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生平 夏衍 夏衍-人物生平,夏衍-情感生活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着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_夏衍 -人物生平


夏衍 不同时期照片

1900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八),

夏衍生平 夏衍 夏衍-人物生平,夏衍-情感生活

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后属杭县)严家弄27号。

1903年,夏衍父亲沈学诗中风去世。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母避居德清舅父家,辛亥革命成功后,是严家弄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1912年,入德清县立高等小学,两年后高小毕业,考试名列第二,回到杭州,进泰兴梁坊当学徒约8个月。

1915年9月,因品学兼优。被德清县公费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学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受其影响,开始阅读《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各种介绍新思潮的文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参加浙江学生运动,被选为学生会联合会代表。6月,在《学生杂志》第6卷第6号发表《木棉漂白之过去及将来》一文。10月,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双十》和《浙江新潮》,并以“宰白”的笔名发表文章与“随感录”,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得到陈独秀的赞赏。

1921年2月,考入日本北九州户烟盯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

1926年3月,明治专门学校毕业,获工学士学位。4月,免试入九州帝国大学工学部冶金科。10月初,赴东京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党委、组织部长,在日本各地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发展党员。

1927年,年初,奉命回国。5月,受国民党通缉并被开除党籍。6月,经郑汉先、庞大恩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冬,参与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0月,与郑伯奇等人创办上海艺术剧社。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与鲁迅、钱杏村被推举为主席团,并当选为执行委员。4月,与蔡淑馨结婚。8月,与田汉等人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2年,5月,担任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7月,成立“剧联”领导的’`影评人小组”。

1933年3月,与阿英、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成立党的电影小组。

1935年2月,根据田汉的提纲,编写《风云儿女》。试作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用“夏衍”笔名,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文学》6卷2号。5月以后创作了多幕剧《赛金花》,独幕剧《都会的一角》等。

1937年,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4月初春,母亲徐绣笙去世,终年80岁,赴杭州奔丧。

1942年与田汉、洪深合作话剧《再会吧,香港》。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负责文化界统战工作。在《新华日报》上撰写政论及杂文,6月,写成四幕剧《水乡吟》。8月,五幕剧《法西斯细菌》完成。

1945年春,创作四幕话剧《芳草天涯》,9月在重庆上演。

1947年3月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针,并应陈嘉庚、胡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

1948年6月,在香港《群众》杂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起义。

1949年,夏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7月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0年3月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兼任院长。1953年创作五幕六场话剧《考验》。

1955年5月,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在北京被隔离,接受中组部审查。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关押在文化部机关“大庙”内,在群众大会上遭到批斗。12月4日凌晨1时,被红卫兵架走,7日交解放军“监护”。

1969年,2月,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入空军医院,两次输血,在医院一年有余,继续受审。

1976年,粉碎“四人帮”,闭户读书。

1977年秋,恢复党组织关系。9月,去上海。

1994年,6月,向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7月16日,在《文汇电影时报》上发表回忆文章《事件始末》,后《文汇报》、《作家文摘》等转载。10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夏衍同志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报告会”,下午“夏衍电影回顾展”开幕。10月30日,在北京医院度过95华诞。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5岁。

夏衍_夏衍 -情感生活

家庭成员

成员
姓名相关资料父亲沈学诗1882-1903,夏衍3岁时,中风去世。母亲徐绣笙1857-1937,浙江德清县乾元镇人。妻子蔡淑馨1924年与夏衍相识,1930年与夏衍成婚。女儿沈宁1931年生于上海,夏衍的第一个孩子。
儿子沈旦华夏衍的第二个孩子。

爱情婚姻


夏衍一家

夏衍留学后,母亲挂念着他,尤其是他的婚姻,于是开始为夏衍物色对象,最后选中了后来升任杭州纬成丝织公司驻上海总经理的长女蔡淑馨。蔡淑馨原在杭州读书,后转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

1924年暑假,夏衍来到杭州正式相亲,两人彼此心仪。夏衍回日后,即与蔡淑馨书信联络,逐渐,往来书信中的字里行间显现出了爱的火花:“淑于26、27来两信,谓我久未去信,记念甚切,爱我情长,感愧次骨,复出谢罪……”又如“满望今日淑妹当有信来,乃竟失望,我至伊诸函,未知已达览未?如未,则我将何以对伊!伊想念我当甚苦也!……”、“淑来信,因我春假不归,极失望,词极悲切,在伊爱我情长……”信中所述,彼此爱意深情,颇为感人!要知道,有段时间蔡淑馨的家里曾对这两个年轻人的事情一度犹豫。1925 年,从省女师毕业的蔡淑馨,在校长的鼓励下也来到日本,进入了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于是,夏衍在京都租了一套小木屋,也就是照片中的这幢透着浓浓爱意和诗意的小木屋。以后每逢假日,夏衍便常和蔡淑馨,还有朋友们来这里小聚。夏衍在日本留学的后期,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身处海外的夏衍,对发生在祖国的革命无限关切。1924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当场指定下,由李列钧介绍,夏衍加入了国民党,不久又担任了国民党(左派)海外部驻日本的总支部的常委――组织部长。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往来于广大爱国华侨中间,联络同志、发展组织、壮大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0年4月,夏衍和蔡淑馨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蔡淑馨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岁月里,于各个历史时期,她都默默地协助着夏衍,殚精竭虑,风雨同舟。

夏衍_夏衍 -个人作品


青年时期的夏衍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着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着。着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夏衍_夏衍 -作家故居


夏衍故居

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现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原名八咏堂,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夏衍故居的拆复建工程于2000年5月15日动工建设,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建筑以原故居为原型,主要采取了江南传统民居风格,并结合杭州的特点和夏衍有关原着中的记述,对精华部分进行了恢复性建设。故居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陈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从事电影活动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等。

夏衍_夏衍 -作品概况

电影剧本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

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着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着。

话剧

所着话剧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芳草天涯》改编剧本《祝福》等。着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_夏衍 -创作特点


夏衍

(1)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小市民》、《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赎罪》、《娼妇》、《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

(2)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准确传神的勾勒,极端简洁与鲜明。“黄梅天气”的多层象征意义。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

(3)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夏衍_夏衍 -救亡日报

查封

1941年春节前夕,在桂林苦心经营了两年一个月又十五天、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 ,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从1937年8月4日在上海 创刊开始,便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进全民族

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当时,郭沫若兼任《救亡日报》社社长兼发行人,夏衍则出任总编辑。1937年11月22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被迫撤离,于1938年转至广州复刊。当年10月底广州又陷入日军的三面围攻之中,于是《救亡日报》再度“流浪”。

通信联系已经中断,夏衍只好主张去桂林找李克农。1938年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一个个间接的朋友关系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来。当时事情太不凑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长沙大火”,周恩来正在忙着安排“紧急疏散”,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来跟夏衍详谈《救亡日报》的事情,但周恩来却对他说:“你来得正好,马上回桂林和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恢复《救亡日报》……”夏衍来到桂林与李克农商量后,在1938年离开桂林赴香港筹款。第二天,郭沫若就来到了桂林。三天后,周恩来也专程从长沙来桂,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报》的办报方针。这时,夏衍筹款工作十分顺利。驻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后,即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日经费中,专门拨给《救亡日报》1500港币。

复刊


范用、丁聪和夏衍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夏衍主持《救亡日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作为总编辑的夏衍,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救亡日报》在抗日宣传中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动派的嫉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直接导致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劫难。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来了个先发制人,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还命令全国报纸都必须刊登颠倒是非的“中央社”电讯稿和“军委命令”,以掩盖事实真相。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诬蔑“新四军叛变”的消息电稿。为了不伤情面,他将它安放于头版头条,然后与往日一样,不动声色地连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闻检查所“送审”,“送审”完毕后,便把头条的“中央社”电稿撤掉。

监视


夏衍

这一天,除《救亡日报》之外,桂林各报都刊登了“中央社”对“皖南事变”歪曲事实的报道和“军委命令”,全城上下一片哗然。更令人惊奇的是《救亡日报》头版开了个大“天窗”!除报社编辑和印刷工人带出几十份报纸之外,其余全被国民党中统和新闻检查所扣压。至此,《救亡日报》社报馆受到严密监视,情况愈来愈紧张,形势愈来愈严峻。夏衍及时清理并烧毁了一些重要文件,并于23日晚在灯下草拟了一篇《为被迫停刊告国人书》。

再次查封


夏衍

1941年3月1日,驻桂林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秉承蒋介石重庆当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报》。这张在抗日救亡中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多次组织支前义卖,广泛传播革命真理的报纸,从此结束了它在桂林的战斗生涯!仅仅两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夏衍当时的心情十分沮丧、惋惜而沉痛,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遵照党组织的安排飞往香港,继续新的革命活动。(旧书信息报)

夏衍,一生为谦谦君子,对人谦恭,在临逝世前,其秘书说:“我去叫医生”,夏衍立即叫他回来说:“不是叫是请!”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夏衍_夏衍 -电影文学奖

夏衍电影文学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国家一级奖,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最高奖,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电影局、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承办。1996年,中宣部提出“要下大气力抓好剧本的创作”,建立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设立夏衍电影文学奖是两个主要措施。夏衍电影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首届评选结果于1997年5月揭晓。从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开始,除继续设立优秀剧本

奖外,还增设了“青年优秀剧本奖”和“少年儿童题材优秀剧本奖”。

夏衍_夏衍 -集邮家

夏衍和巴金在杭州

夏衍1915年开始集邮,留学日本后,集邮兴趣更浓,致力于收集日本邮票及实寄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衍将集邮的重点放在收集红印花加盖邮票及大龙、小龙邮票上。


夏衍

50年代,夏衍曾和著名集邮家姜治方等人有过密切交往。1957年曾动员姜治方将收藏的外国在华邮局邮票、明信片等捐 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0年,在《集邮》杂志复刊第1期上发表文章,呼吁建立全国性集邮组织,以增进中国集邮界与世界各国集邮界的相互 了解与友谊。1982年8月25日,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致辞祝贺:“这次大会的召

开,必将对我国集邮事业 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可以预期,我国的集邮活动,即将迎来一个蓬勃而又健康的发展。”

1983年11月,夏衍将他珍藏的红印花加盖邮票、大龙邮票和日本实寄封片邮集在全国邮展上展出,获荣誉奖。1988年8 月,在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他的邮集作为特邀展品再次展出,受到国内外集邮界的好评。在担任中日友好协 会负责人期间,曾多次与日本集邮家中岛健藏、水原明窗等人会晤、交流,宣传中国的集邮活动。

1981年4月,为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会题写了“一衣带水情谊厚,邮票繁开友好花”的题词。

1991年1月23日,将其毕业收集的全部珍贵邮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其中包括红印花小4分四方连、大1元直方连、大1分 和大2分全格、大4分和小2分大方连等146枚;大龙邮票厚纸、阔边全套新薄纸四方连及小龙邮票方连、大方连等186枚;日本 早期实寄封片百余件。

夏衍_夏衍 -野草

散文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意义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


夏衍

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

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 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特点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哲理性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

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目的

作者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开始,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接着破题而入,用特殊


夏衍

和一般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量最大。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读起来很有层次,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读起来朦胧隐晦,艰深难测,不可捕捉。

野草原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

“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

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

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

它发芽,一发芽,这


夏衍

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

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

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

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种不可抗

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

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

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

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

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

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10103/180521.html

更多阅读

李一画 李一画-人物生平,李一画-作品

李一画,山东人,电影导演,摄影指导。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参与多部影视作品拍摄与制作,担任导演,摄影指导,执行导演,监制工作。2015年导演院线电影《我・相信》、《@冬日夏血》。音乐微电影《Meet You》入围2013年美国旧金山亚洲学生微

威廉・夏纳 威廉・夏纳-人物概述,威廉・夏纳-星路历程

威廉・夏纳是一个名人,加拿大人,身高177cm,生于1931年3月22日,1958年,他首度出演了影片《手足之情》(The Brothers Karamazov),从此开始了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在《瞒天过海飞飞飞》(Airplane II: The Sequel)、《重装武器1》(Loaded Weapon 1)和《

吴芝圃 吴芝圃-人物生平,吴芝圃-极左路线

吴芝圃(1906年-1967年),男,原名吴殿祥,又名吴念庵、吴纯甫,河南杞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2书记、第1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

罗夏 虚拟人物 罗夏 虚拟人物 -简介,罗夏 虚拟人物 -身世

罗夏(Rorschach)是美国漫画改编电影《守望者》中的角色,真名沃特-寇瓦克斯(Walter Kovacs)。罗夏_罗夏[虚拟人物] -简介罗夏 (Rorschach)是美国漫画改编电影《守望者》中的角色,真名沃特-寇瓦克斯 (Walter Kovacs)。罗夏_罗夏[虚拟人物] -

声明:《夏衍生平 夏衍 夏衍-人物生平,夏衍-情感生活》为网友烟雨凡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