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市袁桥村人。23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筹备和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他在武昌与黄兴并肩战斗,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等战争。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在他家中召开。抗战期间,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做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入反蒋斗争,为全国解放奔走呼号,他支持和掩护共产党人进入武汉,恢复和重建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开展对敌斗争,称得上是解放武汉的功臣。 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并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李书城_李书城 -?李书城
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市袁桥村人。23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筹备和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
李书城
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入反蒋斗争,为全国解放奔走呼号,他支持和掩护共产党人进入武汉,恢复和重建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开展对敌斗争,称得上是解放武汉的功臣。
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并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李书城_李书城 -人物生平
简介
李书城,字晓圆,又名筱垣。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
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并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阅历
16岁的小秀才
李书城小时候苦读诗书,16岁考中秀才,轰动十里八乡。乡亲们夸他是个有出息的人。
李书城
李书城的父亲是当地一名私塾先生,他7岁时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16岁时读完了“四书”、“五经”,赴县城考中秀才。他父亲除了教他读书认字,还经常跟他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林则徐禁烟而遭贬,洪秀全起兵反清等许多故事,使他从青年时代就萌生了“济世”的思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这些教育为后来李书城投笔从戎、习武从政奠定了思想基础。
李书城_李书城 -相关事件
历史给黄兴戴上“无役不败”的帽子
其实在关键的辛亥革命武汉三镇的战斗,黄兴完全可以坚持到胜利,一举摘下常败将军帽子。武汉起义半月后,黄兴来到武汉,受到武汉军民热烈欢迎,武昌军政府派人高举“黄兴到”的号旗,遍示武汉三镇,人民无不欢欣鼓舞(老百姓都是支持革命的)。黎元洪还设坛拜将……但是黄兴用了李书城为参谋长,作出错误的战略计划,致使进攻汉口失败,之后汉阳也失守。李书城在1949年后任农业部长,有关他的失误无人无书有忆。但是他自已在《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承认说:“这次进攻汉口的失败,不仅暴露了我军的弱点,也使敌人轻视我军,加强了敌军进攻汉阳的企图。这是因为我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了极大的错误所致。从战略上说,我军若不进攻汉口,敌人是不敢轻于进攻汉阳的。因为汉阳的防御工事相当坚固,并且作了些夸大的宣传,使敌军望而生畏。且敌我两军隔河对峙,船只都靠在我方河岸,敌若渡河攻坚,地势于我有利,于敌不利。我若坚守汉阳,可争取时间,得到更多省份的响应和所派援军的支援。如果这样,汉阳是尽不可失的……”
当时的情况不如由参加辛亥老人来回忆。
参与辛亥武昌首义之回忆-----尹呈辅
“武昌自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后,社会秩序粗定,市面亦渐复常态,此时最聚要者即为革命工作之展开。据我们所知:第一是临时组织了庞大的都督府,分派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只知道孙武是军事上的负责人,其它的我们全然不知。其次就是临时大招新兵;此时武汉完全受了革命气氛所笼罩,人民意气奋发,尤其那些苦力壮丁,如拉车的车夫,当时在武汉三镇即不下十万人,因此一呼之下,他们尽变了新兵。武汉的军用物资,甚为充足,历来就是军需工业的供给之区,汉阳兵工厂及军械库均为贮蓄枪弹之所,据闻存枪不下数万枝,子弹存量之多,为任何地方所不及……”
为什么会放弃汉阳?――是李书城的主张。
万耀煌回忆:(此人历任各级国军军官,抗战胜利后任湖北省主席。赴台后主持革命实践研究院。)
我在罗家墩参谋处看到作战命令,判断此役不易成功,因为我明了双方的实力,对方四、六两镇是北洋久经训练的劲旅。每镇有七座的五野炮两营二母营三队,每队四门,共二十四门,另过山炮十二门,两镇合计有野炮四十八门,过山炮二十四门,据说禁卫军最新管退野战炮八门也已经调来,总共八十门炮布置于汉口狭小地区,火力自然很强,两镇共有八个标,每标配有最新式的三八式机关枪六挺。除了优势的火力外,尚有有利的防御地形,左凭长江襄河,右凭后湖,前据张公堤,除守桥口外,凭借张公堤狭小正面,可节省大量兵力。再者,清军在汉口打仗,退却是不可能的,若不投降,则非打硬仗不可。而相反的,我方的情形则是兵少,火力弱……依照作战命令规定行进的道路只有一条,渡河的浮桥又系民船及跳板搭成的,再加天雨路滑,军队行进迟缓,原命令要二十六日午后五时三十分到达锅匠山东北花园附近,六时以后要到博学书院,天好都不可能赶到……不知总司令作如何处置。我约张伯常去见总司令,克强先生在一间很小的民房中,房内煤油灯一盏,他坐在一把竹椅子里打瞌睡,李筱垣与日人大元及另一日人共坐在一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