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原文,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品原文


如梦令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
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原文,如梦令・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品鉴赏

作品赏析


如梦令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林东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酒兴”。其实,“酒兴”二字并不怎么切题,看来是后人所加。此词确切地说不是写酒兴,而是写“游兴”。在这首词里,词人追忆往日游览溪亭的情景:曾记得(“常记”即“尝记”,《全芳备祖》诸本径作“尝记”)那一天天色将晚,在溪亭游玩饮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该回去了。(“不知归路”似应作“不知归去”解,即不知归。“路”字连带而及,以便押韵。)待到醒来兴尽,夜幕已经降临,急忙解缆回船。仓促之间,误划入荷花丛中,船儿在荷花丛中打转。糟糕!怎么办!(“争渡”或解为“竞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较胜。)在彷徨之中,惊动了滩边的鸥鸟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暮色之中。全词叙事写景交织成文,记录了女词人青年时期的一个生活片断。……这首《如梦令》最善于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我们读了这首词后,仿佛看到她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看到回舟误人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之所以“误”,是酒意未尽?是游兴未尽?是幕色迷眼?是回归心急?这一切或者是兼而有之,却都在偶然一“误”的动作中表现出来了;……全词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误人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简介


李清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做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10103/180247.html

更多阅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得这样好,游船戏酒,藕花丛中争渡。我料定是南方女子才有风致,北方女子是不会水的,或者应该说,她们不能与水

李清照宋词代表作欣赏 李清照代表作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

争渡不是怎渡——再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练习

小雨暑假疯狂玩耍时,我给她写了两首词,因为自己没时间亲口教她,所以只写了两首小令,都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自然就包括全运会选用的这一首。尝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原文,如梦令・》为网友早已動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