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 2.周穆王所作古诗名。黄竹,禾本科牡竹属,别名埋桑,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耿马、景洪等低山与河谷地区,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通常较其所在的节间为长(变型花竿黄竹和流苏黄竹的可较短于节间),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箨耳长5毫米,宽1毫米其上生有长为0.5―1厘米的继毛数条;箨舌高0.8-1厘米,腹面多毛茸,边缘具粗锯齿;箨片外翻,窄长形,长30-40厘米,宽约2.5厘米,占鞘口之1/2-1/3两面均被棕色小硬毛,尤以腹面的基部处为多。
黄竹_黄竹 -简介
黄竹
指竹,亦指毛竹。黄竹,禾本科牡竹属,别名埋桑,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耿马、景洪等低山与河谷地区,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筷子等竹木制品,用途广泛,有一定经济价值。唐白居易《忆洛中所居》诗:“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 五代齐己《江居寄关中知己》诗:“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 黄朝天《乌江架桥》:“又马上命令步兵与工兵一起去砍黄竹。”
黄竹_黄竹 -基本内容
黄竹
黄竹(D.membranceus Munro)
种中文名:黄竹
种拉丁名:Dendrocalamus membramaceus Munro
种别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牡竹属
属拉丁名:Dendrocalamus
别名:埋桑(西双版纳)。秆高达15m,径7-10cm,梢头弯曲,节间长30-40cm,幼时被白粉,三主枝明显。秆箨早落,厚纸质至革质,常较相应的节间长,背面被白粉及早落的黑褐色刺毛;箨耳波状或不明显,被少数5-10mm遂毛;箨舌高8-10mm,具齿或深裂;箨叶外翻,卵状长披针形。叶片小,长12-25cm,宽1.5-2.5cm。秆形较大材质坚硬,用于民用建筑及竹笆、引水槽、农具等。笋漂后作笋丝,色味俱佳。分布:云南耿马、景洪,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河谷,常与高山榕、暗罗、八宝树等组成竹阔混交林,也可成大面积单优群落。
形态特征:竿高8―15米(原记载为20―23米),直径7-10厘米,梢端略弯曲,基部第一至第三节环列气根;节间长34―42厘米,幼时被白粉;竿环平;箨环强隆起;节内长8毫米;主枝3枝,其余枝条较细,在竿上部者可下垂。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通常较其所在的节间为长(变型花竿黄竹和流苏黄竹的可较短于节间),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箨耳长5毫米,宽1毫米其上生有长为0.5―1厘米的继毛数条;箨舌高0.8-1厘米,腹面多毛茸,边缘具粗锯齿;箨片外翻,窄长形,长30-40厘米,宽约2.5厘米,占鞘口之1/2-1/3两面均被棕色小硬毛,尤以腹面的基部处为多。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具纵肋;叶耳镰形,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叶舌不明显,高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状浅裂;叶片披针形,质薄,长12.5―25厘米,宽1.2―2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先端渐窄,最后扭转并具粗糙的长尖头,两面均具柔毛,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次脉4―7对,再次脉7―9条。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节间长2.5―5厘米,无毛,或上部常具白粉,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其直径为2.―5厘米(原记载则是1.7―2.5厘米);小穗微扁,近于无毛而有光泽,长1-1.3厘米,宽2.5―3毫米,初为黄绿色,干燥后为枯草色,质地较软,含成熟小花2―5朵;颖2片,卵形,先端钝圆或尖锐;外稃与颖相类似而较大,长8―9毫米,宽5―8毫米,质地薄;近于膜质,无毛,惟常在边缘生纤毛,先端具l短芒刺状小尖头,其长约1毫米;内稃亦为膜质,长7―8毫米,宽1.4毫米,下部小花者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3脉,先端钝或为凹头,最上部的小花内稃圆卷而无2脊,或亦具2脊,则脊上无毛;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长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头;子房卵形,较细长,上部生毛而下:部无毛;花柱长5―6毫米,全体被微毛,柱头1,紫色,羽毛状。果实广卵形,基部圆,长5―7.5毫米,一侧具沟槽或微扁,先端具长喙,胚明显。(我国标本尚未见有果实,此处所记述系译自原记载)。
用 途:竿可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劈细做筷子。笋漂洗加工可制作笋丝,据说每年都有大量生产。
产地分布:产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四川可能已栽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与河谷地区。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原产缅甸。
本种提示:本种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长期以来被误订名为牡竹D.strictusNeesetArn.在J.S.Gamblel896年的专着中早已指出:“本种容易误认为是牡竹的无毛类型,但其小穗近无毛,叶片薄,基部不很圆,箨鞘有皱折具毛的箨耳,箨片外翻,果实有较长的沟槽等,可以与之相区别。”《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959)一书也将我国云南所产的本种误订名为牡竹。细察其文字描述的主要内容,例如小枝具叶数目和叶片大小均有变化,以及外稃有微毛等都是牡竹的特征。又如文字中未提及叶耳,而在附图上则绘有叶耳及其上的缝毛。所以现在本种的文献引证之末注明,只限于该书附图53是本种的错误鉴定,而不应该泛指该书文字部分亦是错误了的。
黄竹_黄竹 -变种
毛竿黄竹(变型)
本变型与黄竹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竿的节间被黄褐色贴生小刺毛。
产云南西双版纳。
花竿黄竹(变型)
本变型与黄竹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竿节间具黄色纵条纹,又箨鞘有时短于其节间,箨舌先端呈流苏状。
产云南西双版纳。
流苏黄竹(变型)
本变型与黄竹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箨鞘短于其节间,箨舌先端深裂作流苏状,其上的?毛长5-10毫米。
产云南西双版纳。
黄竹_黄竹 -黄竹坞凉亭
黄竹
高唐公在西峰山下定居后,与先来的程家结为友好邻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倒也心旷神怡。只是有一样,使他牵肠挂肚,放心不下。那就是留守老家的年迈双亲。两地相隔十几里,来往一次,翻山越岭老半天,费时又费力。为使来往探视方便,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特地在七都与八都交界的石岭岗上,用块石垒起了简陋的凉亭。凉亭造好后,出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怪事:老家的公鸡突然不叫了。开头不以为然,但很快发现,全溪西村的公鸡都像哑巴一样停止了打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地理先生指点,才真相大白:原来是石岭岗上的凉亭造坏了。据说溪西村后山上的龙脉弯弯曲曲直通八都西峰山(这里是龙头)。石岭岗上的凉亭正好座落在潜龙的颈部,三寸咽喉被凉亭卡住,公鸡当然就发不出声音了。公鸡属阳,表示男丁;公鸡不叫,阳刚受阻,就意味着男丁不旺。既然这样,就要小局服从大局了,只好将岗上凉亭内移300米,拆迁到黄竹坞的山弯里。此处亭后山高林密,百鸟争鸣,亭前流水淙淙,鱼翔浅底。青山绿水,风光旖旎,过路行人,休息喝水都极为方便。
此亭屡毁屡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设大溪龙水库,才将它转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来。从前亭边有眼泉水,远近闻名,喝水漱口十分甘爽。旧社会农民生活清苦,难得吃上好的东西。西庄人一提到吃猪肉之类的好食品,便说:“你有没有到黄竹坞凉亭那里漱过口?”言下之意,到没到过黄竹坞凉亭,喝没喝过那眼神仙般的泉水,就意味着你有没有口福,确切点说,那眼泉水简直成了吃美味佳肴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