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慕宁(1951―),蒙古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代表性著作《元曲菁华》《金瓶梅词话校注》《无问无应集》等。
陶慕宁_陶慕宁 -基本信息
陶慕宁
姓名陶慕宁
任教专业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在职情况在
性别男
所在院系文学院
陶慕宁_陶慕宁 -简介
1967年北京四中初中毕业,1968年赴山西雁北山阴县插队,1974年入山西阳泉矿务局,任中学教师。1982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现承担教育部985社科“思想与社会”子项目“近五百年中国社会两性观念之迁变”课题。
陶慕宁_陶慕宁 -代表性著作
《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3月);陶慕宁著作《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7月.2006年1月修订版);
《元曲菁华》(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线装,一函五册)
《金瓶梅词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无问无应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陶慕宁_陶慕宁 -代表性论文
《娱人、自娱及时代精神》(《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11);《非〈看钱奴〉喜剧说》(《戏曲研究》,第18辑。1986。4);
《论明代中叶以后杂剧创作的主体意识》(《南开学报》1989。3);
《论元明两朝杂剧士人形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之歧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9。5);
《论青楼小说的性意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3);
《中国文学中“进士与妓女”的母题之滥觞》(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1997年11月,汉城“中国小说学会”)
《中国文学中“进士与妓女”母题研究》(《明清小说研究》1998。4);
《明教坊演剧考》(《南开学报》1999。6);
《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观》(《南开学报》2000。4)
《“三言”婚恋题材研究发微》(《文学与文化》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论金瓶梅中称谓的叙事功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6月)
《青春版牡丹亭三题》(白先勇总策划《曲高和众-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台湾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月)
陶慕宁_陶慕宁 -专业
历史学-历史学类陶慕宁_陶慕宁 -研究方向
元、明、清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
陶慕宁_陶慕宁 -被抄袭事件
陶慕宁于1993年出版了《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这是一部大约25万字、被同行引用颇多的古代文学研究著作,2006年再版。他还在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期为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同名的选修课。
主攻中国现代文学的孔庆东,最早于1995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青楼文化》,2008年改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书10万字左右。
“莱卡”认为,两部介绍青楼文化的作品,文字不完全等同,问题在于,两位作者引用的文献材料、这些材料出现的次序、作者对于材料的总结都大致相同,属于窃取文义。
譬如,陶慕宁指出,“‘青楼’一词起初与妓女丝毫无涉,只是一种阀阅之家的代称”,至唐代才比较广泛地指代妓女所居。他以曹植《美女篇》、《太平御览》、《晋书・麴允传》、江总《闺怨诗》、江淹《西洲曲》、傅玄《艳歌行》等的词句为证。
陶慕宁证实,“青楼”的出处是他通过研究、考据得来的。
而孔庆东写的是:“‘青楼’一词,起初所指并非妓院,而只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他同样引用了曹植《美女篇》、《太平御览》、《晋书・麴允传》、江总《闺怨诗》、江淹《西洲曲》、傅玄《艳歌行》等的词句。
“实事求是看他的东西,再看我的东西,就会明白,他确实抄袭。”陶慕宁说,《青楼文化》一书的基本框架和观点是抄来的,只是换了一些表述方式。
“莱卡”注意到,两位作者都提及了谢眺的两首诗,陶慕宁写的是,“再如南齐谢眺的两首‘听妓’诗”,孔庆东写的是“再看谢眺的两首‘听妓’诗”,这看似没有问题。但谢眺原作题为《夜听妓》(二首),陶慕宁称其为“两首‘听妓’诗”,不是常规用法,而孔庆东引用《夜听妓》时也以“两首‘听妓’诗”指代,太过凑巧。
孔庆东在书中一处专门注明了“据陶慕宁先生钩辑”。陶慕宁说,孔庆东通篇只提了这么一句,其他部分不再注明来源,看上去“好像都是他自己的见解了”,“其实后面还是我的”。
陶慕宁最早注意到孔庆东的作品不是《青楼文化》,而是《空山疯语》,其中有130多页的篇幅涉及青楼文化,内容与《青楼文化》一书大致无异。该书封底称,“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作者渊博丰厚的学识和轻松活泼的语言天赋”。
大约在3年前,陶慕宁家人无意间读到《空山疯语》。当时,他的女儿――一位文学专业毕业生,仔细读了一遍,拍案大怒,发现基本“变相地照搬”了陶慕宁的作品。
2009年,陶慕宁本人在澳门大学访问时,见到该校图书馆藏有一本题为《青楼文化》的著作。出于对同领域作品的兴趣,他借阅了出来,结果“一看就生气了”。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孔庆东还出过这本著作,而且已经销售了十几年。
后来,陶慕宁指导的一些研究生也发现了孔庆东作品中的抄袭行为,想要公开撰文点名批评。但陶慕宁说,自己虽然被抄得“很不愉快”,但自身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而且孔庆东近年来知名度较高,自己不愿被视为那种“借打名人给自己出名的人”。
事实上,陶慕宁2005年为《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再版所写的跋文中,就已言明,该书被众多论著大肆抄袭,有些作品的框架、理路、观点与自己的毫无二致,但刻意避免照抄文字,局外人很容易被蒙混过去。他的态度是,“我实在不屑也没工夫与此辈对簿公堂”,而且对方“或许有什么抓项目、评职称的难处”。
如今,陶慕宁也注意到读者“莱卡”对于孔庆东涉嫌抄袭的指责。他认为,孔庆东做的是“非常低级的抄袭”。
“能看得出来他没有(相关的)研究。”陶慕宁说:“我自己写的东西,我心里太有数了,你抄没抄,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在《青楼文化》的序言中,孔庆东称这是一本“追求雅俗共赏的非学术性读物”,“当然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考证、摘引、勘误、补遗、纠谬等等令人生厌的内容,尽量直接切入对象”。
他还表示:“个人见解与未加注明的他人见解泥沙俱下,其中难免存在误读和曲解”。“这些都需要先请读者和本书所借鉴的著作的作者予以包涵。好在这只是一本非专业性读物,不存在留名传世以及争夺观点发明权等麻烦。”
《青楼文化》书末专门为读者列出了10本“参考书目”,包括陶慕宁的《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刘达临的《中国古代性文化》。
而在后记中,孔庆东再次强调:“作为一本非学术性的‘科普’读物,基本上还可以交差。无论从知识的介绍上还是涉及的问题上,自认为点与面的结合处理得还算妥切。但是总觉挖掘尚浅,平面罗列有余,而纵深开拓不足。材料准备也很不充分,使这支笔难以做到游刃有余。”
他表示:“这些都是由于未曾对青楼文化进行过长期细致的专门研究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陶慕宁教授对此评价:“没有研究你干嘛出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