
兔儿爷
说起兔爷儿,别看它个头不大(大的约1公尺,小的不足3厘米),样子可神气了:衣冠毕具,执药杵,或披甲胄,或衣红袍。又有骑黑虎的、骑黄虎的、骑鹿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爷儿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现如今,兔爷儿的境况可大不如从前了,除了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我们还可以见到兔爷儿的身影外,其余的时候,它可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喽!远了咱不提,其实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爷儿还很多见呢,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爷儿摊子”。即使在日寇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就描写了当时兔爷儿的特色,说那兔爷儿“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北京兔儿爷_兔儿爷 -来历
兔儿爷
那么兔爷儿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兔爷儿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爷儿。
北京的兔爷儿家喻户晓,因此还派生出许多与兔爷儿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例如“兔爷儿的旗子――单挑”,这是因为兔爷儿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爷儿――老陈人儿”,因为兔爷儿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爷儿,那可就属于老兔爷儿了。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chushou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儿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chushou,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chushou的。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爷,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正如清人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