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疾病定义,心身疾病-疾病范围

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由于它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症”(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一词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而“心身疾病”提出应归功于Halliday,特别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身心疾病的主要特点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疾病定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ers),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广义

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疾病定义,心身疾病-疾病范围

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临床上一直有所变化,从权威的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来看,DSM-Ⅰ(1952)设有“心身疾病”一类;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分类则按累及器官,如哮喘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统反应”。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疾病范围


精神萎靡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Qurbas则认为冲突是非特异性的,而人格类型则有重要发病意义。现在则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中均有作用。

心身疾病分布于各个系统,种类甚多,主要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各家的归纳不一,用现代心身医学观点来看,更难概括完全。本章以下各节所述是各科各系统中常见的心身疾病。关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由于界定的范围不同,所以报道数据差异甚大,国外调查人群中为10-60%;国内的门诊与住院调查,约为1/3左右。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⑴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质、轻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个性特征、年龄、社会角色等也均影响其感知。

⑵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包括:①自我意识转变;②对疾病的理智反应;③情绪反应

⑶躯体疾病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分为两种:①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或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对个体心理带来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头入水溅起的水花是机体障碍后的功能丧失,水面的层层涟漪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②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对学习工作的影响等。

⑷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并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临床表现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睡眠障碍


压抑焦虑1、失眠症: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2、醒觉不合综合症: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老年中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是痴呆等。
3、嗜睡症: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并登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是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睡眠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病人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5、睡行症: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可有一些复杂行为,但难于唤醒,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然后可回床上继续睡觉,醒后毫无记忆。多发生于入睡后不久。

性功能障碍

1、性欲减退:成人持续存在的性兴趣和性活动降低,甚至丧失,表现为姓欲望、性爱好、及有关的性思考或性幻想缺乏;
2、阳痿:成年男性在性活动的场合下有性欲,但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阴茎勃起或勃起不充分或历时短暂,以致不能插入到阴道完成性交过程,但在手淫、睡梦中、早晨醒来等其他情况下可以勃起;
3、阴道痉挛:性交时阴道肌肉强烈收缩,致使阴茎插入困难感或引起疼痛,主要原因是源于对性生活的物质或恐惧而产生的紧张、担心、害怕;
4、还有早泄、阴冷、性乐高潮障碍等。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当患者遇到首次诱发其哮喘发作的场景时,即使没有相应的过敏源,患者也可能出现哮喘发作,一般此类患者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懦弱而敏感,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

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患者出现睡眠不足、精神疲乏、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抽烟等都可能引起消化性溃疡。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种理论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这里介绍主要的三种。

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早期,Alexander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哮喘的发作被解释成是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此时病人不是以意识的行为,而是以躯体症状枣哮喘来表达;溃疡病是由于病人企图得到他人喂食与款待的潜意识欲望被压抑;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病人对自己的攻击性决断的潜意识压抑等等。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

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例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因而他们认为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包括: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积累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但由于机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无法完全阐明心理生物学详细发病机制。

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从大体角度来看,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的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这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心理生物学理论还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例如,有证据证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体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从而确认个体素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理论


相关书籍行为学习理论对于心身疾病发病机理的解释是,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释。

通俗的讲:在记忆当中,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失败,困难等伤心的回忆。对于美好的回忆,谁都希望重新体会一次。对于不愉快的经历,谁都不想在回忆起来。这种“不想有第二次伤心回忆”的想法,就会使人们防患于未然,成为吸取教训的契机。另一方面,当遭遇类似的情况,就会使人们联想去“之后可能会发生倒霉的事情”或是“发生了倒霉的事情了吧”这种过度的不安使人总背负着“预期不安”的包袱。另外,忧郁这种不安,总是暗示自己“一定会发生生么不好的事情”。于是,上升为更高层次的不安,便成为精神的紧张,有时甚至引起身体异常的改变。通过进一步的预期不安和暗示引起了身体异常改变,这种体验不断的叠加,像声音,气味,颜色的微小的因素都会成为诱因,导致身体条件反射,引起异常改变。行为学习理论对疾病发生原理的理解,虽然缺乏更多的微观研究的证据,但对于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工作已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临床诊断

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的诊断标准为:

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

②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

③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

心身疾病_心身疾病 -疾病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20103/183338.html

更多阅读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格式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又称律师信,是指律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就有关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披露、评价,进而提出要求以达到一定效果而制作、发送的专业法律文书。   1、律师函的本质  律师函是律师对某一事实进行法律评价和

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的表现

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百灵社区·《前沿周刊》◇刘松萝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超越犬儒主义》开篇刘松萝一、革新、乱世与犬儒主义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世纪。与历史上的保守相反,中国近代变革的进展之迅速,让人头晕目

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 一维数组初始化为0

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1.一维数组的定义方式为:类型说明符 数组名[常量表达式](1)数组名的命名方法与变量名相同,遵循标识符命名规则;(2)数组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常量表达式,不能用圆括号;(3)常量表达式表

声明:《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疾病定义,心身疾病-疾病范围》为网友年轻不是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