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波人物研究中心简介 童世骏 童世骏-人物简介,童世骏-教学研究

童世骏,男,上海人,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会、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2011年7月任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童世骏_童世骏 -人物简介


童世骏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以及Member of Academy of Latinity (in Brazil), Foreign Member of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Det Norske Videnskaps-Akademi)等职。
童世骏1958年9月出生于上海,幼时数年曾生活于浙江萧山,小学二年级起回上海,先后在虎林小学和虎林中学就学,1975年春赴位于崇明岛的上海跃进农场十八连队工作,曾任连队副指导员,1978年春进入华东师大学习,分别于1982年初和1984年底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夏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年底起在华东师大任教,1991年和1994年分别晋升副教授和教授,曾任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校长助理等职,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担任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后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7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
童世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童世骏硕士阶段师从冯契,博士学位时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并开始了长期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经历。
他于 2000 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讨论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英文专著以后,正作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承担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项目。童世骏还撰写了大量讨论包括哈贝马斯、罗尔斯、泰勒、罗蒂在内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论文。
2011年在拉丁美洲科学院第22次学术研讨会上,当选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
2011年7月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任免决定,童世骏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免去张济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宣布大会。

童世骏_童世骏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教授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获 1995―1996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1998 年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1999 年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 与郁振华、刘进合译了挪威的 G ·希尔贝克和 N ·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该书被多个国家的大学选为西方哲学教材。

童世骏_童世骏 -承担项目

1、“现代西方哲学与国际关系”,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 2002 年 12 月 -2005 年 12 月,项目负责人。
2、“新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2 年 4 月到 2005 年 4 月,独立承担。
3、“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003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项目负责人
童世骏教授对西方实践哲学、尤其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进行着深入研究。童世骏硕士阶段师从冯契,博士学位时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并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经历。
他于 2000 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讨论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英文专著以后,正作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承担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项目。童世骏还撰写了大量讨论包括哈贝马斯、罗尔斯、泰勒、罗蒂在内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论文。

童世骏_童世骏 -著作

2007
1.《科学发展的社会工程》丛书(共10卷),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丛书的首卷《科学发展的社会工程导论》,主编并撰写“绪论”,12000字。
2.《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27.5万字。
2006
1.《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向度》(杨国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章“民主”,23300字。
2.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6年3月,王荣华、童世骏主编,并撰写“跋”,4000字。
3.《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童世骏主编,并撰写“序言”和第三章“世俗化时代的精神生活”,37000字。
2005
1.《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3卷),王斯德、童世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童世骏撰写其中《哲学卷》(杨国荣主编)的第七章:“现代性的哲学思考”,35,000字。
2004
1. 《知识分子论丛》第三辑 《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责任编委,并撰写“本辑导读”,并收入本人的论文“全球政治中的普遍主义与意识形态批判”。
2. 《新欧洲,老欧洲》(论文集)(哈贝马斯等著,童世骏、曹卫东编,童世骏、曹卫东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001
1. 《现代社会与规则意识》,童世骏、周武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5月
2. 《教育哲学简明读本》,童世骏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000
1. 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Wild Peony Pty Ltd., Sydney, 2000
1997
1. Philosophy Beyond Borders: An Anthology of Norwegian Philosophy (eds.) Gunnar Skirbekk and Tong Shijun, etc., SVT Press, University of Bergen, Bergen, 1997
2. 《哲学概论》(张天飞、童世骏主编,童世骏为主要作者之一并负责全书统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1994
1.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52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2000年(?)重印,计划在2008年再版。撰写全书5个部分中的3个部分,即“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
1993
1.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Post-Hegelian European Philosophy of 19th Century, Skriftserien nr. 6, Filosofisk Institutt, Universitetet I Bergen, Bergen 1993
1989
1. Chinese Philosophy: Practical Reason and Dialectical Logic,Skriftserie nr. 1, Filosofisk Institutt, Universitetet , Bergen 1989,182页 (其中第十章”Feng Qi’s Philosophy: From Theories to Methods and Virtues”被译成中文以“冯契的哲学:化理论为方法和德性”为题发表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52期/1992年6月)
1987
1.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冯契主编,童世骏撰写其中第11章,并参加全书统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童世骏_童世骏 -译作

2007
1.《时代之思》(居纳尔?希尔贝克著,童世骏、郁振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15万字,本人单独翻译3万字。
2004
1.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希尔贝克、伊耶著,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月
2003
1.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民主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事实与格式》(繁体字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2.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国际法”(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9期
1999
1. 《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希尔贝克、童世骏等编,童世骏、郁振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2. “公域的结构性转化”(Juergen Habermas著),收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L. C.亚历山大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997
1. 《理性真理与历史》(Hilary Putnam著,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2月,2005年修订再版。
1989
1. 《科学和艺术中的结构》(Sir Peter Medawar & Julian H. Shelley编,童世骏、陈克艰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1987
1. 《当代思维方法》(J. M. Bochenski著,童世骏、邵春林、李福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童世骏_童世骏 -论文和文章

2008年

1.“‘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6000字。
2.“民主如何才是个好东西”,《东方早报》2008年1月18日,2100字。
3.”Pay Extra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Life and Material Life”,SASS Working Papers, No.1.
4.“我们如何‘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刊于熊月之主编:《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13000字。

2007年

皮波人物研究中心简介 童世骏 童世骏-人物简介,童世骏-教学研究
1. “和谐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年第1期,11000字。
2. “与时代精神同步”,《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2000字
3. “让键盘的节奏呼应社会的理性化节奏”(序言)、“告诉孩子们什么叫成功”、“两句使人终身受益的赠言”、“为满足纳税人的精神需求多做实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搞好学界‘行风建设’”、“与社保基金案有关的三个哲学道理”,刊于《点击社会热门话题》,沈开艳等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约15000字。
4. “为何种普遍主义辩护?--与赵敦华教授商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1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摘登。
5. “机遇、挑战与责任”,《文汇报》2007年6月7日“文汇时评”栏目。1800字
6.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文汇报》2007年6月8日“论苑”版,1200字
7.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宗教观的当代意义”,《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俞吾金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12000字
8. “从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看大众文化与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1500字。
9. “序”,《2006年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年度述评》,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4000字
10. “为了共同的理想(序二)”,《犹太人在亚洲:比较研究》,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2300字。
11. “‘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之间的张力与矛盾”,《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报》,第28期(总第110期)2007年9月10日(此文的部分内容以“全面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于《文汇报》2007年7月16日《论苑》版,1200字)
12. “跋: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闭幕词”,《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王荣华、黄仁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2000字。(此文章的一个删节版曾经以“共同建设一个‘讲理’的世界―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闭幕词”为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4日。)
13. “无车日与消费者义务”,《文汇报》2007年9月21日“文汇时评”栏,2200字
14. “从总体水平向平均水平、基本水平转变的深意”,《解放日报》2007年10月31日“观点”栏目,2200字
15. “哈贝马斯近年来有关‘后世俗社会’及宗教的论述”,收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年8月),12000字。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论丛》第1辑(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900字。
17.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5期,8000字。
18.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日报》“新论”版,2007年11月5日,1000字。
19. “《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序”,《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杨国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700字。
20.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2006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2006年

1. “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8900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选登,《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4月转载。
2. “大学理念与高校的社会责任”,《2004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1000字。
3. “地方化与人文学科”,《全球化与人文学术》,高瑞泉、颜海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400字。
4. “世俗化社会中的精神生活论纲”,《思想与文化》,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700字。
5. “从‘内在超越’的观念看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基础和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报》2006年2月23日,1500字。
6. “荣辱观的当代语境和本土特色”,《文汇报》“论苑”版,2006年3月27日,1800字。
7. “对‘规则’的若干哲学分析”,《文汇报》“每周讲演”2006年4月23日,6200字。
8. “Chinese Thought and Dialogical Universalism”, in Gerard Delanty主编:Europe and Asia beyond East and West, Routledge, ESA Studies in European Societies, 2006, 11页;由陆丁译成中文以“中国思想与对话普遍主义”为题发表在《世界哲学》2006年第4期,11000字。
9. “探索‘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的可能性”约翰?基恩著、王令愉、魏国琳译《市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一书的序言,2500字。
10. “什么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文汇报》2006年8月4日,900字。
11.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哈尔滨,11000字。
12.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王荣华主编:《多元视野下的中国―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学林出版社,2006年,8000字。
13. “共同建设一个‘讲理’的世界―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闭幕词”,《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4日,1500字。
14. “理论创新与政治实践”,《文汇报》2006年9月30日“论苑”版,1700字。
15. “和谐文化: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文汇报》2006年10月10日“文汇时评”,1800字。
16. “腐败没有理由”,《新民晚报》2006年10月19日第2版,800字。
17. “当‘违规操作’成为‘习惯动作’”,《新民晚报》2006年10月23日第2版,800字。
18. “Critique Immanent in Practice: New Frankfurt School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No.2, 2006, pp.295-316. (此文为发表于2001年第5期《华东师大学报》的论文“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的英译文)
19.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度”,《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1月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张雄、鲁品越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20. “Popper’s Conception of History Seen from the Kantian Tradition”(“康德主义传统中的波普尔历史观”, in Karl Popper: A Centenary Assessment(《卡尔?波普尔:百年评论》, edited by Ian Jarvie, Karl Milford, David Miller, Volume 3: Science, Ashgate, 2006, 10 pages。
21. “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知行论丛》,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出版,4300字。

2005年

1. “大问题和小细节之间的反思平衡―从‘行动’和‘行为’之间的概念区分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摘登观点。
2. “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繁体字),《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黄俊杰、江宜桦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8月,8,900字。此文的简体字版本以“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一个受女性主义启发的讨论”为题收入《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徐安琪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全文收入《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6,300字。
4. “教学方式和环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3,300字。
5. “为上海发展增强精神力量”,《解放日报》2005年2月22日“观点”栏目,1,500字。
6. “‘研究方式’有时比‘研究成果’更重要”,《文汇报》2005年7月4日《论苑》版,1,700字。
7. “与‘知识生产’有关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国书评》第二辑,2005年8月,4,400字。
8. “向中国文化索要国家命运和人生意义的谜底”,《文汇报》,2005年8月6日,1,200字。
9. “从‘buergerliche Gesellschaft’到‘Zivilgesellschaft’--谈谈‘市民社会’的概念史与术语翻译史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报》2005年?月?日,2,000字。
10. “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重读‘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0期,3,700字。
1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21日,1,500字。
12. “牢记党员义务,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1期,11,500字。
13. “中国的世界责任:从‘天下人’的立场观天下”,《东方早报》,2005年12月16日,3,100字。
14.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建议”,《求是》内参,2005年11月,1500字。

2004年

1.“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东方学术文库第2卷?当代中国:发展、安全和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生动体现: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若干重要概念的哲学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月刊)2004年第10期(总第205期)。
1. “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解放日报》2004年9月28日“观点”栏目
2. “理论和常识之间的‘反思平衡’―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而写”,《解放日报》,2004年8月26日“观点”栏目,《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转载,2004年9月14日
3. “哲学视野中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战争背后的主义”,《东方早报》,2004年3月20日
5. “欧洲认同的历史性更新”,《东方早报》2004年4月30日
6. “一场家庭内部的争论”,《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1日
7. “罗尔斯哲学中的‘规则’概念”,《外国哲学》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该文的一个更完整的版本以繁体字发表于《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2年秋季卷,题为“约翰?罗尔斯的‘规则’概念及其与当代中国语境的相关性”)
8. “论哈贝马斯对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繁体字),《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04年2月号
9. “写在杜威《确定性地寻求》中译本重印之际”,刊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0.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29日
11. Multiple Modernities, Strauss, and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Charles Taylor Meets Chinese Scholars in Shanghai,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III, No. 2, Summer 2004

2003年

1. “李大钊思想中的‘民主’观念”,《东方学术文库第1卷: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 “多元现代性观念的规范性含义”,《思想与文化》,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 “政治文化与民主的本土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 “骄傲之余的思考”,《东方早报》,2003年11月15日
5. “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普遍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6. “谈谈规则”,刊于《学者有约―在好奇心中成长》,刘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 “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 “发展先进文化,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文汇报》2003年8月5日
9. “关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一些感想”,《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25日
10. “不爱岗者能否敬业?”,《解放日报》2003年5月28日“观点”栏目
11. “走出大意和恐慌的两难境地”,《文汇报》2003年5月16日“文汇时评”栏目
12. “对城市精神的一些哲学思考”,《社会科学报》2003年4月?日
13. “让智慧之光穿透围墙”,《文汇报》2003年1月9日“文汇时评”栏目

2002年

1. “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何以可能?--李大钊与穆勒”,《思想与文化》,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费厄泼赖’不该缓行--罗尔斯理论中的‘公平’概念”,《社会科学报》2002年12月11日
3. “约翰?罗尔斯的‘规则’概念及其与当代中国语境的相关性”(繁体字),《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2年秋季卷
4. “‘主体间性’概念是可以用来做重要的哲学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期
5.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该文的一个更完整的版本收入《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高鸿钧、马剑银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争取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两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纵览》(俞立中主编、许红珍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月
7. “全球化时代人的历史责任”,《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该刊《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
8. “‘风险社会’、‘文明冲突’和‘永久和平’”,《读书》2002年第5期
9.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教学问题》(双月刊),2002年第2期
10. “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4期
11. “行为空间与‘游戏规则’”,《社会科学报》2002年4月11日
12. “李大钊与穆勒”(繁体字),《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02年二月号
13. “入世后‘第一张罚单’有感”,《文汇报》2002年1月16日“文汇时评”栏目

2001年

1.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No. 1, December 2001
2. “规则意识与公民道德”,《文汇报》“文汇时评”栏目,2001年11月7日
3. “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该文章的英译文以”Critique Immanent in Practice: New Frankfurt School and American Pragmatism”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No.2, 2006, pp.295-316.
4.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当代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收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2000年

1. “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几个方法论问题”(繁体字),《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第三卷第二期(2000年秋季),该文的简体字版本收入阮新邦主编《沟通行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 “论真理的认可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3. “从‘以我观之’到‘以道观之’―二十世纪的方法论反思”,《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4. “合理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哲学思考”,收入《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社会转型期的理论思考》(尹继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5. “网络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文汇报》2000年3月11日“学林”版
6. “大学的理念”,《辞海新知》,第5期/2000年4月。此文收入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文汇出版社,2003年。
7. “读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8. “为了真正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999年

1. “合理性的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 “当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三个文化矛盾”,《社会科学报》1999年7月8日
3. “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4期。同样题目但篇幅更长的文章发表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此文收入曹卫东主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 “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理性素质”,《文汇报》1999年8月2日
5. “科学和民主的和谐相处何以可能―论杜威和哈贝马斯的科学观和民主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6. “完善科学建制,培育科学气质”,《文汇报》1999年12月25日
7. “20世纪的哲学特征”,《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

1998年

1. “中小学校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童世骏、李丹著),收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
2. “要重视知识评价程序的研究”,《社会科学报》,1998年2月5日
3. “理性、真理与实践―科学哲学中的实证论、实在论和实用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23期/1998年5月
4. “冯契传略”,《中国哲学年鉴199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1998年2月。此文收入杨国荣主编:《知识与智慧―冯契哲学研究论文集》,2005年11月。

1997年

1. “文明社区的时代特征”,《社会》1997年第9期
2. “现代化过程的价值基础问题”,《学术界》1997年第4期
3. “What are We? Who Should We Be?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20103/182939.html

更多阅读

Xerox施乐帕克研究中心PARC 简介 xerox富士施乐

Xerox施乐帕克研究中心(PARC)简介施乐公司1970年创立了帕克研究中心,全名为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Center),旨在创造“未来办公室”。科技行业中最伟大的一些发明正是在施乐帕克诞生的,包括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个人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简介 德育先进个人事迹简介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简介【概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以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向,以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德育模式创新发展、德育特色品牌建设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研究为主要特色。中心在研人员6名,特聘研究

声明:《皮波人物研究中心简介 童世骏 童世骏-人物简介,童世骏-教学研究》为网友开忈就女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