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带,为中国古代一种腰带,本为胡制,后传入中原,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在唐代,蹀躞带配饰的质料和数量,具有区分身份地位的作用。
蹀躞_蹀躞带 -简介
蹀躞带
蹀躞带,是古代的一种腰带。“蹀躞”(diéxiè)一词,本来是小步行走的意思。后来指腰带上的饰物,系在有孔的带板上,用来佩带各种物件。
蹀躞带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通过带子把常用生活物品都系在腰间。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
蹀躞带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已无实用价值。
蹀躞带在北周宣政元年(578)若干云墓、隋大业六年(610)姬威墓都曾出土。
蹀躞_蹀躞带 -形制
蹀躞带的形制,大抵由带