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国河流名,因其难以治理而出名。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淮河_淮河 -概述
淮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在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
淮河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支流众多,历史上的淮河是一条从淮安云梯关独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淮河和秦岭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地理分界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和秦岭一线分布。淮河沿线经过城市主要有南阳、信阳、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淮安、盐城。除了滁州,淮安和盐城流行江淮官话,其余均为北方中原官话。淮河-古淮河以北为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南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在江苏淮河以南至长江区域又称里下河平原,主要城市有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和南通。
淮河_淮河 -历史沿革
淮河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典籍《禹贡》上就记载着“导淮自桐柏”。确切地说,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又称大复峰)。由无数小溪汇合成小河,直到桐柏县城以西15千米处的小镇固庙,才开始形成河床。因此,历史上曾把固庙视为淮河之源。
淮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支流淠河和东淝河之间洼地周围,圈堤蓄水,即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经历代维修扩建,堤周长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间变化。
公元前486年,挖通了邗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
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清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
20世纪初,又进行了各种导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导入长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后,淮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进行了流域规划,并全面地对河流进行了治理开发。
2003年开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
淮河_淮河 -地理位置
淮河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_淮河 -水系组成
淮河干流水系
1、淮河干流淮河流域示意图
自西向东,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扬州三江营注入长江。
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长360km,落差174m,流域面积3万多km;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落差16m,流域面积13万多km;
中渡至三江营为下游,长150km,落差6m,流域面积3万km。
2、淮河支流
流域面积大于1万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