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君子_君子 -由来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君子_君子 -释义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高诱注:“君子,国君。”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清・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4.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